近年发展起来的VoIP电话概念对中国民众来说似乎还有点陌生,但事实上,在已有数亿用户的腾讯QQ、微软MSN等即时通信工具上,经常有数以万计的网民同时在线进行语音交流,所采用的就是一种基于SIP协议的VoIP。国人对VoIP之所以相对陌生,其主要原因应该是 VoIP仍在“地下”游荡,还未对传统电信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但可以肯定的是,VoIP已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了,探讨VoIP在中国可能存在的运营障碍将有助其发展。
一、政治经济因素及电信监管
国家安全及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政府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政府的电信监管就不仅仅是规范电信市场行为那么简单。应该说,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对许多新科技及其应用缺乏心理、法律等各方面的准备。例如,没有哪个国家的《电信法》能适合VoIP的监管,甚至无法对它定性。因此各国政府对新生电信的态度不一,监管方式也不一样,出发点各异。
1.安全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安全的理解更多是从个人安全角度出发,以个体“人权”为判断准则,如个人的隐私、信用卡密码、个人欺诈行为等,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则不在此考虑范围内。而中国目前更多的是从国家安定团结及意识形态方面考虑问题,电信运营要承担国家安全重任,比如要防止“**功”捣乱,必然要设法阻止无法确认主叫号码的电话,PC(web) to Phone就不能公开得到支持。比如无主叫号码的呼叫能否接入公安报警系统,这里可能涉及到人的诚信考验(有可能出现恶作剧)。美国Vonage公司网站要求其用户报警(911)时务必要明示其地理位置,但对传统电信用户就不需要这样限制。
2.经济问题。传统电信业务经过近一二十年的发展,已是各国的主要经济支柱,谁也不愿让它轻易坍塌。但极富创新精神的美国是个例外。美国曾通过司法手段对运营商进行拆分,率先在垄断行业里引入竞争,但随后发现分拆的效果并不好,老牌的AT&T和世通问题严重,美国本土运营商竞争力下降,于是政府又借经济利益之名对运营商进行纵向重组合并,但对技术和应用领先的VoIP则网开一面。2004年12月,美国上诉法院第八巡回法庭裁决,明尼苏达州公共事业委员会不能像对传统电话那样监管VoIP电话。这个裁决支持了联邦地方法院在此前做出的判决,意味着VoIP在美国被定位为增值业务而非传统电信业务,Vonage等新兴的VoIP服务提供商取得了一场重大的胜利。
美国之所以喜欢“折腾”,在于他们有引领世界的技术和专利,从政治经济角度完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很多国家不可能学美国,中国更是如此,如何面对利益集团,如何对VoIP定性和考虑支撑性政策,如何面对新电信价格体系的全面修订等,对中国的政府监管机构来说,不仅涉及面广,难度也大,已被3G搞得焦头烂额的监管机构目前尚无暇顾及VoIP在中国的发展。
二、接入方式及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态度
不借助基础运营商的宽带接入或SP提供的接入,独立的VoIP运营商犹如空中楼阁。基于互联网的一项业务,类似VoIP的即时通信目前处在免费状态,因此基础运营商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旦VoIP变成收费业务并形成与基础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替代关系时,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1.基础电信运营商态度。虽然电信改革已进行多年,但主导基础运营商的心态并没有太大变化,从目前因竞争导致的运营商之间人为设置互联互通等障碍来看,未来将对传统电话形成强大冲击的VoIP必然遭到所有基础电信运营商的排斥。如美国的SBC对AT&T开展VoIP没有任何限制,但却在它的几个本地网中拒绝为Vonage的VoIP用户接入当地类似911的应急服务体系,为此还引发了一场诉讼案,缘由是一位Vonage用户遇袭无法报警。对目前密切关注3G的国内几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来说,虽然大家整体上对NGN技术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对VoIP的概念取值却有明显差异。如有着深厚运营背景的中国电信不屑于来自计算机标准,同时QoS又有缺陷的“低档” VoIP,而且发展“低档” VoIP无疑在挖自己墙角,损害自己的利益;中国网通虽是宽带业务和VoIP的积极倡导者,但其根本心态跟电信是一样的;移动、联通在汇接局以上的局所正在通过网络优化逐渐朝IP内核化方向改造;铁通对待VoIP的态度比较暧昧,缺乏力度和方向;卫通则苦于资源短缺,打造的软交换平台很难投入到一种适用的商业模式中去。
2.接入是VoIP发展的关键。非主导基础运营商把发展VoIP的接入希望寄托在主导运营商的身上,美其名曰为“发展它网用户”;虚拟运营商则把VoIP的接入希望寄托在所有能提供宽带接入的基础运营商身上。目前国内拥有近1亿户的宽带用户,这些用户真的会给VoIP带来全部的希望吗?答案是不确定的。在美国,被SBC收购前的AT&T曾苦于没有自己的本地网,看见长话日益被IP分流,只能激进的力推VoIP,并为解决接入问题,曾计划与Intel合作强势推广WiMAX;日本Yahoo BB 则通过租用NTT 用户线的高频段来复用数据业务。中国目前的竞争状态尚不允许(也不可能)跨网资源租赁模式出现,即使能租用用户线或端口开展VoIP业务,VoIP的资费优势也将荡然无存。目前VoIP的资费是由运营商的网间结算单价决定的,价格相对于标准价格看上去有优势,而实际上在目前充满价格战硝烟的市场里,VoIP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电信价格有人管,VoIP价格没人管。
3.VoIP承载方式影响。基础运营商尤其是主导运营商因思维习惯或受传统电信服务的影响,更多从QoS保证方面考虑VoIP的应用,如开辟专门的IP通道和路由来保证语音和图像数据的质量。而现在意义的VoIP则完全是互联网的产物,离开互联网几乎无法生存,虽然语音数据量不大,但越来越多的网络病毒(如蠕虫)和互动性下载工具(如BT)泛滥,会时常造成各类网络端口堵塞,严重影响VoIP的应用质量,以至目前多数VoIP口碑不好。 三、运用质量及民众接受程度
VoIP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自有了SIP协议后,VoIP才有了质和量的飞跃。SIP协议是一个建立会话的协议,为什么被定义为企业级应用而非电信级应用,与其标准存在特点有关,SIP协议来源于IETF(计算机行业),推崇尽力而为、免费服务与分散控制;而电信级应用的本源是ITU-T标准,其立足与出发点是服务质量、收费服务和集中控制。由此可见,运用质量不够稳定是目前VoIP最大的问题。
1.运用质量的保证问题。VoIP在应用中的突出表现就是QoS问题,比如传统固定电话不会因终端所处场所的停电而中断服务,VoIP就几乎保证不了服务;由于可控、不可控原因特别是网络不可控因素影响,VoIP通话时经常会发生的时延、回声甚至中断现象是传统电信业务使用中很少有的。网络环境发生变化,致使VoIP的运用不稳定也是目前开展运营的主要障碍。
2.承诺和服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为了快速拉动和推广市场,VoIP运营者们的市场策略往往过分渲染业务的优点,把本已从企业级朝电信级过度而应用冗量不足的VoIP推向极至,这样势必会造成业务承诺风险。② 随着VoIP用户增加,终端厂家的终端价格下降很快,由于多数运营者采用话费补贴终端设备的方式推广,因此容易引发用户对运营者的信任危机。③ VoIP的特殊性是往往会有许多用户跨地域使用,那么某个本地网内的应急呼叫业务(如120、110、119)怎么处理也自然成为VoIP的一种运营障碍。④ 由于某些VoIP用户的使用地点发生变化,在运营者没有也不可能掌握的情况下,服务就会有问题,尤其是技术问题。如果按传统电信运营那样提供服务,VoIP运营者就需打造一个服务的平台,导致成本上升,服务难度加大。
3.民众消费心理因素。VoIP是主动去适应民众传统电信消费习惯,还是适当培育和改进用户的消费习惯,是VoIP规模运营的一个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用户对于VoIP的抱怨率是上升的,用户对VoIP的服务要求往往求同于传统业务,虽然他们的相对支出减少了。
四、准入门槛及商用运行模式
现在看来,就VoIP而言其准入门槛似乎不高,主要原因是监管部门还无暇顾及。据说地下地上的软交换平台已数以百计。实际上,如果将VoIP定性并纳入有效监管,无论对基础运营商还是对从事该项业务的虚拟运营商而言,门槛并不低。商业运营模式从目前收到的案例看,主要有合作代理模式、改良过的直销或传销及扫街推广。
1.产品入网证问题。目前国内在用的很大部分软交换设备、终端话机是没有入网证的,如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54条的相关规定,提供落地业务的运营商及主导运营商则有可能据此设置各种障碍。
2.运营商紧盯SP们的动向。因为VoIP业务没有开放,同时正处在政策敏感期,QQ、POPO、MSN等通过免费和开辟许多实用工具等方式大量征集用户,一旦握有大量用户,可通过这些用户对运营商甚至政府施压,要求开放VoIP业务,而一旦VoIP政策松动,那么一只只老虎下山,传统电信业务就很难顶得住,人为设置互通障碍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3.市场运作障碍。VoIP的市场运作方式不同于传统电信的运作,在营销过程中的新创意会很多,手法也会充满蛊惑性。但是总的来说,由于电话话费太低(利润空间不足)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不太适合做直销或传销。另外由于市场尚未得到较大扩张,终端价格贵、品种少也是市场运作困难的重要因素。
4.新接入手段的阻力。PLC、Wi-Fi、WiMAX对传统固网运营(铜线入户)来说可谓是颠覆性的技术,但它们的发展并不顺利。Wi-Fi(WLAN)被国内主导电信运营商误导为精英人士的专门使用领域(热点区域),并且仅仅用来上网;WiMAX在热了一轮后,开始寂静下来,原加入论坛的一些运营商开始拆台退出;PLC的准入历程是最为挫折的,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技术已非常成熟,电力线可进千家万户,这个应用对政府而言本应是件好事(可大范围解决普遍服务问题),但对主导固网运营商来说却如洪水猛兽,因此代表政府的主管部门在设备安全性、互通性、入网证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本应组织评估鉴定的工作会议也被一拖再拖。 总之,由于技术发展太快、营销模式太前卫、政府监管部门和主导运营商缺乏足够的心理及技术方面的准备等原因,VoIP在我国的完全放开还有待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