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磨砺3G :TD成功能带来什么

2009-08-05 09:21:00来源:IT经理世界 热度:

“今天下班,我特地用XX公司的TD手机,做了一次客户体验,从公司出发,一直到30多公里始终保持畅通,一次掉话也没有,感到不错,看来网络优化已经开始见效,望再接再厉,继续努力。”这是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发给分管网络建设维护的副总裁李跃的一个短信。自从TD网络大规模建设以来,李跃就经常收到这样的短信。王建宙在上下班的路上,经常会有意识地不断用TD手机打电话测试网络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立刻与公司主管领导沟通。而每次出差,他都会在全国各地随时对TD网络进行测试。不久前,他去乌鲁木齐开会,一下飞机,就与在另外一辆车上的同事同时打开了TD的视频通话,从机场到宾馆30公里,图象始终很清晰。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测试中,王建宙亲身感受着TD的进步,也逐渐坚定了他的信心。

如今,中移动正在经历公司成立近1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无线通信标准TD-SCDMA,并携这一全球首次商用的网络与另外两个3G标准WCDMA、CDMA2000全面抗衡。对于中移动来说,承担TD,意味着其必将从2G时代的遥遥领先者,不可避免地为谋求成为3G时代的新领军者而努力。

2001年3月,TD-SCDMA被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技术标准化组织)接纳,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可商用国际标准。中国百年电信史上,出现了最值得庆贺的历史一刻。但那时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肯定没有预料到,TD-SCDMA的产业化之路要经过漫漫8年的抗战和煎熬。而从现在开始的商用化之路恐怕将比TD标准的通过和产业化还要坎坷和艰辛得多。

从2008年4月1日TD正式放号以来,关于TD的质疑和批评就从来没有断过。覆盖范围小、信号不稳定、掉话率高、缺乏特色业务等诸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今年年初3G牌照发放之后,关于TD在中移动整体策略中的位置的猜测异常激烈。再加上上半年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接连重磅出击3G战场相比,中移动显得格外谨慎,这就更加剧了外界对于中移动是否会全心全意运营TD的怀疑。因为从完全商业和市场的角度考虑,由最强大的运营商运营最不成熟的一个3G标准,符合政府主管部门的逻辑,但却未必是中移动的最佳选择。

单纯从一个通信标准的成熟度来看,TD无论是其技术本身,还是产业化程度都无法与另外两个3G标准相比。从WCDMA、CDMA2000 以及2G时代的GSM和 CDMA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一个通信标准的成熟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以往的经验,一套系统从试用、商用、暴露问题、不断改进,到最终完善大概需要5~6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但现实留给TD的时间绝不会有5~6年。即使把2007年3月开始建设大规模试验网也计算在内,TD的先发时间也仅仅只有不到2年。难怪王建宙会反复强调:“我们已经没有时间等TD自然成熟,因为竞争的市场是不会等的。”时间短对于中移动来说是个“要害”,但对于另外两家竞争对手来说,利用中移动网络和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时间窗口,尽可能地圈占用户,占据主动,却是它们抗衡中移动老大位置的重要策略。上半年,无论是中国电信还是中国联通都发动了启动3G市场的猛攻。特别是中国电信,据说“天翼”的市场推广费用就高达数亿元。

财务数据上的一些变化已经显示出新格局对于中移动的冲击。2009年第一季度的报表显示,中移动一向引以为傲的月均新增用户从2008年的732万下降到663万,而中国电信的新增用户不仅扭转了负增长,还出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其在一季度的3个月里,月新增用户数分别达到了102万、170万和221万。仅仅一个季度的数据,还不能说这是一个转折,但却是一个信号。

对于中移动来说,比TD技术不成熟更难逾越的是心态上如何适应电信市场在3G时代到来后由单极向三极转变的趋势,3G时代中移动已经不太可能如2G时代一样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在过去10年中,中移动的霸主地位无人能够撼动。2009年第一季度,中移动的营运收入达到1012.69亿元,同比增长9.2%;截至2009年3月31日,中移动的用户总数达到4.7716亿户。即使中移动的增速正在放缓,但其领先的优势仍然非常巨大。长久以来的行业霸主地位,使得中移动形成了“老大”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而TD目前的现实情况却要求中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平等的竞争者”的身份去向竞争对手发起冲击。据说,中移动副总裁鲁向东亲自去芬兰诺基亚总部游说这一拥有全球最多用户数的手机厂商加入TD阵营。王建宙本人近来每次与诺基亚CEO会面的主要话题之一也是TD。

在举国提倡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建设TD,不仅是一个市场行为,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和其他电信运营商相比,中移动的市场化程度之高和能力之强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新的3G之战中,却被装备了最不成熟的“武器”。

中移动现在要做的,是既要打赢3G之战,还要将这最不成熟的武器不断改良并发扬光大,这对于中移动而言,是一种艰苦而全新的考验。

在“确保TD必须成功”的前提下,我们无需再去怀疑中移动的诚意,因为无论对于王建宙还是中移动来说,即使面临再多难题,也绝无退路。

中移动:“超常规”备战3G

“建设TD,既要有超常规的速度,更要有超常规的方法。”这是中移动总裁王建宙接手TD-SCDMA以来最常说的一句话。在2G时代,作为中国电信运营行业的领导者,中移动大都按部就班,从容部署。因为即使其没有先发优势,也能后发制胜。但在TD运营上,作为“平等竞争者”,中移动竞争策略的核心就是“超常规”。

在业界,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在面对媒体的时候一直比较开放。但是自从今年“两会&rdquo[FS:Page];以后,他没有再单独接受过任何媒体的访问,而这一阶段又恰恰是TD发展最为艰巨的时刻。当TD二期建设结束,三期招标尘埃落定以后,王建宙终于再次面对媒体,并且一再强调,这次访问只讲TD。看的出,王建宙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他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关于目前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情况,他几乎都做了阐述。可以明显地感觉出王建宙在有意识地透露一种之前从未有过的信心。他第一次公开表示:“中移动对TD-SCDMA的规律性逐步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们对TD的发展也越来越有底了。”他清楚地知道,要想让整个业界有信心,中移动自己首先要建立信心。

今年年初刚刚拿到TD牌照的时候,王建宙就曾表示:“中移动作为国内最大的运营商,支持自主创新的TD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从当初的表决心,到现在的“越来越有底”,王建宙的转变映射的正是TD的进展。

今年,中移动在TD上的投资将达到588亿元。中移动在内部下达了“死命令”:“到今年年底,无论如何,覆盖全国200个城市的TD三期网络建设一定要完成。”加上之前的两期建设,预计到2009年底,TD网络基站总数将超过8万个,实现网络覆盖238个地级城市的业务热点区,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而中移动的GSM网络经过13年的不断建设和扩容,基站总数也才41万个。中移动做过这样的统计,建设GSM的时候,每个城市平均一个月建设17个基站,而在建设TD的时候,一期时每个城市平均每个月建设169个,二期是154个。在GSM网络建设和优化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必须某个时间完成的死限(Deadline),但 TD的每期建设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并且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在中移动的整个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像建设TD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次性投入那么多资金。在有些城市,我们用一年时间建立起来的TD网络规模相当于过去十几年建成的2G网络。” 王建宙感慨地说。

作为TD的建设者和运营者,中移动能让这个中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在3G时代具有毫不逊色的竞争力吗?

催熟产业链

“目前发展TD-SCDMA最大的困难就是成熟度不够,包括系统、终端在内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还不够成熟。”一方面王建宙认为与另外两个运营了7、8年的标准相比,TD的不成熟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反复强调,“别人成熟的产品不会等着TD成熟”,因此,如何加快产业链的成熟进度就成了中移动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在2G时代,由于GSM网是全球最成熟、最稳定的标准,即使遇到一些问题,那些提供GSM设备的国际大厂商都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更多的是靠厂商力量去帮助中移动解决问题。但是TD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除了TD技术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外,TD厂商的实力远远不如GSM的厂商。比如在最近三期建设中标的企业中,除了几个国际知名的厂商具备一些建设大规模通信网的经验之外,其他企业几乎没有建设大网的经验。终端的情况也很类似。目前参与TD较为深入的大多是国内厂商,一些国际厂商行动还比较迟缓。而国内厂商在资金实力、技术积累、尤其是3G产品的经验等方面与国际大厂商的差距非常明显。面对现实的产业环境和竞争压力,中移动只能也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做很多本不是运营商“份内”的事情。网络部运维管理处经理杨林说:“现在不是讲责任分工的时候,我们没有人可以指望,必须靠自己,帮助设备制造商和终端厂商尽快成熟起来。”

按照国际通信行业的惯例,在一个新技术产业链成熟的过程中,运营商起到的作用大概在10%左右。但是,中移动在TD产业链中需要承担的责任要比这个比例多得多。例如有时候要帮助设备商设定非常细节的技术参数,甚至是非常底层的参数,这在以往是几乎不需要运营商参与的。据说,分管网络和技术的副总裁们会经常组织研发部门、网络部门、计划部门讨论ITU规范里提的某一条里具体规定的一个技术规范。另外,中移动还自己研发一些设备方案以解决TD面临的难点,然后组织设备厂家将这些方案转化成产品。像“以双极化天线为代表的小型化智能天线”、“RRU一体化智能天线”等已经在TD二期工程建设中应用。 “中移动也只有在承担TD建设的时候才会面临这种压力。”一位中移动员工表示。

再比如在优化工具方面的匮乏。在GSM网优化的时候,有很多专业的工具厂商会提供相应的优化工具。但是TD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以前可能几天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几个月才能做完,而且在准确性上也会降低很多。杨林说:“以前我们是用别人的工具,现在我们要拉着厂家的人,拉着我们设计院的人一起来研究技术细节,开发工具。”

另外,为了帮助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终端尽快成熟,中移动投入6亿元建立了TD终端专项激励基金,与手机终端厂商和芯片制造商联合研发设计满足市场需求的TD-SCDMA终端产品。最终,有9个手机厂商和3家芯片厂商中标。在该项目中,中移动将提供总规模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虽然分到每个厂商手里的只有几千万元,但对于整个TD终端产业却有着重大意义。中移动副总裁鲁向东表示:终端联合研发的合作模式是对以往合作模式的提高和深化,将为TD-SCDMA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显示了产业链对TD-SCDMA产业化发展的信心。中兴通讯手机事业部产品总经理罗忠生认为:“中移动规范了整个TD终端的发展方向,即‘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和‘低价3G手机’,这使得手机厂商的方向更加明确。另外,这项基金也推动了整个业界的热情。”宇龙酷派品牌总监古勇对于这一基金的观点是:“这表明了中移动的决心,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当然,资金上的支持也是很现实的。”而王建宙表示:“中移动通过联合研发的方法,把我们的激励资金注入到产业中去,是走出了一条新路,我们还会将这一方式继续下去。”

 [FS:Page]; “这是脆弱的TD产业链逼着我们这样做。”一位中移动员工说,他的话中透着些无奈,“接手TD的时候,我们知道会很难,但没有想到这么难。”

“超常规”尝试

作为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多、市值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政府将TD交给中移动就是希望其运用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无线网络运营经验,使TD拥有一片天地。但是现实永远与理想有距离。GSM和TD在各自历史时期的不同现状以及竞争市场的差距,使得中移动可继承的2G经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对于中移动来说,建设TD以来,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中移动熟悉的常规方法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用于TD网络,“超常规”就成了中移动发展TD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除了TD本身不够完善,面临许多挑战以外,如何经营、管理、维护好TD和GSM两张网成为中移动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当初联通就是因为同时运营GSM和CDMA两张网,而使自己置身于“左右手互搏”的尴尬境地。就在大家猜测中移动将如何协调两张网的关系时,中移动决定采用TD/GSM融合组网的方法。也就是现有的核心网、业务网、支撑网既要支持GSM,又要支持TD的融合组网方式,从而达到网络、业务、应用三方面的全面融合。业内专家这样评价融合组网的好处:“从客户角度出发,融合组网让客户既可以体验TD带来的更快的上网速度,还可以照常使用原来GSM网络所有的业务和服务;从推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也可以将原有GSM产业链上的成熟经验充分借鉴并应用到TD上;从中移动自身而言,现有GSM网络的技术积累和经验,可以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后移植到TD上。”王建宙则把融合组网看作是目前TD发展中的最大创新:“融合组网在国际上也有一些,但是这么大规模的2G、3G融合组网是史无前例的。”

但是和所有的创新尝试一样,融合组网的实现却并不容易。融合的核心是实现TD网和GSM网的自由切换。杨林解释说:“目前在GSM网络的覆盖要远远好于TD网的情况下,当TD网络信号不好的时候,为了保证用户的使用感受,用户在T网掉下去的时候,GSM网能把它接起来,因此TD网里要设置一些G网的参数。但是用户在3G网络里的数据业务感知要比2G好,所以在特殊业务情况下,就要求G网在合适的时候再把用户送回到TD网上,也就是要求G网里设置TD的参数。”这不仅导致了工作量上成倍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技术难点。杨林说:“不仅GSM网和TD网自身都需要优化,更重要的是两个网之间要产生联系,要能互动。但是没有任何工具,只能完全靠人工。也就是拿着G网和TD网的基站地图图纸,人工对比,看哪里有漏洞。像北京就有将近1万个小区,每个小区都有上千个参数,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

除了网络建设的“超常规”,终端的深度定制是中移动为了推动终端的发展而做的另外一项“超常规”尝试。不久前,中国移动深度定制了东兴、宇龙、LG三家厂商的四款TD手机。这次深度定制采用的模式是:终端厂商和国包商共同提交定制、销售以及推广方案,最终由中移动、终端厂商、国包商三方协商定制规模、销售价格以及上市时间等。TD深度定制产品还将进行全国布局“四个统一”的操盘步骤,即统一的操盘方案、营销政策、价格管控和销售节奏,实现在中移动主导下对TD手机终端的全网操盘。引入具备全国铺货实力的渠道商——国包商是这次深度定制的重要改变之一。渠道商将具有更多的发言权,也就是说一款手机的生产规模以及营销策略,终端商和运营商都不能单独决定,必须要三方一起讨论决定。王建宙说:“运营商参与销售,渠道兴趣就会下降。离开社会渠道,手机的销售规模很难有大的突破。”另外,高额补贴也是深度定制的一大特点。定制采用手机和话费双重补贴。古勇介绍说:“以酷派6168H为例,这款售价为3980元的高端TD手机,中移动为用户提供1000元的手机补贴以及1380元的话费补贴。”2009年将创下中移动终端补贴金额的纪录。王建宙强调:“以往中移动的终端补贴从来没有超过80亿元,但今年这个数字将提高到120亿元,其中有一半用于TD促销。”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移动的TD策略越来越清晰,但与策略相比,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更难,也更重要。

角色转换

中移动网络部通信组织处的副经理沈忱被同事称作是中移动的“TD专家”,曾经参与过很多TD技术难点的发现和解决工作。而沈忱自认为这个所谓的专家是在不知不觉中当上的:“其实以前集团公司的职责更多的是宏观管理,技术专家基本都在省公司。但当我们接受TD网络建设以后,发现省公司的TD技术储备一时还不够用,由于集团公司接触的信息量比较大,因此就承担起了很多技术细节的研究工作。”现在,沈忱主持的关于TD技术交流的内部论坛非常火暴,全国各省分公司的技术人员每天都要在上面提出和讨论关于TD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而在2G时代,省公司在建网和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应到集团公司,需要走严格的管理流程,而对于TD,即使是最基层的技术人员发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论坛以及飞信组等形式与集团公司和其他省分公司沟通。其实和沈忱一样,做TD以后,包括王建宙在内的中移动的各层领导和员工都面临和以往不一样的角色定位。相信做GSM的时候,王建宙不用每天拿着TD手机亲自测试,更不用经常性地打破常规开展工作,各位副总裁也不会去关注某个技术细节。沈忱说:“我们从来没有主动想过角色转换的问题,但是现在往回看,我们在TD上做的工作和承担的责任,确实和以前有了很多不同。”

2G时代,中移动运营的是全球最成熟的技术标准,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运营商,中移动在经营成熟技术标准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是TD是3G标准中最不成熟的,是刚刚走出实验室[FS:Page]的技术,中移动习惯的思维方式在TD上根本行不通。

GSM的设备厂商和终端制造商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在技术、经验、管理上都是一流的。那个时候,中移动不仅得到了这些合作伙伴的技术支持,还和他们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制度规范。但是TD上,中移动面对的主要厂商大都变成了国内厂商,而且其中一些厂商没有大网运营经验。沈忱说:“他们在网络安全、质量、严谨性、规范性方面的意识比起国际主流设备厂商还是有差距的。”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就是之前沈忱从未遇到过的。中移动有明确的规定,某个软件的版本升级必须要在一个点严格测试,合格后发放入网许可证,才能用到全网上。但是某个厂商将没有经过测试的版本用到了现网,但这个版本并不稳定,造成了网络质量的下滑。当沈忱要求这个厂商的技术人员退回到原来的稳定版本时,这个技术人员的回答却让他哭笑不得:“版本为什么要往回走?推出一个新版本就是为了解决以前的问题的。”沈忱说:“如果新版本解决了1个问题,但带来了10个新问题,我们怎么可能接受新版本呢?有些厂商由于商用经验不多,在这方面的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在2G时代,是成熟的设备提供商帮助中移动逐渐成为了一个成熟的运营商,那么在TD时代,中移动需要帮助国内的设备厂商迅速成熟。其中的转变,远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思维方式,做事方法,特别是自身定位,都需要做彻底的调整。

与GSM时期的运筹帷幄相比,中移动在TD上必须做很多细节的工作。今年上半年,在四川,一些品牌的TD手机发生了“假活”现象,也就是手机显示信号正常,但实际上已经处于死机状态。显然这应该是发生在设备或者终端上的问题。但中移动并没有让设备或终端厂商去解决,而是成立了问题专题小组,投入16人,3套测试设备,20款商用终端,对成都TD网络全网大规模测试排查。最后引入WCDMA测试终端检测,才发现原来是终端的芯出了问题。对于定位于运营的中移动来说,投入那么多资源到产品的细枝末节应该也是非常无奈的,但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还不是讲究分工的时候,中移动既要做带头大哥,更要身先士卒。

坦白地说,中移动在TD上的技术储备并不多,在中移动刚刚接手TD运营时,技术人员心里甚至对一个基站到底能覆盖多大区域都还没有数,更不用提TD标准的无线特性了。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除了靠自己,中移动几乎是别无选择。

跨省,跨地区的人员培训和调配,是中移动迅速提高技术人才数量的一个办法。一期建完之后,中移动把10个城市建设人员、维护人员集中到广州进行管理培训,然后再把他们分配到二期建设的城市,帮助当地的省分公司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三期规划建设的城市派人员到二期集中学习,这样就为三期建设的时候打下了基础。就是在这样的滚动式学习中,很多技术人员从TD新兵,变成了TD专家。经常和各地技术人员交流的沈忱感觉最为明显:“现在各省分公司几乎都有了核心的TD技术专家,他们对于TD问题的掌握程度,并不比厂商的专家差。”

既然别无选择,乐观向上的态度变得非常的重要。李跃在不久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讲:“我们不要总是去抱怨产业链的不成熟,我们要更多地去扶持那些弱小的企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爱心,要去爱TD。”的确,在目前的状况下,中移动的“爱”,是TD最需要的。

有人说中移动给了TD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我们无法得知TD如果不由中移动来运营会是怎样的命运,我们也无法预测中移动运营TD的最终结果,现在关注TD技术本身的优劣以及TD和另外两个标准的差距已经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移动将如何运营TD网络,这不仅关系到中移动未来的走向,也将影响整个电信运营市场的格局。

TD成功能带来什么

TD对于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来说,都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崛起机会。

1998年6月30日,在距离截止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的最后时刻,TD-SCDMA提案被传真到了日内瓦ITU(国际电信联盟)总部,从那一刻起,中国开始了曲折而漫长的3G标准之路。那个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TD能有今天:不仅在中国商用,还由中国最强大的电信运营商来运营。

设想如果让中移动自己选择的话,其肯定会选择WCDMA。GSM升级到WCDMA是国际上通行的3G方案。而且WCDMA的成熟度和应用都是TD目前所不及的。目前已是全世界总市值最高的电信运营商,上马WCDMA后,将加快中移动向世界一流运营商迈进的脚步。但是,经过平衡利弊之后,为了确保TD成功,决策部门最终选择了实力最强的中移动运营TD。因为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一个标准成功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一个企业的成功。

为了等待TD成熟,中国不仅推迟了进入3G的时间表,甚至连新一轮的电信改革也要跟TD落地捆绑在一起。这几年,TD几乎成了中国电信业解决所有问题的先决条件。中国政府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地推进TD成功,是因为TD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在技术标准的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对于中国的科技产业来说,TD让我们第一次有机会不仅制定一个标准,还将其最终产业化和商业化,从而凭借技术标准占据产业链的高端。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苦力”,标准就是市场的“准入证”,“非标”的产品是没有生存空间的,最多只能“土产土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落后,实际上是技术的落后,而技术的落后归根结底是在标准上的空缺。新技术层出不穷,可以选择的技术方案非常多,其实这些方案代表的就是各方的利益,企业都想将自己的方案形成业界的标准,从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此TD对于中国的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来说,都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崛起机会。

&nbs[FS:Page]p; 之前中国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我们甚至连博奕的资格都未曾拥有过。例如在无线通信领域,第一代模拟技术中国完全没有机会,从基站、交换机到终端都是买来的,2500多亿元的收入流入了国外公司的账户;第二代的GSM和CDMA,我们又投进数千亿元,虽然中后期在技术上取得一些突破,但直到2000年,国产手机、基站、移动交换机的市场占有率仅有5%、4%和9%。专家分析,如果中国在第三代移动标准上没有作为的话,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整体崛起就还要再等10年。

面对TD,我们应该拥有一份冷静的思考,TD-SCDMA对中国的意义已经超过其作为一个通信标准的意义。TD就像一面镜子,它客观地映照出怎么提出标准、怎么做研发、怎么产业化、怎么商用。特别是政府、市场、企业在推动标准的过程中应该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TD的10年发展史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对话王建宙

7月中旬,在TD三期招标结果公布的第二天,王建宙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自从发放3G牌照以来,王建宙就显得异常低调,尤其是对于TD的进展更是很少提及。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他不仅对于所有关于TD的问题有问必答,还主动详细介绍了目前 TD建设的全部情况。

关于网络

记者:目前网络建设进入了哪个阶段?

王建宙:中移动的TD网络已经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组大网,从试验网到商用网的两大转折。网络质量按照商用网的要求做了优化。试验网和商用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试验网的客户都是一些社会化的测试用户,但是商用网的客户是付费来买服务的,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记者:开始的时候对于TD的质量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近来是否有改善?

王建宙:目前的网络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改善。TD网络的优化过程的确非常困难。以前我们的网络基本上依靠厂家来做优化,出了问题,厂家甚至会从全球调集力量解决。但是现在连TD厂商都没有做过,他们也没有经验。例如同频干扰的问题曾经一度是我们网络质量最大的问题。厂商并没有解决办法,只有依靠中移动自己的经验,联合厂商,创造出一整套网络优化的方法。我今天终于可以说,我们有能力将3G的网络质量提升到和2G网络的质量一样高。

关于终端

记者:终端一直是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在网络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终端是否有了长足的进步?

王建宙:TD终端在研发和制造方面都有了突破,但仍然相对薄弱。因为网络质量好了以后,终端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终端确实是3G发展的一个关键,只要终端能够有大的突破,相信用户数就能大幅度的上升。很多人问我要发展多少TD用户,其实只要终端好,我相信客户就会买双模手机,只要买了双模手机,他实际上也就成了TD用户。如果我们的双模终端跟2G手机质量一样好,它的价格跟2G一样,稍高的我们做补贴,客户没有理由不选择双模手机。只要终端能够跟上,用户数的上升会非常乐观。

记者:作为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诺基亚,目前还没有TD产品推出,在联合研发的名单上也没有诺基亚,您如何看待诺基亚在TD市场上的前景?

王建宙:据我所知,今年年底诺基亚就会推出一款TD手机,目前正在积极研发中。前不久我会见了诺基亚的CEO康培凯,他再次重申了支持TD-SCDMA,除了年末要推出一款之外,其他的也会积极参与。至于在第一期联合研发的名单上没有看到诺基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它的一些会计管理条款跟我们的招标细节不一致。因为启用这笔资金的过程我们要进行监督,这是我们财务制度的要求。但诺基亚的财务制度觉得没有办法满足我们的要求。不过我们双方仍然在谈,谈的不是技术,而是财务的细节问题。

关于加速TD成熟

记者:目前来看,TD的整个产业链还相对很稚嫩,如何加快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

王建宙:按部就班的发展,TD一定会成熟,但是市场不会等的,因此加快TD的成熟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第一,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我搞了那么多年的电信,从来没有看到有哪一个项目能得到政府如此大力度的重视和支持。工信部等部委专门下发了文件,推出了支持TD的强有力的措施。此后中移动又跟大部分省的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各省、市、区政府对TD给予特别的支持。第二,靠中移动的努力。中移动在TD-SCDMA上,要有更多的投入,要更好地利用我们的经验,更要利用我们现有的雄厚的用户基础。 第三,靠技术进步。TD的成熟过程中要依靠新的技术来推进。

关于TD国际化

记者: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标准,TD在中国市场的大范围布局,是否引起了其他市场的关注?

王建宙:的确,随着中移动TD网络的扩大,已经能够明显地感觉到TD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不仅是制造商而且包括运营商。目前,日本和韩国运营商对TD的兴趣比较大。目前关注TD发展的厂商和运营商主要是两种情况。第一是有计划推出TD产品的厂家或研发机构计划建立小规模的TD-SCDMA试验网,以进行设备和终端的测试。第二是原来PHS,即小灵通的运营商,正在寻找网络的演进方向,TD-SCDMA是他们主要跟踪的方向之一。

关于TD-LTE的演进

记者:目前TD-LTE的进展情况?

&nb[FS:Page]sp; 王建宙: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部署下,TD-LTE(TD的长期演进)的研发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在今年2月的巴塞罗那全球移动通信大会上,集中演示了我国TD-LTE的研发成果,从芯片到系统设备,到终端和测试仪表。经过工信部的批准,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明年世博会期间,在世博会的展区将会有一个TD-LTE的演示网络,展示我国在TD-LTE方面的一些进展。

记者:研发TD-LTE的意义是什么?

王建宙:国内厂商的热情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TD-LTE的研发给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创造了一个在国际无线通信领域中领先的机会,而不再只是跟随,从这一点来看,意义重大。

关于TD应用

记者:TD应用对于推动TD发展有什么意义?

王建宙: TD是否能够推广和普及,应用是关键。其实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关心他使用的是什么技术和标准,他关心的是应用。有了好的应用,才能吸引用户。

记者:融合是得到业界共识的发展方向,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王建宙:总体而言,移动通信互联网化或者是互联网的移动化,这个趋势不可挡,3G加速了这一进程。最近一段时间,最明显的就是终端的融合,手机和PC机正在走上一条互相融合的道路。首先,手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智能手机的时代,事实上智能手机就是一台微型的电脑。另外一个方面,PC正在向手机的方向前进,上网本是手机与PC融合的一个典型的产品,也就是说PC机已经具备了移动通信所有的功能。

记者:中移动上半年上网本的推广力度很大,为什么?

王建宙:因为我们觉得上网本是PC跟移动通信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同时也是与移动互联网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所以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在推广上网本,是希望通过上网本把3G网络的应用推动起来。比如沃达丰在2004年大规模推广3G的时候,就是以数据卡为起点,通过数据卡使人们开始认识3G。现在上网本应该比数据卡更方便和有效。当然上网本只是将3G应用激发起来,最终拉动还是要靠手机。在当前的3G应用推广阶段,我们采取的是1+3的方式,1就是手机,3就是上网卡、上网本和家庭网关。

记者:中移动也在准备推出现在非常流行的在线商店,目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王建宙:中移动的在线商店应该很快就会推出了。这将是推动3G应用的一项重要举措。虽然我们的移动商店还没有上线,但很多应用提供商已经表示要加入进来,希望我们早点开通。

责任编辑:xiaolin

为您推荐

摩托罗拉牵手柯达 达成全球移动影像合作

美通社-PRNewswire拉斯维加斯1月5日电无线通信的全球领先者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Inc.)(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MOT)和全球最受推崇的数码影像品牌以及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的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KodakCompany)(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EK)今天宣布,双方结成为期10年的全球产品、交叉授权和营销联盟,以便为用户带来移动影像的无尽乐趣。通过将柯达的影像技术和系统整合专长与摩托罗拉的传统移动设备设计结合起来,双方将极大地提高拍照手机的使用简便程度、改善影像捕捉体验。双方的协作涉及授权、采购、软件整合、营销,并扩展到与联合设计团队共同开发影像丰富的设备

三巨头建移动数字电视联盟推广移动电视

周一移动电话巨头诺基亚公司称,它已经联合数家科技公司推广DVB-H移动电视技术。这些公司包括:芯片巨头英特尔、移动巨头摩托罗拉、德州仪器(TI)和CrownCastleInternational下属的移动电视子公司Modeo。新组成的联盟被称为MobileDTVAlliance(移动数字电视联盟),瞄准在北美市场上为移动电视广播设立开放标准。DVB-H(数字电视广播-移动版)技术可绕开移动网络,从电视发射台直接向手机发送节目,允许众多手机用户同时接入电视服务。另外这种技术还可允许用户通过移动网络获得交互服务和订购“定制”节目。由于竞争激烈和规章制度迫使电话费用下降,来自电话服务的收入日益下降,

NVIDIA与DiBcom合推移动数字电视方案

绘图芯片大厂NVIDIA公司日前宣布与移动数字电视芯片设计领导厂商DiBcom合作,共同为掌上型装置电视平台研发DVB-H参考设计方案。两家厂商的携手合作将会为次世代掌上型装置在移动电视节目播放品质方面带来重大革新。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到2009年止,将会有超过3,000万美国无线装置用户在他们的无线装置上,通过无线服务业者所提供的服务来观看影片及电视内容。此外,IDC还提到,在相同的期间,每个用户在每月的APRU(平均每用户贡献营收)将接近10美元,而影片与电视将会成为消费者在语音服务之外,推动手机APRU成长的单一最大动力。此参考设计方案结合NVIDIAGoForce5500掌上型装置

彭博电视扩展到韩国新有线电视和移动系统

全球领先的商业、金融新闻和资料供应商彭博(Bloomberg)今天宣布,过去12个月里,它的BLOOMBERGTELEVISION(R)亚太服务在该地区的发布增加47%,其中包括最近在韩国有线电视和移动系统上推出的BLOOMBERGTELEVISION服务。BLOOMBERGTELEVISION的KennethKohn说:“BLOOMBERGTELEVISION在亚太各地发布的范围不断扩大,反映了该地区对高品质、即时商业新闻的需求。透过与全球主要媒体公司的联盟,我们扩大了我们的发布范围,增加了受众人数,巩固了彭博作为全球新闻和数据的领先提供商的地位。”在首尔,BLOOMBERGTELEV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