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营销的数字化变革

2009-07-27 10:45:00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高红波热度:

摘要:数字技术应用和新媒体对媒介市场的冲击,电视媒介营销遇到诸多问题,面临重新定位。本文构建了媒介营销的空间定位模型,对电视媒介营销进行了重新定位。


  “如果今天你跟人说看过某个节目,别人可能不敢确认你指的是电视片、网络视频(webisode,通过网络技术传输的节目)抑或是手机视频(mobisode,通过手机传输的短片)。” 这句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数字化生存给电视媒介带来的竞争环境的变化。当传统的录像带节目由“原子”变成了“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 的数字信息“比特”,当数字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边界多种媒体走向融合的时候,电视媒介的市场竞争者蜂拥而至,电视产业市场格局面临重构。视频网站、手机电视、公交移动电视、PDA等可移动存储和实时接收的视频媒体和终端,都给电视媒介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按照韦伯斯特和瓦克什莱格在1983年提出的“电视节目选择模式” ,在任一时间选择收看某一特定节目首先取决于该观众是否在场收看,其次取决于该节目当时是否正在被播放,然后才是节目类型偏好、收看群体、节目知晓等等因素。但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电视节目内容逐渐变成了可以多处呈现的“视频”,可以超越时空进行延时点播,超越空间限制通过便携式媒体实时直播,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提供的便利,用户开始自己制作内容参与传播。不断进步的传播技术和新兴媒介使“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转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传播。 用户制作内容的兴起,对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和媒介资产的重新认识敲响了警钟。

  一、电视媒介营销对受众影响的模式改变

  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第二媒介时代》这样开篇:“20世纪见证了种种传播系统的引入,它们使信息能够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广泛传输,起初,它们通过对信息的电子化模拟征服时空,继而通过数字化加以征服。” 马克?波斯特把媒介传播分成两个时代:一是“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的电视主导的“播放型传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二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而产生的互联网主导的“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的“第二媒介时代”。 依据这种划分,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归纳出电视媒介营销对受众影响模式的改变。

  本文试图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形式表现这两种模式下电视媒介营销的内涵和外延,下列模式方程中的字母分别代表:A—Audience(观众);M—Marketing(营销);C—Communicate(传播);S—Search(搜索)。

  (一)、“播放型传播模式”下电视媒介营销方程:A+M——AM

  我们用这个方程解读模拟时代的电视媒介营销。在这个方程式中,观众A在营销手段的影响下,变成了被俘获的受众AM,整个过程比较简单,就像传播学中的“魔弹论”,大量的信息灌输给观众,希望观众在强大宣传攻势下被俘。这个阶段电视媒介营销的手段较为单一,一般为硬广告,对受众影响其实较为有限,仅能在受众的身上发生“物理变化”,即把观众变成接收宣传信息的“容器人”。其营销逻辑是通过电视节目内容来吸引受众观看,以此获得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稀缺资源,在把它作为商品转卖给广告商,收视率就是这个过程中的“通用货币”,收视率高的节目广告价格就高。其营销策略是通过对于电视节目内容如电视剧、新闻、娱乐节目的“轰炸式”宣传或差异化编排,通过大众传播的手段,最大限度向观众告知信息,提高收视机会。其主要形式是借鉴电影预告片的形式,通过电视本身的渠道优势进行在播宣传,一遍遍的播放制作好的视频片花。这一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单向”传播,电视媒介营销在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停留,以传播者和传播产品为中心,没有或想当然地考虑受众需求问题。

  在这个阶段,电视媒介明显表现为“出售时间的行业”,节目制作者每天想的是怎么能很快地生产出节目把播出时间“填满”,电视营销者考虑赶快把时间卖出去。 我们国家的各级电视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纷纷增开多个频道,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开发频道资源增加广告时间。 但是,要想卖出“时间”,就要用好的“节目”来吸引观众,电视媒介的宣传和推广方面,仅有片花和电视报这些手段和渠道,力道嫌小,营销效果较差。

  (二)、“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媒介营销方程:A+M——AM+AC+AS

  马克·波斯特早就预言:“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及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该系统将是传播关系的一种全新构型,其中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泾渭分明。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 ”在这一时期,电视受众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变得空前活跃和主动起来,信息的无障碍聚合和检索催化了“裂变”及“聚变”效应的产生,借视频网站、手机电视、IPTV等多种新媒体终端,传播效果更加理想,在得到被俘受众AM和病毒营销或称口碑传播者AC的同时,还培养出一批善于搜索信息的用户AS,受众根据兴趣进行搜索,通过QQ即时通讯、SNS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网站等进行在传播,受众影响和威力越来越大,AS和AC的出现对电视媒介营销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媒介营销增强受众参与度的做法实质上是把受众参与的重点向节目链前端移动。比如,对于电视剧,在之前的“播放型传播模式”中是由电视机构测评、定制或购买,然后通过电视播放来吸引观众,但是“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剧的测试和评判交给了观众代表。美国ABC电影总监巴里?迪勒在实践中运用了所谓的“概念测试”(concept testing)方法 ,主要测试观众对节目创意的反应,这种测试每年要进行6次。此外,电视剧播出期间通过手机短信的有奖问答等互动环节则更为常见。受众参与程度不断加强还导致了用户制作内容(UGC)的大量出现,各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DV观察员拿起手中的微型[FS:Page]数字摄像机活跃在市民生活当中,原汁原味的DIY公民新闻作品开始广泛传播......

  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搜索功能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为受众的主动参与创造了条件,这个方程展现出受众的“参与”和“搜索”,这是“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新特点。在这个阶段,营销者把单一手段的大众传播与其他的营销手段整合在一起,开始综合运用广告、公关、宣传、促销等手段,让观众参与电视传播的整个过程,甚至变成“游戏中的角色”,如《美国偶像》、《超级女声》等活动营销的范例。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工具的多样化,客观上为受众参与电视传播活动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增强了受众在传播链条上的主动性,打开一条把“受众”变成“传播者”的简易通道。 

 二、“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建构及电视应用

  在市场营销领域,美国的两位广告经理阿尔·里斯(Al 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首创了“定位”这个词:“定位起始于产品。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或者甚至是一个人......然而,定位并非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定位是指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即将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 后来,杰克·特劳特认为这个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提出“新定位”的概念,因为他发现一些公司出现了两类新的问题:“第一种类型是,公司已经丧失了市场的焦点。他们要么进行产品线延伸,要么分散经营,结果作茧自缚。......另一种类型同变化相关,它们的问题是公司背后的市场变化。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观念或定位以求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名为《新定位》的书中专门有一章讲“电视节目的重新定位”。数字化时代对电视媒介营销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电视媒介竞争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媒介融合增加了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渠道,电视节目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共享为电视媒介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受众从被动的受传者变成主动的传播者,这些都给“我播你看”的传统电视蒙上一层阴影。在这种剧烈的市场变化中,我们怎样为电视媒介“重新定位”呢?

  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综合考虑传播媒介的特性,大致有三个维度可以勾勒其自身的特性和状态。第一个维度是“信息存储和接收方式维度”,简称“信息维度”,以字母I(Information)指代。信息维度表示,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是怎么存储的,它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到达受众的,我们可以把这个维度大致分为固定接收信息、存储可移动信息和移动接收信息三类。第二个维度是“以目标受众为标准的传播类型维度”,简称“传播维度”,以字母C(Communication)指代。传播维度表示,媒介追求的目标受众是大众的、分众的还是个体的,相应地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三种类型。第三个维度是“媒介传播所采用的技术水平或技术观念”,简称“技术维度”,以字母T(Technology)指代。技术维度表示,媒介传播所依赖或所遵从的技术水平或技术观念。在这个维度上,各媒介依据技术类别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比如电视可以分为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两个维度,互联网可以分为Web1.0 时代、Web2.0 时代和Web3.0时代三个维度,手机可以分为1G、2G、3G和4G等等。这样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媒介营销空间定位模型(ICT)”。随着传播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媒介融合,各种媒介的边界渐渐被打破,但是其核心技术和传播理念各有不同,在一个由“信息维度”、“传播维度”和“技术维度”构成的三维空间,各媒介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其自身的定位和重新定位的诉求也会较为直观的反映出来。我们以电视为例,来看看这个模型的作用。


  在上图中,我们把“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技术时代”分别列在左右两边,横向是“传播维度”,纵向是“信息维度”。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媒介在营销空间的重新定位有了多种选择和可能。下面,我们以电视节目营销和电视品牌塑造为例加以说明:在模拟技术时代,电视节目营销传播和品牌塑造几乎全靠在播宣传,主要表现为传统电视台的“大众传播——固定接收”和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分众传播——固定接收”,由于采用的是模拟技术,信息的存储只能在磁带和录放机、摄像机的匹配中使用,所以节目传播与分享方面只有少量的“摄像录像爱好者收藏者”(如图所示),电视媒介营销空间范围有限,定位狭窄而明确。数字技术时代,电视媒介的营销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IPTV和网络视频可实现的“固定接收——个性化传播”,PDA和MP4可实现的“存储接收——个性化传播”,手机电视可实现的“移动接收——多类型传播”,VCD和DVD电视节目的“存储接收——分众传播”等新的营销空间纷至沓来。特别是电视节目数字化带来可共享的“比特”,电视媒介的营销拥有了从“卖时间”到“卖比特”的巨大市场空间。面临这样的变局,电视媒介营销“重新定位”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个总的趋势是,数字技术时代,电视媒介营销从“撒胡椒面”的大众传播,发展到综合了个性化传播、分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物理和心理空间互动”的多种类型传播,其市场空间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电视媒介营销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和传播类型多样性的实现,所呈现出来的对受众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依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结合“第二媒介时代”电视媒介营销传播的新特点,在保留和发展原有市场空间的前提下,电视媒介营销下一步的空间定位更倾向于“多种传播类型——多种信息接收方式——多平台传播&rdqu[FS:Page]o;,受众利用多种终端进行“搜索——存储——再传播”,这就必然要求电视营销在追求电视传播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方面下功夫。

  三、数字时代电视媒介营销的重新定位

  如果以“搜索——再传播”为诉求,未来电视媒介的宣传和营销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新媒介形态及其技术的运用,新技术环境下电视媒介营销的重新定位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卖时间”到“卖比特”

  电视节目数字化为电视媒介营销开辟了“蓝海”,节目内容数字化存储和多种终端可以共享的特性,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电视媒介的相对优势。在模拟时代,“渠道”是稀缺的,所以电视媒介经营靠的是“卖时间”,通过广告获取利润。在数字时代,电视节目播出平台越来越多样化,相对而言,优质的节目内容资源变得稀缺,电视机构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节目制作经验和政策优势(有些国家控制节目制作资质)使其能够按照不同的“终端渠道”要求生产和提供适销对路的数字化电视节目,同时对以往播出过的电视节目进行数字化转存并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成为重要的电视媒介资产。从“卖时间”的广告经营的“红海”逐渐转向“卖比特”的数字节目生产经营的“蓝海”,这是“新定位”理论带给我们的新空间。

  (二)、从“旧媒介”到“新媒介”

  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把代表传播技术的三类语言和媒介形态变化联系在一起,认为口头语言对应第一次媒介形态变化,书面语言对应第二次媒介形态变化,数字语言对应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 。数字技术环境下电视在媒介融合和产业升级完成之前,“搭载新媒体快车”不失为电视媒介营销的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这个方面,国外已经遥遥领先,主要应用数据库营销、电子邮件营销、口碑营销等。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了受众一个前所未有的互动平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格局的形成,为运用博客、论坛、播客、社交网络等形式进行电视媒介的网络营销创造了条件。最后,借鉴新的传播理念和新的技术,电视媒介营销传播可以也必须向智能拼装营销方向发展。互联网Web3.0时代呼之欲出,这种“在Web2.0的基础上,让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可以“完全是按照每个人关注的资讯类型、个人的需求和偏好设置的集合体,每个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互联网门户,或者创造属于个人的互联网应用平台” 的新概念提醒我们,电视媒介营销者智能拼装的“个人频道”时代即将来临,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向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定制节目服务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是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2008级传播学博士生)

  注释:

  1.本文是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2.斯蒂芬·马斯克勒特、罗伯特?A.克莱恩.新媒体宣传.广播、电视和网络:宣传与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05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4

  4.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36

  5.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J].国际新闻界,2006-05

  6.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

  8.马丁·迈耶.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8

  9.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286

  10.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11.马丁·迈耶.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7

  1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0

  13.特劳特、瑞维金.新定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

  14.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6

  15.周珍妮、陈碧荣.Web3.0——全新的互联网时代[J].科技广场.2008-7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2010易观第三届新媒体营销年会今日在京举行

10月27日,伴随着“2010EnfoMediaAward新媒体营销奖”的揭晓,“2010第三届易观新媒体营销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广告主、营销代理机构、营销平台等产业链各方嘉宾齐聚一堂,评说新媒体营销的核心价值,探讨新媒体营销的未来发展方向。易观国际CEO于扬的致辞拉开了会议的序幕。作为新媒体营销领域最为专业,最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2010第三届易观新媒体营销年会”设置了网络融合论坛,集中探讨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将走向何方。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李智就新媒体发展趋势做出了大胆预测:终端融合必将带来媒体融合,各自为政的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不再拥有行业隔阂,用户注意力被

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SMG的数字化选择

SMG成立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广电传媒数字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以此带动集团发展战略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为播出而制作转变为市场而制作,从一个播出机构转变为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今天,我想谈谈SMG数字化选择的两个方面:一、从采编播数字化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二、从数字网络平台到产业重构和组织再造。一、从采编播数字化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根据国际广电传媒数字化发展趋势和我国传媒数字化发展规划,上海在上世纪末开始实施广电数字化改造计划,当时集团的前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分别从采编播等设备和系统方面进行数字化改造。至今,SMG的广播已先后完成了全自动

广播电台中音乐台直播室数字化改造(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正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广播技术数字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数字音频设备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模拟设备,成为电台的主流设备。音频编播系统的成功开发和广泛应用是广播技术向数字化方向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直播室数字化改造就成为广播技术领域内人们关心的又一个话题。直播室环境改造我们进行直播室数字化改造,首先进行了室内环境改造,即在保证声学要求的前提下,让主持人接触自然环境,从而营造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进而开放其思维,提高节目的感染力。偶尔串进的雨声或鸣笛声等自然音效,还能增加听众的亲切感,起到拉近主持人和听众距离的效果。通过色彩和各种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