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听广播看电视不但是农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迫切的需求,更是他们及时了解政策、获得信息、掌握知识,实现脱贫致富的便捷有效途径。王君省长在今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实现"五个全覆盖",其中就包括 "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为了让人民群众尽快地看到电视听到广播,省广电局提出,在资金到位的前提下,两年任务争取一年基本完成。现在,这项惠民工程进展如何?有哪些特点亮点?还存在着什么困难 ?下一步又将如何打算?记者就此走访了省广电局局长梁志祥。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
记者:梁局长您好,首先请您谈谈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提出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梁志祥:做好"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工作,首先,可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被广大农民群众所知晓、所掌握,这对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可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济信息,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通过广播电视获得各种新闻信息,学习科技知识,掌握各种致富本领,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第三,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还可以刺激消费需求,直接拉动农村市场经济。所以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
记者:山西省的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已实施多年,取得了哪些成就?
梁志祥: 从1998年到2006年,山西省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完成了7707个已通电行政村"盲村"和1639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的村通广播电视覆盖,修复"返盲"行政村1471个,有效解决了近400万农民群众听广播难、看电视难的问题。全省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从原来的68%和84%分别达到90.5%和95.5%。但是,目前仍有9193个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自然村的120多万农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
时间紧、任务重、资金落实难度大,为了农民群众早日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广电人全力以赴
记者:今年山西省提出的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的目标任务包括哪些?
梁志祥: 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20户以上至49户的所有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问题。具体到山西省,在20户以上至49户的自然村共有9193个村,涉及人口120万。主要采用直播卫星入户覆盖方式,能接收到中央和各省的电视节目44套、广播节目43套。在全国来看,属于任务比较大的省份。
记者:与往年相比,这次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什么特点和难点?
梁志祥: 今年实施的村村通工程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三个难点。三个特点:一是两年的工作力争一年基本完。二是传送的广播电视内容增加了7倍。这次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是8套电视、4套广播;我们的安排是44套电视、43套广播。三是以前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都是模拟信号,节目质量不高、效果不好;今年全部是数字化设备,卫星直接接收,收听收看质量一步到位。这三个特点充分体现了好事快办、好事办好的主导思想。
三个难点:一是资金落实难度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市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困难确实不小。二是设备到位难度大。因为是国家招标采购,设备到位的时间、数量无法掌控,只能是有了钱后全力争取。三是安装调试难度大。9193个村全是山高路远、居住分散的自然村,点多、面广、时间紧,技术力量不足,人手不够。
记者:两年的任务要力争一年基本完成,你们是如何实施工程规划的?
梁志祥: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山西省实际,特别是考虑到新中国成立60年了,山西省还有120万山区、老区农民兄弟至今还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的状况,省广电局作出了三步走的具体规划:5月底前筹资2890万元,解决2000个村的看电视、听广播问题;10月底前筹资7597万元,解决5000个村的看电视、听广播问题;12月底前筹资3302万元,解决2193个村的看电视、听广播问题。也就是:年内要千方百计筹资1.38个亿,解决9193个村、120万山老区农民兄弟看电视、听广播问题。力争两年任务一年基本完!这个规划,得到了书记、省长的认可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的支持。
记者:现在时间已过去了五个月,工程进展情况如何?
梁志祥:今年3月底,省广电局全面开始了20-49户已通电自然村的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建设。4月8日,山西省订购的第一批31240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已全部到货,并发放到有任务的35个市、县广电局。目前,基层广电干部职工正在加班加点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农民群众安装、调试设备。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1200个建设村,占第一期工程的60%,进展情况还是不错的。未完成一期工程,主要是国家广电总局统一招标采购提供的设备少。太原市已全部完成任务。吕梁、运城、晋城市已基本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任务;长治、朔州、晋中工程进度缓慢。今年6月份,国家组织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招标,我局已于5月8日上报国家广电总局,需要订购123105套设备。
明确目标,健全体系,从落实责任与抓紧关键环节入手,打赢这场攻坚战
记者: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筹集资金是关键因素,这次村村通工程总需投资是1.38个亿,这些资金如何筹集?到位情况如何?
梁志祥:经测算,广电村村通工程每村需投资1.5万元,完成全省建设任务共需投资1.38亿元。资金来源实行中央、省、市分级负责的办法,对国贫县和比照西部地区县所需建设资金,国家每村补助5000元,不足部分由省、市两级政府按1∶1比例负责解决;对省贫县所需建设资金,由省、市两级政府按1∶1比例负责解决;对非贫县所需建设资金,由各市政府负责解决。这样算下来,国家共补助3714万元,省政府需投资4079万元,各市政府需投资5997万元。
经过努力,目前,国家补助资金3714万元已经全部到位;省政府配套资金4079万元也已基本解决;各市的配套资金5997万元,已经到位1547万元,其余4450万元也将在近期到位。总体上看,1.[FS:Page]38亿元的资金,已经到位6261万元,占投资总额的45%。情况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国家广电总局支持的3714万元全部提前到位,我们是非常感谢!从各市的情况看:太原、晋城、晋中、忻州、长治5个市资金到位情况较好,大同、朔州、阳泉、吕梁、临汾、运城6个市资金到位比较缓慢,希望加快步伐。
记者:工程实施中遇到些什么样的困难?
梁志祥:首先是重视不够。有的市或部门领导对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工作认识还不高、重视还不够。还有一些市、县没有在省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一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任务;其次是市级配套资金未到位。市级配套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直接关系到山西省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采购、工程的进度和实施效果;第三是安装难度大。山西省今年建设的9000多个村,都是居住户数很少的自然村。数量多、任务重、时间紧,而且大都自然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很不方便、农户居住分散,对施工队伍要求很高。而基层广电部门技术力量明显不足,造成安装难度大。
记者: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将如何保证村村通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梁志祥:首先,全体广电人要明确目标,那就是在保证资金到位的前提下,两年的任务力争一年基本完成。其次是要自上而下建立一个体系,加强对村村通工作的领导。第三要落实好规划部署、资金落实、设备发放、督促检查和组织验收五个责任。特别是对后两个责任,局级领导,要深入农户家中,听取群众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到今年12月底,省广电局将制定下发验收标准,各市局要组织验收,保证做到建成一个、验收一个、群众满意一个。
还有就是要狠抓资金、进度、质量、服务和监督五个环节。各级广电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工程建设方案、资金需求,省政府也将适时予以督查;各级广电部门要本着为民办实事的精神,组织强有力的施工队伍连续作战,争时间、抢进度,争取到今年10月1日,让9193个有安装任务的80%村的农民群众看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典活动。各市局都要按省局要求,每半月上报一次工程进度情况;各市要认真组织好工程建设,规范施工技术标准,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有任务的市、县广电局,每局要培训不少于10人的技术队伍,实行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和维护"一条龙"服务。省广电局和11个市广电局都要在广播电视报和网站上公布服务投诉电话,工程建设完成并验收后,各市局要在当地广播电视报上公示村名,接受全社会监督,保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不留死角、落到实处。
记者:实施村村通难,保证村村通长期通更难,山西省对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效机制有什么措施?
梁志祥:首先,中央明确指出,村村通广播电视,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因此,各级政府都要认识到位,高度重视,把村村通广播电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其次,必须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山西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早比较好,从2005年开始就落实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维护资金,具体是每个村每年要补贴1200元维护费用;三是各级广电部门尤其是县一级广电部门必须建立一支村村通广播电视的技术维护服务队伍,做到经常深入山庄窝铺,进行设备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村村通能长期通。
广播电视"村村通"进程
据1998年上半年统计,山西省有7000多个行政村和1万多个自然村属于广播电视覆盖的盲区,约有500多万农民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为解决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山西省于1998年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综合利用无线、有线、卫星等技术方式实现广播电视的"村村通"。
1998年到2000年,山西省重点实施已通电行政村 "村村通"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1.03亿元,解决了7707个行政村358万农民群众收听中央一套广播和收看中央、省第一套电视节目的问题。
2004年到2006年,山西省实施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共投入资金8684.4万元,完成了1639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和新通电行政村 "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并修复了1471个"返盲"行政村"村村通"工程。截至2006年5月底,全省完成了7707个已通电行政村和1639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有效解决了400多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68%和84%,提高到2006年的90.5%和95.5%。
今年起,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渐次铺开,将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山西省建设任务共有9193个村,截至今年5月底,已完成了1200个村。(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通摄)(记者白续宏)
为您推荐
12月23日电据山西日报报道,12月中旬,沁源县琴泉村农民姚国荣高兴地对笔者说:“中央7台非常好!给我们农民讲种植、养殖技术,教给了我许多知识。明年,我准备建个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养猪场。”沁源县坚持“政府主导、产业经营、公益发展”的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模式,先后拿出785万余元,专门用于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256个行政村已有14个乡镇、199个村通了有线电视,覆盖面占人口总数的89.79%。沁源县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农村百姓存在着“看电视难”的问题。在一些乡镇,群众只能收看山西台,而且噪音不断、图象模糊,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老百姓的市场经济观念、致富途径
12月23日电据山西日报报道,12月中旬,沁源县琴泉村农民姚国荣高兴地对笔者说:“中央7台非常好!给我们农民讲种植、养殖技术,教给了我许多知识。明年,我准备建个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养猪场。”沁源县坚持“政府主导、产业经营、公益发展”的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模式,先后拿出785万余元,专门用于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256个行政村已有14个乡镇、199个村通了有线电视,覆盖面占人口总数的89.79%。沁源县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农村百姓存在着“看电视难”的问题。在一些乡镇,群众只能收看山西台,而且噪音不断、图象模糊,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老百姓的市场经济观念、致富途径
近日,山西省广电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启动了山西省第二届万场数字电影公益放映活动。该活动自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在全省基层和农村公益放映10000场数字科普知识专题片及优秀故事片、科普知识专题片。
在很多农村,农民看一场电影,难;看一场好电影,难上加难。但在古县,从现在起,广大农民群众不但月月都有一场免费电影看,而且看的还是声画质量俱佳的数字电影。这得益于8月28日全省首家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在该县的建成。 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依靠行政收费和计划分配的农村电影放映模式被打破后,“看电影难”便长期困扰着农民。为破解这一难题,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近年来,我国在部分省份开展试点,探索出了一条从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基础设施入手,以数字化放映为龙头,“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循此思路,今年4月,我省农村电影改革拉开帷幕。据业内人士介绍,数字电影与传统的胶片电影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