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村村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基础工程,是广电部门支持“三农”工作的重点工程。安徽东至县在实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通过宣传引导、行政推动、规范管理、优质服务、收费优惠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确保“村村通”工程取得实效。
据统计,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县各乡镇、各建设主体单位共投入施工建设人员12680多人次,架设光缆739.28公里,电缆358.09公里,自建杆路15公里 。全县368个工程点(除2个直播卫星点),开通光接点信号368个,占总任务数100%,安装有线电视5189户 ,占总农户数的49.4%。村村通工程的开通使全县新增受益农村人口达2.86万人。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动,保证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县委、 县政府把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广播电视“村村通”领导小组,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及时印发《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东至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资金和材料管理办法》等文件,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责任状,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县广播电视局把这项工作作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一件大事来抓,放在全年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充分调研,科学决策,强化调度,出台了与各乡镇广电站和各建设主体的工程考核办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也高度重视,均成立了以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广播电视“村村通”领导小组,分别召开了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发动,部署安排 “村村通”工程实施工作。 并把提高入户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和考核验收指标,层层分解,抓好落实。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了一套以乡镇、村、组干部为主体的决策、宣传、引导队伍,以县乡广播电视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工程建设和技术服务的队伍的联动机制。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确保入户率达到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做好村村通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考虑到全县国土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地形地貌复杂,地方台覆盖面低,然而近年来东至县有线网络取得了较快发展,所有乡镇均已与县台实现了有线联网的实际情况。在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规划时,根据“先进、安全、可行”的要求,东至县坚持以有线光(电)缆联网方式为主,以直播卫星或村网接收方式为辅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目标任务。工程建设分步实施,按照先易后难,连片建设,优先国省道沿线、重要旅游景区、重点工程建设的原则,稳步扎实推进。在规划方案中,明确要求,入户率第一年应不低于30%,第二年不低于50%,并作为工程建设和考核的重要指标。
三是加大宣传和行业管理力度,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村村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县广电局充分发挥自身媒体优势,除在县广播电视两台节中目宣传报道广播电视“村村通”这项民生工程的意义和有关政策外,还印发了20000份《致全县“村村通”工程用户的一封信》,并通过施工人员和督查人员上门入户对群众进行宣讲,比较无线、卫星和有线收视的优劣,取得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民生工程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很多盲点村有线用户入户率达100%。同时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办法加大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的管理力度,对工程建设点内的地面卫星接收设施采取回收并抵扣初装费的方法,让利于用户。据不完全统计,共收缴卫星地面接收设施3000多套,不仅规范了擅自使用地面卫星接收的行为,更有力促进了有线入户率的提高。
四是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惠民政策,让人民群众从这项民生工程中得到实惠。根据东至县实际,在2007、2008年度广播电视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充分体现惠民和社会效益优先的政策,采取低门槛或无门槛办法,统一要求各建设管理单位,初装费由原来的350—420元下调至不超过200元的标准,对困难户适当减免,对五保户免收安装费和收视费。在实际工作中,大多乡镇采取了更大的优惠措施,取消初装费或只收取50—100元的材料费,个别乡镇还采取了免费统一安装的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在2007、2008年度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中,新增用户享受政策优惠资金达160余万元。群众对此非常满意,同时对提高入户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是规范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让用户满意。为确保村村通、长期通、优质通,促进入户率再上新台阶。县广电局制定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管理办法》,各乡镇及建设主体,也都健全完善了“村村通“工程运行维护体系,落实了维护管理人员,做到了责任明确,安装、维修及时。
六是优化建设环境落实以奖代补资金,充分调动工程建设主体安装用户的积极性。积极主动与电信、移动等产权单位及供电、地税等部门协商,及时解决落实杆路附挂、用电价格、税收等事宜,营造了上下联动,部门理解支持的建设环境。同时,为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县广电局制定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制度,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筹集以奖代补奖励资金(从建设经费中挤一点、县财政配套一点、县广电局补助一点)作为工程建设和入户率达到要求的奖励经费,并在工程建设通过验收和入户率达到规定要求后,及时发放到建设主体手中。
为您推荐
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意见》明确了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体制健全、机制灵活、管理规范、阵地巩固、事业繁荣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乡镇、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达到国家等级建设标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为农服务文化单位活力明显增强,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农村文化市
11月24日上午,在安徽省村村通电话竣工典礼现场——合肥电信第一电视电话会议室,当远在休宁县五城镇横塘行政村的村委会主任毕中琪与黄海嵩副省长进行视频通话时,全场报以热烈掌声。随着这个全省最后一个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安徽省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横塘村位于休宁县西南部偏远的深山峻岭之中,村民共有210户。尽管这里毛竹、木炭等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环境恶劣,长期不通公路和电话,村民外出联系需走十几公里的山路,生产生活十分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安徽电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决定投资120多万元建设横塘村接入网,以实际行动帮扶贫困山区建设。由于公路不通,地形复杂,电信设备需要肩扛手抬,许多杆路
对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来说,今年的春节和过去相比会很不一样。往年过节,家里的电视机只能看到屈指可数的三套节目,今年则可以接收到30套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了。2月10日,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当地政府举行了地面数字电视试播仪式。从此,包括小岗村在内的凤阳县全县农民通过普通接收天线,就可以收看到中央台和地方的30套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给凤阳农民带来快乐的这项新技术是上海高清公司开发的“神州家家通”地面数字电视全业务平台。
2007年3月30日-4月1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07)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