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片《高考1977》“称霸”影坛

2009-05-04 09:40:01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薛迪 子岭热度:
故事:再现沉重刻骨的记忆

1977年12月,我国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豁然敞开,全国570万名考生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从此,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最强音。《高考1977》由孙海英、王学兵以及“小巩俐”周显欣主演,再现一代人沉重而又刻骨的记忆。电影围绕东北某农场一群知识青年展开,他们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8年光阴消耗了青春与激情,让他们看不到未来方向,突然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们看到希望。但是,他们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命运的搏击。

王学兵扮演的潘志友是根红苗正的北京知青,农场场长的接班人,却为遵守诺言最终放弃高考留在农场。孙海英扮演的农场干部是权威的化身,掌管着那群年轻人的未来,他曾试图阻碍大家参加高考,但最后变成高考的坚定支持者。强子的绝食、小根宝的意外弃世……知青们经历种种考验,付出让人热泪盈眶的代价与感动。

感动:带泪的微笑

在观影时记者看到,影院内不时有观众擦拭眼泪,不过,那些温情片段也会让他们发出笑声。这部影片具有“平民史诗”的气质,洋溢着特殊年代的历史氛围,充满了渴望文明的艰辛与悲情,也让时下的年轻人从历史的激情中体悟到了感恩情怀和对知识的憧憬。

  影片上映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77级“老高考人”自发组织的观影活动。一位姓刘的77级考生表示:“电影拍得很真实,王学兵、孙海英扮演的知青和革委会主任的故事,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缩影!”一位未能到活动现场的“老考生”在短信中写道:“仍然怀念当年的激情,我代表570万77级考生,感谢影片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回忆和宣泄的理由”。影片票房取得成功的同时,口碑亦不俗,不仅让老知青们重回难忘岁月,也让如今的80后、90后从父辈的执著中学习反思。当看到影片中的知青们满心欢喜地坐着拖拉机奔赴火车站前去高考,可在半路上,拖拉机却出毛病熄火了,眼看着赶不上通向考场的火车,知青们拼命地奔跑,越过一重重山岭,有人摔倒又爬起……还在高二就读的季同学表示,“他们的高考之路,比我们经历的要艰难得多,无声的大爱支持着他们前行。”大三学生周亭说:“父辈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顾一切地学习,这一点让我反思。或许,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对理想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激情。”

余温:献礼片越来越好看

据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今年共有50余部为建国六十周年献礼的影片陆续上映。作为首部与观众见面的献礼片,没有“红头文件”助威,没有单位组织观看,《高考1977》的热映称得上首战告捷。业内人士认为,献礼片一直就像是“命题作文”,总是处于“不拍不行,拍了没人看”的尴尬境地,成为电影厂的“鸡肋”,拍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也成了众多电影人孜孜以求的梦想。《高考1977》的成功无疑有所启示。正如该片导演江海洋所说,“把人放在命运的车轮面前,各种真情实感交织成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这是电影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再宏大的主题,最终都可以在一个“小人物”身上得以
反映,也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