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有线数字电视已从试点走向全面发展阶段。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8183万。数字电视在各地的整体转换也是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划,电视数字化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有线电视数字化;第二步是2005年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2006年10月下旬直播卫星将升空),开始地面数字电视试验;第三步是在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时,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之后,我国数字广播电视将通过有线、卫星、无线3种方式实现对全国的覆盖,2015年将全面实现数字化,完成模拟向数字的过渡,停播模拟电视节目。“十一五”期间,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机顶盒功能相对简单,只是短期的过渡型产品
2006年12月底,全国数字电视用户达到约1000万户。为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北京市将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铺开的方式开展整体切换工作。试点社区内按时交纳有线电视收看维护费的注册用户将免费配置一台基本型机顶盒,原收看维护费不变,不预收全年基本收看维护费。2007年春节前,北京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40万户。
目前有线电视用户使用的机顶盒都是基本型数字机顶盒,基本型数字机顶盒的主要功能还是数字电视接收器,主要是解决数字电视收看的问题,但要真正实现交互功能和开展增值业务,不仅有线网络需要进行双向网改造,而且用户还需要另外购买交互型数字电视机顶盒和购买相应的CA卡。近几年国内机顶盒市场最多的还是以满足整体转换需求的基本型有线电视机顶盒和卫星机顶盒。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分析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免费盒子功能都比较简单,只是短期的过渡型产品,不能充分使用运营商提供的点播等增值服务,它只能解决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过程中的燃眉之急,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一体机存在兼容性问题,但仍是未来发展主流
所谓“一体机”,也就是将数字接收、解码与显示融为一体,数字化完成及模拟频道关闭后,“一体机”就应叫数字电视机。“一体机”就是把高频头机顶盒内置到电视机中,人们在观看数字电视时,不再需要另外购买机顶盒,直接打开电视机就能收看到数字电视节目,这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实现一体机技术并不难,但至今中国推广一体机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数字电视运营商所采用的有条件接收格式不同,市场割据严重,导致众厂商无力配合众多运营商。不同地区数字电视系统存在巨大差异,各地运营商均使用不同的CA(条件接收)系统,加之各处的信号码流存在不规范之处,一个全国性的市场被活活分割成几百个板块,因此,数字电视一体机首先遭遇的难题便是,与各地有线电视信号系统存在兼容性问题。
数字电视一体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与普通电视相比,数字电视一体机明显增加的成本只有CAM卡的价格(每张在150-200元),而单个机顶盒的价格在400-600元之间。对于一户多机的用户而言,一体机的成本显然更低。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大背景,一体机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电视产业共同的发展方向。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分析认为,在中国国内市场,随着国家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颁布,以及2008年数字奥运的临近,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产业环境上,一体机都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例如以康佳为代表的国内整机厂商,提前布局,康佳投放国内市场的32英寸数字电视一体机,采用了新一代CRT电视作为载体,拥有16∶9宽屏显示,是目前市场上第一款批量上市的16∶9宽屏数字电视一体机。国内整机厂商整体谋动,将全面打通国
为您推荐
机顶盒采用软件技术实现数字电视即时CA解密(由于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帮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对信号处理的运算效率来达到和电视广播同步运行的匹配。其次为了保证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强度来凑合存储空间限制和运算效率,还不能提升机顶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FTTH进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不断开发成功,它还可以起到家庭网关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从略)。
一机顶盒从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看,模拟电视被数字电视取代是无庸置疑的,取代的时间和方法则随各国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经济实力有多雄厚,那国也不会于朝夕之间将所有模拟接收电视机都打入冷宫而以数字接收电视机来取代之,于是数/模转换机顶盒就应运而生。我国已经拥有三亿多台模拟接收电视机,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条件
1、同洲电子2、长虹3、深圳九洲信息4、福建神州电子5、高斯贝尔6、江苏银河电子7、深圳迈威8、深圳创维9、深圳成功10、福州卓异11、大亚科技12、江苏银河13.其它
考虑到能源成本高涨与房地产泡沬化等因素,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师相当担忧2006年的美国经济。但投资银行JefferiesBroadview的技术管理总监DavidCreamer指出,半导体也许会成为新焦点。Creamer表示,随着半导体业界一些合并或并购案、首次公开发行(IPO),加上部份跨领域大型企业积极寻求成功的新兴科技以使其技术更加完整,2006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