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政策的意愿,数字电视家族中的卫星、地面和有线就应各踞一方、相安无事,而若按照市场的意愿,三方难免互相觊觎进而大加挞伐。在中国,有线电视主导城市、地面电视主营移动业务,格局已成,而卫星电视力量的缩放还处在政策的管制中,也许它会是一个温柔的伙伴,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凶狠的杀手。
广电总局的规划是“统筹考虑地面、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促进现有业务和新业2005务的协调发展,实现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平稳过渡。”对于三者如何分工并没有界清。
政策松动 三箭可齐发
8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向外公布了中国数字电视“三步走”战略。即:2003年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2006年开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试验、开展数字卫星直播电视业务;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广播。
众所周知,无论是有线、地面还是卫星数字电视,都是政策导向型产业,政策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先前一位广电领域的投资商曾向记者抱怨说,我们尽量寻找能够规避风险的业务模式,几千万资金控制好可以烧3-5年,但领导一句话随时都能让它死翘翘。
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台明确的具有执行性的章程,但是,卫星和地面电视的进一步放开已经是事实。政策的松动则引发了各方投资力量介入,数字电视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以及有线、卫星、地面数字电视之间零和博弈,让数字电视成为中国最为庞杂的一个产业。
1993年10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的第129号令,其中第3条规定:“国家对卫星地面接受设施的生产进口销售安装和使用实行许可制度家庭,个人禁止自行接收卫星电视”。强调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境外(含港澳台地区)卫星电视,必须按国务院第129号令及广电部11号令的规定报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批。这意味着针对家庭用户的卫星直播市场在法律意义上被停止。
2005年8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2005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高峰论坛上,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的演讲报告上赫然写着修改129号令。王联告诉记者:国家对直播卫星政策有了一些调整,目前正在进行“1.29”条例的修订。
我国直播卫星系统的主备星分别是鑫诺2号和中星九号,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计划,鑫诺2号应于05年底发射,但因故向后延迟六个月,而中星9号的发射计划也相应顺延。关于卫星上天的进程,王联向记者透露说: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系统空间段的项目已经开始建设,预计在2006年发射第一颗直播卫星。按照现在的计划,到明年六七月份,如果顺利的话应该能够实现第一颗直播卫星的发射。
关于地面电视的发展,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条文。但中国政府承诺在2008年奥运会用高清晰度电视来为世界传送奥运会的节目,用地面的无线覆盖为各地提供奥运会的高清节目。而这一日期正在迫近,而目前,地面电视传输标准还没有出台。而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的传输标准则早已确定,卫星数字电视传输标准采用欧洲的DVB-S,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标准采用欧洲的DVB-C。地面电视由于具有公益性和国家安全性的特质,国家有关部委则决定采用自主技术,而上海交大和清华大学则为此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标准方案,为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旷日持久,久拖不决,但是据各方面信息来看出台日期已经近在眼前。但,在苦等标准出台的同时,广电总局已经为地面电视的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王联透露:广电总局组织了专门的力量,重点研究需求、业务特性,以及由模拟向数字电视的战略,研究确定平面规划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参数,目前正确进行数字电视基础平台的建设,和有关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的试验。
从目前来看,广电总局在大力促进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之外,正大力鼓励卫星电视和地面电视的发展,而这也将成为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关键一年。
难抹竞争本质
“没有政府管制和规划,数字电视市场肯定是一片混乱,有线地面和卫星都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覆盖所有的收视群体。而目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有线电视未必是最佳选择,但是,决定三得力量消长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内业人士有时也说不清楚。”记者在8月18举行的中国数字电视高峰论坛上与一位广电人士交流时被如此告知。
在这次汇聚中央部委、传媒机构、设备生产厂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地方广电的盛会上,记者明显的感觉到卫星电视和地面电视的火爆已经超过了负重前行的有线电视。而正由于卫星直播和地面电视的大力推进,广电领域内数字电视的三种形态正呈现出微妙的竞争关系。
而对于三者的发展前景,不同的产业力量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委员、中国网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侯自新先生认为:地面电视将对有线电视造成进一步的冲击,就象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冲击一样。他认为高品质的地面电视能够达到有线电视同样的效果,所以未来的电视接收终端将会选择接受无线信号(地面电视属于无线传播)。而一位代表卫星电视行业内的的厂商代表则表达了对卫星直播业务的看好,他认为卫星电视与地面电视和有线电视目前还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是因为市场并没有开放,主要受政策因素左右。全球唯一覆盖印度和中国的卫星广播公司——世广卫星集团公司的代表发言时对此持有相同观点,他认为,如果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卫星与有线将形成很大的竞争。
河南某台主管技术的副台长与记者进行交流时告诉记者,由于资金能力有限,他们还无力承担向用免费发送机顶盒;加之地处中西部地区,用户对数字电视的接受能力有限,看不到收益前景,机顶盒生产厂商也不愿意进来,所以广电总局正在大力推进的整体平移很难在当地奏效。她告诉记者,在河南省象面临她这样境况的电视台占到绝对多数。“直播卫星由于成本低将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尤其是地处中部和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尤其适用。”但是,她的忧虑是卫星电视是一块非常敏感的业务,而她也并不把希望寄托在卫星电视上。
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中国卫星产业经营研究”课题组对全国6个城市的600位用户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潜在用户对直播卫星和有线数字电视两种业务的选择偏好上,44%的受访者希望看到直播卫星电视,24%的受访者希望看到有线数字电视,22%的用户表示不确定。
而业内人士则普遍认识,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的竞争最为直接,一旦放开将对有线造成巨大冲击。中央电视台也会甩开网络直接将电视节目输送到终端用户,从而改变没有用户的历史,并创造新的收费模式。据媒体公布出来的消息显示,中央电视台现已责成中数传媒牵头组建卫星地面段运营公司,中数传媒总经理沈向军曾向媒体证实了这一消息。
由于国务院129号令,老百姓看不到卫星电视,但是在地下状态下,卫星电视正在逐步侵袭有线电视的领地。在北京北郊的某小区,记者经常看到放在门口的私装卫星电视的广告传单。对方一般承诺可以看到看CNN,HBO,ESPN,BBC,ABC,MTV,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咨询,好莱坞电影,卡通动画,迪斯尼,美亚电影,德国,韩国,日本等各国精彩节目。而且提供上门安装一条龙服务,收费从几百到几千价格不等。非常诱人。而记者在非正式场合发现很多居民对这种业务非常感兴趣。
中国现在有3.35亿的电视家庭,为世界之最。而现在中国有线电视只能覆盖1.1亿户家庭,其余2亿多户只能接受微波传输,显然,这些都是卫星电视的潜在用户。对于卫星电视对有线电视的冲击,广电部某领导对媒体的反应是“你不觉得竞争是件好事吗?”这位官员对此没有一点担忧,“直播卫星进入城市,与有线电视肯定是有竞争,竞争对于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肯定是件好事,何乐而不为?”8月18日,王联对于卫星电视的发展进行阐述时说,“因为我们国家的地域辽阔,只有通过卫星的手段才能够真正做到百分之百地域的覆盖。第一步我们希望直播卫星能够完成有线电视达不到的区域的覆盖。”而潜台词是第二步有可能进入有线统治的城市。
而地面电视现在各地开展的主要是车载移动电视业务,从去年开始各地纷纷上马。而在各地的移动电视业务中,记者观察到,云南电视台所推出的移动电视可同时实现向移动的车辆和固定的家庭发送信号。在云南省,整个昆明市区以及呈贡、富民等地都能收看到9套云南电视台的移动数字节目,而看到节目的不光包括处于移动状态下的车辆,也包括有线电视达不到的地方和有线电视成本费用较高地方的需求。上海有线通的一位高层告诉记者,在技术上,老百姓只需要在电视上加上一个接收器就可以收到东方明珠面向公交车的数字电视节目。
上海高清数字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王尧曾向记者透露,上海崇明岛20万居民中仅有4万户有接入有线电视网,其余16余万户,但由于住户分散、铺网成本高等原因,只能收看到由东方明珠电视塔播出的5套节目,以及崇明电视台等4套节目;而且由于距离市中心较远,图像非常不清晰。上海高清承诺使用地面电视技术在年内为崇明岛居民开通数字电视业务。
目前来看,地面电视业务的重点是移动公交,而固定接收则主要处在偏远地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地面电视系统的建立资金需求量非常大,必须由政府主导。英国ITV1998年起斥资8亿英镑进行数字地面电视传输业务,2001年资金耗尽,而盈利前景还遥遥无期, 2002年4月ITV数字付费电视业务宣告倒闭,直接经济损失大约为14亿英镑。日本2000年先做的数字卫星,2003年才做地面数字化。其中NHK对地面传输进行改造,仅800个转播台就就花费了17亿美金。这笔费用对谁来说也不是个小数字,而在中国到底怎么发展,资金从哪里来,目前还没有说法。
“三家分晋”之外
由于技术创新的层出不穷加之中国产业政策的复杂性,数字电视这个本来就没有明确技术标准和清晰商业模式的产业愈发让人难以捉摸。而在广电领域外部,数字电视正受到来自电信的IPTV的强烈冲击。而IPTV先天性带宽有限,电信正在尝试P2P来加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正积极与广电展开合作。
记者观察到,国外尤其是日韩两国在数字电视中已将广电和电信技术融合为一体,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数字电视产业的业务模式会越来越多,但是,这时更需要广电和电信两个产业之间在技术标准和产业模式上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