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乌托邦》导演盛志民:资本最终战胜内心

2009-04-08 10:38:11来源:新浪娱乐 作者:马然热度:

新浪娱乐讯 《再见乌托邦》在第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HKIFF)做了两场世界首映,之后新浪娱乐采访了导演盛志民,话题有关摇滚以及摇滚之外。

也许可以把盛志民看做一个很低调的电影人,读他的履历,从音乐到电影……鲜活、精彩的程度不让那些他曾经合作过的独立电影导演,如陈果、贾樟柯等人,但是07年他才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凭借自己的处女作《浮生》捧起一座“亚洲最佳新人奖”的奖杯,似乎标志着一个新征途的开始。盛志民作为大陆独立导演中的“老兵新人”,看事情自有其独到而敏锐之处,所以对他而言,《再见乌托邦》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摇滚音乐纪录片,不是一部单纯的摇滚访谈录——通过那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物的故事和他们的讲述,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乌托邦年代渐行渐远,而这部作品本身,大概也是这个自称很“悲观”、却也“十足理想主义者”的导演能够与过去一部分的自己对质的最好方式。

“当时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新的生活,别的什么都不要了”

新浪娱乐:你在某个时段之前的工作其实是和音乐、尤其是摇滚乐密切相关的,为什么后来会开始尝试在电影方面发展……中间有什么故事?

盛志民:我大学学的其实是建筑结构。后来毕业就什么都不要了,工作也不管了,就和大家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当时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新的生活,别的什么都不要了。条件是艰苦点,但是很兴奋。那个时候王晓京来问我说,你愿不愿意做一个PARTY,我就说,好啊。那是在当时北京很有名的外交人员大酒家,此后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内,那都是北京一个非常重要的摇滚乐的据点。

一直到93、94年,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有一天,滚石在王府井饭店发“黑豹”(乐队)白金唱片,那种场面让我想,这帮人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那种特别豪华的场所),和我们以前的生活没有关系,我就决定和摇滚乐不再继续了。那种心情,用语言不是能特别准确说出来。

做PARTY的时候,要说是搞宣传,主要针对的群体是一些老外,因为考虑到在90年代初的时候30块钱一张票也不便宜。我和我拍档经常坐在外国朋友车里去使馆和外交公寓里面贴PARTY的广告;有时还会在报刊上做一个小的消息来宣传。这个也许对之后和孟京辉合作、替他宣传有所影响吧。

然后我93、94年就和孟京辉一起做舞台剧、戏剧、话剧,一直到97年就没有和孟合作了,就转去拍电影了。当时和张杨拍《爱情麻辣烫》,拍完以后,也有了一些行业内的工作经验。有一天,因为帮当时还在北京的嘉禾做CASTING,就来了一个人,一个小矮胖子——因为那个时候听说有一个香港导演花特别少的钱拍了一个电影,我就问他说,你知道这件事吗。他就一看我说,我拍的!我就是陈果。就是这样认识的陈果。后来一直合作,也和贾樟柯有合作……

新浪娱乐:从一种媒体创作到另外一种媒体创作之间的转变,比如从孟京辉的舞台剧的经验,到电影的经验,会给你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你之后的电影创作有什么有趣的影响呢?

盛志民:当时戏剧的经历,真是让人很舒服的,就和你当年找到摇滚乐是一样的。当时我(和孟京辉)从《阳台》开始,到《我爱XXX》等三四部作品,《阿Q同志》是被禁演了。非常过瘾——尤其是《我爱XXX》,让你找到了一种劲儿,就是一种全新的演出的舞台形式,你表达的东西,和你最后演出的那种锋芒,比如临时转换场地、去日本演出等等。

怎么说呢,当时就是希望自己有些变化。正好很巧,自己也遇到一个机会。我觉得对我拍电影来说,比较有帮助的一方面是,我知道自己怎么和演员工作——因为舞台剧需要你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和演员在一起。你能够很清楚地把握演员的心理和才华。

另外老孟是一位很出色很牛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