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不再陌生。广播设备数字化已由过去的探索、实验阶段,进入到普及应用阶段。
现在的音频技术系统不再是单纯的音频技术了,而是多项新技术的融合,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在音频系统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音频系统的质量和效率,也对系统的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维护人员具备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数字广播设备与传统的模拟广播设备相比,使用时在工艺条件的要求方面有所差别,设备本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大变化。比如它对供电质量和工艺布线等方面的要求就高于模拟设备。而自身的热辐射量和噪声则比模拟设备大了许多。如果忽视了数字广播设备这些特点,我们就可能在使用中遇到一些麻烦,甚至会影响使用和维护。因此,充分了解和注意数字设备的特点,对于维护好数字广播设备和提高广播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数字广播设备对工艺条件的特殊要求
第一、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更高了。
在模拟时代,瞬间停电或闪电只能造成节目的瞬间停顿或掉字,不会对广播产生较大影响,只要通电,设备马上就能转入正常工作。而数字设备则不同,不论时间长短,只要停电,机器都要重新启动或重新进入初始设置状态,少则几十秒多则几分钟。所以对于数字广播系统而言,停电就意味着发生大事故,因此数字广播系统对供电安全的要求远比模拟广播系统要高。
为了避免停电事故的发生,数字广播系统必须使用UPS电源备份供电。在配备UPS电源时要注意:(1)供电方式要采用在线式供电。(2)为了进一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可采用双机并联供电。并使每一台UPS电源都能独立担负所有负载。(3)电池容量适中,UPS电源后备电池的作用是,停电时保证停电期间通过UPS电源向负载供电。因此后备电池的容量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容量不仅增加投资,而且不利于维护管理。
第二、对布线工艺的要求更专业化。
在模拟时代,布线工艺仅仅是一些模拟的音频线。而在数字化之后,工艺布线既包括模拟音频线,又包括数字音频线和计算机网线。计算机网线所传输的信号频率高,怕干扰,怕折曲,有一定的传输距离限制,因此,最好是独立布线,用专门的管道。数字音频工作站系统是建立在局域网基础上,其服务器机房的设置要考虑与各个站点的距离和网线或光纤的最大传输距离。实践证明,实际长度在80m左右时,信号的传输已进入临界状态,所以线路的长度要控制在80m以内为好。正是计算机网络的这些特点,对我们在选择网络设备机房的位置时提出了要求,即网络机房的布局要居于其他技术用房的中间位置。这样就可以把网线做的最短,可免去因超距离传输而使用光纤的麻烦。
二、数字设备和模拟设备的性能差异及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
由于数字设备内部芯片多且结构复杂,又大多工作在低电压大电流状态下,所以功耗和热辐射都比模拟设备高出了许多。据粗略测算,同样的广播系统在数字化之后,其功耗是模拟设备的三倍左右,设备的热辐射量则是原来的十倍左右,而设备噪声则增加更多,如果设备放在封闭安静的直播间内录音,则是非常麻烦的事。
数字设备的散热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在设计房间空调时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房间的热负荷。特别是像环境封闭完全依靠空调调节室温的直播间、录音间等,这个参数就更为重要。在使用模拟设备的时候,调音台及CD机卡座机等周边设备几乎没有发热元件,散热问题是不需要考虑的。而数字设备散热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除了要针对数字设备的特点提供合理的热负
为您推荐
一、楼宇广告电视系统设计要求1、具备字幕提示功能商业楼宇为公共服务场所,对当天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大楼管理处通知等信息,需以字幕方式滚动播出。2、具备集中管理功能在同一幢商业楼宇中,广告电视终端会有很多个,现在应有较多的广告终端实际上是一台超薄的VCD机,里面的VCD碟片每隔1周更换1次,维护成本和造价都很高,无法集中管理。MaderADTV广告电视系统是集中管理的,利用普通液晶显示器作为终端,管理方便,造价低。3、客户端设备体积小、无需操作、稳定性好写字楼广告发布系统客户端通常设在电梯口,显示设备要求体积小,无需用户手工操作,且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二、视音频线路铺设管理后台视频服务器的数字视
美国东部时间12月21日(北京时间12月22日)据海外媒体的最新报道:明年二月底,上海一部分家庭将可以收看到互联网协议电视。西门子公司本周三宣布:上海电信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将运用他们公司的SURPASS家庭娱乐方案向这一市场的5,000户家庭提供互联网协议电视服务,并预计享受这一服务的用户家庭将在未来几年内达到400万。届时,用户将可以通过数字用户线环路(DSL)享受这一服务。该服务还将包括:互联网接入、
由信息产业部科技司主持的“基于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的数字视频广播编码播出与接收系统”12月14日在北京通过专家技术鉴定。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完成数字视频广播系统的技术构建。这个项目由联合信源数字音视频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北京算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14位专家参加了该项目的技术鉴定。专家组认为,这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