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仪式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隆重举行。
“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无线覆盖工程”等“三大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资金8亿多元,解决了300万农牧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今年内蒙古力争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即实现11633个自然村,40万户农牧民收听收看40套以上广播电视节目的目标,使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在启动仪式上,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求,直播卫星接收设施发放范围要严格控制在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的农牧民,绝不能挪做他用;旗县、乡镇广电部门对所发设备的出厂编号和用户姓名、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要逐项登记造册;工程竣工后,盟市、旗县要通过当地媒体进行公示,并在任务建设村张榜公布用户名单,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同时要组织旗县、乡镇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力量,深入农牧民家中帮助安装调试设备,确保在3月20日之前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任务。
为您推荐
记者从11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获悉,2007年内蒙古将强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无线覆盖工程。据介绍,2007年内蒙古将进一步巩固前几年村村通建设成果,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工夫,确保村村通长期通。2006年内蒙古已实现了所有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2007年将实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盲村”的村村通,使农牧民能够收听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收看8套以上电视节目。此外,2007年内蒙古还将无线覆盖工程纳入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大力提高农村牧区的无线覆盖水平,保证无线覆盖地区农牧民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和4套电视节目。2006年,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7个台站投资866万元,新
记者从11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获悉,2007年内蒙古将强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无线覆盖工程。据介绍,2007年内蒙古将进一步巩固前几年村村通建设成果,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工夫,确保村村通长期通。2006年内蒙古已实现了所有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2007年将实施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盲村”的村村通,使农牧民能够收听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收看8套以上电视节目。此外,2007年内蒙古还将无线覆盖工程纳入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大力提高农村牧区的无线覆盖水平,保证无线覆盖地区农牧民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和4套电视节目。2006年,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7个台站投资866万元,新
“现在我们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好多节目,尤其是农业节目让我们受益不浅!我家温室蔬菜大棚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呢!如今看电视成了我们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辽市扎赉特旗朝勒苏木农民陈志富兴奋不已。陈志富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的受益者。虽然两个工程的实施在内蒙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家里摆着电视机看不上,手里握着收音机听不着的“盲村”还很多。为了解决这部分农牧民看好电视、听好广播,无线覆盖工程将弥补“村村通”工程的遗憾。今年第一阶段中央无线覆盖工程将在内蒙古79个旗县以上地区开展,投入资金1.2928亿元,完成125个台站、248部调频广播和电视发射机的建设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今年以来,托县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今年托县投入276万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主要包括调频广播全县覆盖工程和农村数字电视覆盖工程。除对中央、内蒙古和呼和浩特电台的节目进行转播外,还自办托克托电台节目,每天播出时长6小时,覆盖半径达到45公里。此项工程的完工可使全县16万农民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听到致富信息和科技知识,彻底改变了农民听不到广播的状况。与此同时实施的农村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彻底解决了广大农村收看电视难、电视节目传输信号质量差的实际问题,广大农民可利用接收天线和专用机顶盒收看到图像、声音质量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