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形势下的接入网发展

2008-09-24 09:06:50来源:通信世界 热度:

2008年,中国电信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营商之间进行分拆合并,最终形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新联通三个全业务运营商。运营商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市场格局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当前,各运营商的重点都放在了移动
业务的建设和发展上。从长远上看,虽然各运营商目前的重点是发展3G移动业务,但由于原电信和网通在宽带业务方面的成功运营,新的运营商绝不会再错过移动和宽带数据业务共同发展的局面。
重组后运营商网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高速数据业务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固定网络宽带化和IP化。在骨干网的发展中,数百G甚至几个T容量的IP承载网已经成为现实;城域网络中,大部分网络已经建设了DWDM的10Gbit/sSDH环,IP承载网的城域延伸也正在研究和发展之中。接入网络的情况则比较复杂,解决的手段繁多,目前主流的有ADSL、以太网、EPON、GPON以及无线接入等技术。

宽带化和IP化是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共同的发展趋势。骨干网络和城域网络已经基本具备了承载宽带数据业务的条件,目前网络的瓶颈集中在接入网部分,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接入。

对于移动网络而言,与GSM相比,WCDMA网络除了支持窄带话音之外,其主要业务为高速数据业务。目前空口带宽已经可以达到单扇区14.4Mbit/s,实际商用中,S1/1/1的基站吞吐量也能达到4~7Mbit/s。空口带宽的提高对基站回传提出了新的要求。在GSM网络中,单基站一般需要1~2个E1,而在WCDMA网络中,单基站在S1/1/1配置下就需要4~6个E1,多载波配置情况下,则需要更多的带宽。

移动网络对接入网的要求主要为基站回传和室内覆盖分布系统两个部分。目前基站回传大部分为SDH或者MSTP,还有一些采用微波及PDH设备。室内覆盖的分布系统中,由于GSM是非自干扰系统,现网中有一半以上采用的是无线直放站,即基站和直放站之间是通过无线传输来实现的。此外,室内覆盖大部分采用的是同轴线缆。由于WCDMA是自干扰系统,为了减少干扰,室内分布系统中不会有大量的直放站,信源和原有直放站之间的传输是必须解决的课题。

对于固定网络,接入网的主要目的是承载高速数据业务,包括基本的互联网业务、电子商务、在线游戏等。随着IPTV技术的成熟,接入网还必须能够满足IPTV业务的发展。

此外,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不断推进,直接体现就是接入网的融合。如何满足移动业务、固定业务的协同发展,适应网络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后的运营商必须面临的问题。

现有接入网技术及比较

1.几种主流接入网技术

目前主流的接入网技术主要有xDSL、以太网接入技术、EPON/GEPON、GPON和WiMAX。

xDSL分为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和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ADSL系统是利用双绞线铜缆实现的一种宽带接入技术,其最大特点是无需改动现有铜缆网络就能提供宽带业务,便于实现。VDSL系统是ADSL的演进版,可以支持电视信号的接入,是实现三网融合的一种可选的接入手段。

以太网技术是一种计算机接入局域网络的连接技术。随着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其在宽带数据的接入方面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QoS控制和电信级方面还需做更多的努力,特别是在实现时钟同步、满足现有TDM接入方面还存在问题。

EPON/GEPON(以太无源光网络/G比特以太无源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EPON/GEPON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其特点是技术成熟、维护成本低、速率较高,但在支持TDM业务方面还有待进步。

责任编辑:51DTV编辑部

为您推荐

无线接入新热点技术分析

陈洁摘要分别介绍了对目前无线接入领域的802.16、UWB和RFID等热点技术的原理、特点,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应用场合。关键词无线接入802.16UWBRFID1、前言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个人对数据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全球通信产业技术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无线化、宽带化和IP化。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推动了市场对宽带网络的需求,宽带用户数量在全球呈现出非常强势的增长态势。在众多的宽带技术中,无线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成为近年来通信

全球NGN标准进展分析

石友康从NGN标准提出以来,全球许多标准化组织展开了许多NGN的标准化研究工作,对促进NGN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一、NGN标准在全球国际上研究NGN的4大标准化组织分别是ITU、ETSITISPAN、3GPP和IETF。1.ITU-T在NGN标准方面的进展ITU-T研究NGN的小组有SG13、SG11、SG15、SG16和SG19,其主要研究领域可划分如下。(1)SG13领导ITU-T中的NGN研究,完成有关NGN体系框架、演进、融合等研究课题,具体包括框架和体系结构、NGN信令要求、NGN项目管理协调和计划颁布、NGN实现方案和应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