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顶盒市场空间巨大,2007年有线数字机顶盒整体平移市场仍是主体,地面数字机顶盒已开始起步,直播卫星方面市场空间与129号令的开放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据中国电子报联合格兰研究调查公司,对近30家主流机顶盒企业和主流运营商采访后得出的综合数据显示,2007年1-10月,我国机顶盒市场家庭保有量达2100万台,同比增长40%,预计到2007年底,中国机顶盒的出货量将达到6500万台,比去年增长41.3%。另据iSuppli以及In-stat市场研究公司的综合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机顶盒市场家庭保有量今年将接近3000万台,同比增长3倍。
2007年机顶盒市场较明显的变化是,虽然平移基本型机顶盒仍旧占据90%的市场份额,但目前正在整转的130个城市中,有超过一半的城市都已经开始进行双向网的改造,因此,双向机顶盒在1-10月份同比增长了10个百分点,这一增长趋势将在明年更加凸显。
另外,在市场竞争方面,机顶盒厂商的市场集中度正迅速升高,机顶盒利润在进一步下降,大量的垫资和分期付款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机顶盒产品的价格已跌破300元,机顶盒品牌的市场竞争已上升为整体实力的竞争。
竞争:从产品转向品牌综合实力
格兰研究公司2007年1-10月的数据显示,我国机顶盒市场中仍旧以有线机顶盒为主,它几乎囊括了我国机顶盒的全部市场份额。2007年,我国有线机顶盒家庭保有量将接近3000万台,市场增量将达到1500万台,相比去年呈两倍的增长趋势。另据2007年IPTV产业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IPTV用户规模达到114.2万户,IPTV用户增长接近110%。卫星机顶盒和去年一样,基本用于出口。
从有线机顶盒产品的不同类型来看,1-10月份,基本型机顶盒销量占有线机顶盒市场主要份额,达90%以上;双向机顶盒销量达200万台,占有线机顶盒市场的10%;高清机顶盒销量仅有几千台,占有线机顶盒市场的0.03%。虽然双向机顶盒在整个有线机顶盒市场份额不高,但从同比的增长趋势来看,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导致我国机顶盒市场出现有线机顶盒“一枝独秀”的原因在于:一、机顶盒标准未知因素依然不少。地面数字电视标准虽然于去年8月出台,但相关配套标准及实施的技术参数尚未完成,严重影响到地面数字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按照国标开展业务,符合国标的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也就难以进入规模化。此外,卫星、IPTV政策的不明朗,促使其配套的机顶盒产业一直停滞不前。二、我国近五年的整体平移,直接带动了有线机顶盒每年量的跨越式增长。同洲、九州等一些靠机顶盒出口的企业逐渐转入内销,家电、IT、通信等一批企业也陆续转入到有线机顶盒市场。
品牌:大品牌开始主导市场
从机顶盒品牌的类型来分,仍旧以家电、通信、IT和专业厂商为代表的四大军团力量主宰国内机顶盒市场。
早在2005年底时,机顶盒品牌的数量拥有上千家,到2007年,机顶盒品牌数量已经下降到上百家,可见,品牌竞争格局进一步突显。从今年1-9月机顶盒销售来看,国内外品牌形成了“九一格局”,即国内品牌占90%的市场份额,而国外品牌占10%的市场份额。
著名品牌如飞利浦、厦华开始逐渐退出中国机顶盒市场。中国电子报联合格兰研究调查公司对1-9月中国机顶盒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各品牌市场占有率方面,排前五名的厂家依次为:长虹(19.3%)、天柏(16.5%)、九州(14.7%)、创维(10.1%)、银河(10.1%),这五大品牌构成我国机顶盒市场的第一梯队,占据我国机顶盒市场70%的份额;而以同洲、清华同方、浙江大华、华为、大显等为代表的企业占据我国
为您推荐
机顶盒采用软件技术实现数字电视即时CA解密(由于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帮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对信号处理的运算效率来达到和电视广播同步运行的匹配。其次为了保证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强度来凑合存储空间限制和运算效率,还不能提升机顶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FTTH进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不断开发成功,它还可以起到家庭网关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从略)。
一机顶盒从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看,模拟电视被数字电视取代是无庸置疑的,取代的时间和方法则随各国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经济实力有多雄厚,那国也不会于朝夕之间将所有模拟接收电视机都打入冷宫而以数字接收电视机来取代之,于是数/模转换机顶盒就应运而生。我国已经拥有三亿多台模拟接收电视机,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条件
1、同洲电子2、长虹3、深圳九洲信息4、福建神州电子5、高斯贝尔6、江苏银河电子7、深圳迈威8、深圳创维9、深圳成功10、福州卓异11、大亚科技12、江苏银河13.其它
考虑到能源成本高涨与房地产泡沬化等因素,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师相当担忧2006年的美国经济。但投资银行JefferiesBroadview的技术管理总监DavidCreamer指出,半导体也许会成为新焦点。Creamer表示,随着半导体业界一些合并或并购案、首次公开发行(IPO),加上部份跨领域大型企业积极寻求成功的新兴科技以使其技术更加完整,2006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