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开年变局:卫视强化“新闻立台” ,纸媒停改应对“生存考验”

2019-01-03 08:46:00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热度:
卫视强化“新闻立台”属性,晚间新增新闻节目着重“硬朗”的深度观察
 
新年伊始,多家卫视都进一步强化了“新闻立台”的属性,占领晚间时段的舆论阵地。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都开设了晚间档的全新新闻节目。
 
北京卫视从昨晚起开播《首都晚间报道》,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四22:30、周五到周日23:30,据了解,节目深化了新闻叙事的方式,资讯播报与评论融合,夹叙夹议,锐评快评,新增 “资讯主播”对当天重要新闻进行深度梳理,完成新闻背景的链接、事件细节的精读、新闻背后真相的探究,以求给观众一个更全面的新闻呈现。
 
 
东方卫视从昨晚起开播《今晚60分》,并打出了“走深度评论之路,让所有人看懂新闻”的口号,节目横跨周一到周五晚22点30分到23点30分的“后黄金时段”。节目由知名评论员蒋昌建领衔主持,致力于以公众视角审视新闻,以独立思考观察事件,挖掘事件真相,梳理新闻脉络,呈现多元观点,力图在国际视野下,结合公众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中国立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打造一档硬朗、睿智、价值观鲜明的晚间新闻栏目。
 
从昨晚的第一期节目来看,两家王牌卫视晚间新闻的改革都在内容的精炼汇聚方式、观点的深度呈现上做出了很多探索。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knews新闻版块负责人、《今晚60分》节目监制赵慧侠告诉传媒内参:
 
“我们这次改版最突出的亮点就是时评。区别于之前尝试过的一些综合新闻的模式,《今晚60分》要充分体现硬朗、睿智,目标定位于高端精英人群。这个时评,我们首先确保话题“硬”,当天最具话题性、最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闻事件,公共话题、军事、地缘外交,以及其他与中国相关的国际热点,都是我们观察的方向,总而言之选题方向是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我们会引入当事人、专家、评论员等多视角,广泛使用全球连线报道+演播室嘉宾,以“多屏”方式,用“已知”、“未知”、“应知”三大维度解构事件,希望以一种格式化解读方式形成节目特色。新的栏目中,我们不会再单独设立上海新闻的版块,而是把上海选题置于全国乃至全球视野下加以观照。”
 
 
谈及嘉宾的资源调度,赵慧侠介绍说:“其实我们的嘉宾资源不是横空出世的,东方卫视晚间时段长期以来的资源聚集、整个集团新闻体系的搭建,都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另外我们这档节目是融媒体中心打造的,我们转型已经三年了,转型过程中我们在深度评论这一块也做了很多尝试,也积累了很多的嘉宾资源,因此综合来看我们才可以在嘉宾观点这一块做到信手拈来。”
 
晚间收视在走下坡路?
电视人建议仍需抓住新闻观点的输出
 
数据显示,晚间档的卫视收视已经呈现日渐萎靡之势。中和传媒总裁助理、资深收视大数据研究专家安泰告诉传媒内参:“整个晚间段的收视率越来越低,现在35城市卫视所有频道收视率累加起来才到8,2019年可能会更低。”因此,爬坡过坎的转型期,如果不对内容生产端进行供给侧改革,传统媒体或许真的会山穷水尽。从今年开年的情况来看,多家卫视开始对新闻内核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扩充时长和容量,讲述新闻来龙去脉,透视热点背后的博弈,挖掘更广层级的传播路径。
 
有分析认为,传统媒体要从“Breaking News”向“Breaking Views”进行转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晚间档对新闻的整合、分析、解读,是需要新闻专业主义来提供思考的。
 
浙江广电的电视人汤汉涛认为:“晚间档的电视新闻节目,做收视率还是做影响力?如果你做纯民生的节目,可能还能保持收视率,但是随着节目的形式的创新力、内容的新鲜度不足,节目的审美疲劳很容易出现。在收视开机率走低的情况下,重要的是提供全媒体端有益的媒体产品。原来是我们提供答案,告诉你这个事情看待的角度是什么,现在我们要开始寻求过程:我们是如何分析这个问题,背后的故事、关联性的故事、新闻背后的数据等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第一时间播报消息,是媒体竞争1.0时代的要求。现在的要求,不仅是要有新闻、要有角度,而是要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帮助人分析事件。实际上干货、硬货的硬质新闻观点输出,还是有强烈的市场需求。我们的很多新闻都喜欢端在“云端”,很少做下沉,我觉得未来,通过知识分享的方式进行下沉,特别是为三四线城市的青年和中坚力量,提供新闻观点的思考方式,将是强大的市场需求。”汤汉涛表示。
 
 
笔者认为,国内卫视的晚间档新闻已经开始从1.0时代迈进2.0时代。五六年前,各大卫视开始在宏观政策的要求和自身频道调性的调整进程中增开晚间档新闻节目,时间大部分安排在晚间档综艺之后,且周末经常出现延播。近几年,卫视晚间档新闻操作更加规范化。不仅时长、播出时间更加稳定,内容上也开始着重提升对新闻内容的筛选,创新报道的视角,以求区隔于各地地市级媒体的晚间新闻档,变得更加具有全局性、综合性。
 
如今,更多卫视的晚间档瞄准了第二落点。精准对标受众,升级传播范式,把深夜的思想汇聚作为主攻方向,兼容更多深度性、思辨性。
 
除了卫视频道新闻节目的升级,还有很多媒体也进行了新年的“更新迭代”。一些地面频道推出或改版了民生类的新闻节目、一些广播机构对内容编排进行了重塑。实际上每年年初都是广电媒体大量新节目涌现的“扎堆期”,真实的传播成效,还需要时间来慢慢检验。
 
纸媒以停刊和改版应对“生存考验”,部分停刊报纸附属新媒体正常运营
 
2018年的最后几天,《黑龙江晨报》、《北京晨报》、《赣州晚报》、《新商报》、《新知讯报》、《重庆时报》、《春城地铁报》等纸媒陆续发布停刊通知。
 
2019开年,又有很多主流媒体选择放弃纸质载体,在变革挣扎中选择结束艰难的支撑,在时代的演绎逻辑中黯然落幕,以停刊的方式应对“信息时代的生存考验”。
 
报纸的萧条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值得注意的是没能熬到2019的这几家报纸选择的“转型模式”。笔者注意到,以《黄山晨报》为代表的纸媒选择将新媒体建设交由其他媒体机构,或自身集团的融媒体矩阵继续完成。《黄山晨报》在2018年12月28日的最后一期封面中写道:“今天,我们在晨刊惜别;此后,我们在日报相见。”,并贴出了黄山日报融媒体的全新客户端与微信公号。
 
《赣州晚报》在2018年12月28日的封面写道:“2019年1月1日起,《赣州晚报》停刊。不说再见,我们相约赣南报业融媒体矩阵。”
 
 
 
也有停刊的纸媒选择继续更新自家的新媒体平台,《华商晨报》的官方微博就一直在更新,并未间断。另外,还有些纸媒早就做好了“更新”的准备。在今年“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揭牌,并在内部文件宣布《新商报》撤刊后,“新商报”的官方微信平台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更名为“行游大连”,继续提供本地民生信息的服务。
 
报纸的危机不区分品类。都市报难以为继选择了停刊,主流报纸只能在改版升级中找寻突破口。新年初,中央到地方的多家党报都进行了改版调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致读者》,宣布从2019年元旦起实行改版,全部版面彩色印刷。文中强调:“此次改版是人民日报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要调整,是人民日报奋进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除了《人民日报》,还有一些地市级党报选择在视觉效果的提升上下文章,以求获得更好的纸质阅读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党报的改版选择坐实传统媒体的比较优势,力求内容更深度,带动更多社会思考。在今天(1月2日)出版的《浙江日报》中就写道:“全新打造的深度板块,‘深读’‘人物’‘亲历’等版面将聚焦重点热点难点,创新报道方式,带你领略新时代万千气象,凭借前瞻视角,回应你的所思所盼。”
 
 
总体来看,传统媒体的开年变局正在有序推进,2019年平台渠道竞争只会更加激烈,还需传统媒体的从业者主动消弭距离与差异,理性认知手中紧握的优势和阻碍前行的体制机制障碍,在进一步激活创造活力中寻觅生存之道。
 

责任编辑:冯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