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机顶盒虽然能看高清电视,但却不能让用户与电视有效进行互动;大行其道的IP机顶盒在互动上有优势,但却无法为用户提供高清的电视节目,所以,在家庭媒体中心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的同时,具备两种优点的双向双模机顶盒成为市场最终的需要,这也是广电系统抵抗IPTV进攻的秘密武器。但是,在广电与电信暂不能合二为一的情况下,还在试验阶段的双模机顶盒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双模机顶盒被迫改道
在CCBN2006展会上,兼容数字电视和IPTV的双模机顶盒成为本届展会的亮点之一。从技术上来看,双模机顶盒将加速广电与电信的融合。但从应用上来看,因为IPTV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朗,短期内双模机顶盒实用性不大。正是由于受制于广电网与电信网的分离,这种以DVB下行,ADSL或其他IP网为回传的双模机顶盒或许必须被迫改道。据悉,目前不少地方的广电部门正在准备新的双向IP网的改造,网络改造和系统实施都在进行,一种基于HFC的双向应用可能在一些大城市先开展起来,CableModem的双向机顶盒将得到应用。
与IPTV的分布式架构不同,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与传统的模拟有线电视网络体系架构相同的HFC网络体系。在HFC分前端并不需要配置用于内容存储及分发的视频服务器,只需要放置DWDM接收机及GAM调制等设备即可,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及管理复杂度,用户终端是数字机顶盒+电视机。在CCBN2006展会上,很多设备厂商均展示了带有回传功能的数字电视机顶盒。
回传功能虽然弥补了数字电视在交互性上的不足,但是也有专家表示,这种弥补并非质变,还不足以动摇IPTV的优势。专家认为,HFC网的频谱资源十分宝贵,特别是回传通道的可用频带仅为25~37MHz,其带宽资源还远不能支撑起大规模(用户上万)的商用。
HFC网络的优势在于点对多点的广播,其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还远远低于IP网。鉴于HFC上行带宽小的弱点,目前已有设备厂商开始研发将IP网集成到HFC上的技术实现方式,并且已经完成了可行性验证。一旦成功,广电运营商不需要大规模改造网络,就可实现基于IP的数据上行。而只要拥有双模机顶盒的用户就可享受到这一清晰、高质量、业务灵活的服务。这种技术将对IPTV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被誉为广电的秘密武器。
软件环境成关键
但记者了解到,在广电网上实施双向网络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不是所有地域的基础设施都可以支撑这一应用,这严重延缓了双向机顶盒的试验。只有在国内广电网络双向改造得以大面积展开,以及CableModem机顶盒价格的大幅下降,才会加快CableModem机顶盒的发展应用。
另外,应用软件将成为双向双模机顶盒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从市场角度来看,多解码功能更能帮助厂商适应含有不确定因素的下一阶段的广播或VOD服务业务,并要求集中在家庭各设备之间的连接,比如DVD、TV、STB、Radio、数码相机甚至手机之间以及USB2.0的短距离连接等。
意法半导体大中华区总裁BobKrysiak透露,典型的机顶盒芯片组可以分成前端芯片和后端芯片,前端芯片接收有线、卫星或地面广播信号,纠正信号中的数据错误,向后端的MPEG解码器提供数据流,并处理安全收费卡接口、连接硬盘或数码相机的USB接口。不过,前后端芯片的开发路线相互分开。
富士通亚太区市场部总监黄益壮指出,压缩格式的极不确定性和对标准的需求成为IC供应商所关心的问题。因此,对软件有更多依赖性的灵活的解码器将比较适合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中国市场。
卓然数字电视事业部高级市场经理赵复中教授则指出,单一SoC芯片已经难以满足机顶盒的日益增长的应用要求,对技术进行进一步升级势在必行。目前,最尖端的技术采用0.13微米工艺,下一步技术发展应该在90纳米及65纳米级别展开芯片技术较量。同时,下一阶段也将进入到单一SoC芯片不能够满足各种应用需求的时期,以高速CPU或DSP作为中央处理核心,以软件进行解压运算的方式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市场变化的步伐加快,服务范围的扩大,机顶盒可能会成为家庭内连接所有通信服务的网关,电视、上网和电话三网合一的“Tripleplay”机顶盒现已问世,不久的将来,四合一“quadplay”机顶盒将增加一个网络摄像头,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视电话的工具。
双模机顶盒被迫改道
在CCBN2006展会上,兼容数字电视和IPTV的双模机顶盒成为本届展会的亮点之一。从技术上来看,双模机顶盒将加速广电与电信的融合。但从应用上来看,因为IPTV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朗,短期内双模机顶盒实用性不大。正是由于受制于广电网与电信网的分离,这种以DVB下行,ADSL或其他IP网为回传的双模机顶盒或许必须被迫改道。据悉,目前不少地方的广电部门正在准备新的双向IP网的改造,网络改造和系统实施都在进行,一种基于HFC的双向应用可能在一些大城市先开展起来,CableModem的双向机顶盒将得到应用。
与IPTV的分布式架构不同,有线数字电视的广播网采取的是与传统的模拟有线电视网络体系架构相同的HFC网络体系。在HFC分前端并不需要配置用于内容存储及分发的视频服务器,只需要放置DWDM接收机及GAM调制等设备即可,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及管理复杂度,用户终端是数字机顶盒+电视机。在CCBN2006展会上,很多设备厂商均展示了带有回传功能的数字电视机顶盒。
回传功能虽然弥补了数字电视在交互性上的不足,但是也有专家表示,这种弥补并非质变,还不足以动摇IPTV的优势。专家认为,HFC网的频谱资源十分宝贵,特别是回传通道的可用频带仅为25~37MHz,其带宽资源还远不能支撑起大规模(用户上万)的商用。
HFC网络的优势在于点对多点的广播,其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还远远低于IP网。鉴于HFC上行带宽小的弱点,目前已有设备厂商开始研发将IP网集成到HFC上的技术实现方式,并且已经完成了可行性验证。一旦成功,广电运营商不需要大规模改造网络,就可实现基于IP的数据上行。而只要拥有双模机顶盒的用户就可享受到这一清晰、高质量、业务灵活的服务。这种技术将对IPTV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被誉为广电的秘密武器。
软件环境成关键
但记者了解到,在广电网上实施双向网络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不是所有地域的基础设施都可以支撑这一应用,这严重延缓了双向机顶盒的试验。只有在国内广电网络双向改造得以大面积展开,以及CableModem机顶盒价格的大幅下降,才会加快CableModem机顶盒的发展应用。
另外,应用软件将成为双向双模机顶盒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从市场角度来看,多解码功能更能帮助厂商适应含有不确定因素的下一阶段的广播或VOD服务业务,并要求集中在家庭各设备之间的连接,比如DVD、TV、STB、Radio、数码相机甚至手机之间以及USB2.0的短距离连接等。
意法半导体大中华区总裁BobKrysiak透露,典型的机顶盒芯片组可以分成前端芯片和后端芯片,前端芯片接收有线、卫星或地面广播信号,纠正信号中的数据错误,向后端的MPEG解码器提供数据流,并处理安全收费卡接口、连接硬盘或数码相机的USB接口。不过,前后端芯片的开发路线相互分开。
富士通亚太区市场部总监黄益壮指出,压缩格式的极不确定性和对标准的需求成为IC供应商所关心的问题。因此,对软件有更多依赖性的灵活的解码器将比较适合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中国市场。
卓然数字电视事业部高级市场经理赵复中教授则指出,单一SoC芯片已经难以满足机顶盒的日益增长的应用要求,对技术进行进一步升级势在必行。目前,最尖端的技术采用0.13微米工艺,下一步技术发展应该在90纳米及65纳米级别展开芯片技术较量。同时,下一阶段也将进入到单一SoC芯片不能够满足各种应用需求的时期,以高速CPU或DSP作为中央处理核心,以软件进行解压运算的方式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市场变化的步伐加快,服务范围的扩大,机顶盒可能会成为家庭内连接所有通信服务的网关,电视、上网和电话三网合一的“Tripleplay”机顶盒现已问世,不久的将来,四合一“quadplay”机顶盒将增加一个网络摄像头,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视电话的工具。
下一篇:数字电视一体机商用加速 复合增长达100%上一篇:飞乐音响收购案尘埃落定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下)
机顶盒采用软件技术实现数字电视即时CA解密(由于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帮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对信号处理的运算效率来达到和电视广播同步运行的匹配。其次为了保证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强度来凑合存储空间限制和运算效率,还不能提升机顶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FTTH进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不断开发成功,它还可以起到家庭网关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从略)。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上)
一机顶盒从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看,模拟电视被数字电视取代是无庸置疑的,取代的时间和方法则随各国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经济实力有多雄厚,那国也不会于朝夕之间将所有模拟接收电视机都打入冷宫而以数字接收电视机来取代之,于是数/模转换机顶盒就应运而生。我国已经拥有三亿多台模拟接收电视机,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条件
国内主要卫星电视机顶盒厂商目录
1、同洲电子2、长虹3、深圳九洲信息4、福建神州电子5、高斯贝尔6、江苏银河电子7、深圳迈威8、深圳创维9、深圳成功10、福州卓异11、大亚科技12、江苏银河13.其它
06年前瞻:手机电视与IP机顶盒等备受关注
考虑到能源成本高涨与房地产泡沬化等因素,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师相当担忧2006年的美国经济。但投资银行JefferiesBroadview的技术管理总监DavidCreamer指出,半导体也许会成为新焦点。Creamer表示,随着半导体业界一些合并或并购案、首次公开发行(IPO),加上部份跨领域大型企业积极寻求成功的新兴科技以使其技术更加完整,2006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