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扣费,不啻于朝用户口袋里掏钱”。
一周前,人民日报曾发文批中国移动,称其如此敛财的做法,于理不通,于法不容。
在过往的十年中,关于移动“隐蔽扣费”的报道铺天盖地,大量用户怨声载道。但是,民众的呼声犹如小小枪弹,击中在移动这艘巨轮的护板上,虽千穿百孔却丝毫未影响其破浪前行。
在2017年中,中国移动的4G用户数和宽带业务量上依旧增速稳定。不久前,移动还推出了“无限流量卡”,这也意味着,中国移动的传统业务红利,已在激烈内战和“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中消失殆尽。
在语音和短信业务彻底失去盈利空间后,手机流量将在2018年进入新拐点。中国移动能否在“增量不增收”的形势下稳住阵脚,以及能否在宽带业务中突破低价吸引用户的壁垒,对于移动而言都还是未知数。
用户在黑猫平台上投诉中国移动擅自添加业务用户在黑猫平台上投诉中国移动擅自添加业务
小把戏:偷摸扣费仍无法解决
不久前,有媒体记者发现,自己的手机被开通了一项每月10元的“车友助理”收费服务。中国移动称,此服务为电话营销中本人自愿办理,并有通话记录和录音为证。然而,当记者要求出示“电话录音”时,却遭遇运营商的种种“不配合”。
类似的“隐蔽扣费”绝非个案。在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上,大量用户反应移动存在乱收费现象。
在黑猫投诉平台中,有天津移动的用户指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运营商擅自添加了某“回归活动”,用户多次要求客服取消无果,亲赴营业厅被告知“无权限”。另有四川移动用户称,早在去年移动就对套餐降费,但运营商未通知资费变化,导致用户未更改套餐,依旧按照此前价格被扣费,“不告知我们,省内几千万的4G用户,移动每月至少可以牟利几亿元”。
“这类问题多数是营业人员私自开通的”,独立电信分析师冯远江告诉新浪科技,运营商会给各地区派发相应指标,各个网点需达到指标才可完成绩效,但部分网点的指标设置明显不合理,正常情况下难完成,所以导致部分营业人员会私自为用户开通业务,“这类情况分很多种,好点的是打电话说免费开通,实际次月起扣费。也有的通过系统私下开通”。
他认为,当今用户只关注流量使用情况,很少会查询其他业务,加之扣费业务的数额普遍较小,很难被用户主动发现。若有用户前来投诉,客服的普遍做法是“退款”,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冯远江强调,此类事件不只出现在中国移动,其他运营商也会有所涉及,虽然近两年各家都在严查此类事项,但因网点多、用户广,仍有营业人员为了绩效铤而走险。此外,此类操作手法为地方营业厅带来的收入金额不可小觑,可能存在内部群体扣费等情况,“这也导致有些用户对运营商失去了信任,这是诚信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运营商也应该给大众有个交代”。
三大运营商有线宽带用户规模三大运营商有线宽带用户规模
大动作:要夺固网宝座存难度
扣费虽让用户怨声载道,但真正转网者寥寥。毕竟,手机号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号码,流量时代中,各种账号、银行卡等均会与其捆绑,盲目转网的代价不必多言。更何况即便转网,类似的问题也依旧不可避免。
但运营商的“小把戏”,丝毫未能阻碍它的发展。上个月,三大运营商递交了2017年成绩单。
在移动用户方面,三大运营商“齐头并进”。中国移动2017年12月净增用户数为325.3万户,总数达8.872亿户。其中,4G用户净增1561.6万户,用户总数达到6.49亿户,依然稳居行业老大之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4G用户分别为1.8亿户和1.75亿户,两家之和仅为移动的54%。
在固网宽带方面,中国电信有线宽带用户总数为1.34亿户,中国移动则为1.12亿户,两者虽仅差两千万户,但移动的增速已有所放缓。
实际上,在过往的一年多中,中国移动在宽带上始终依靠价格战发展用户。新浪科技查询了三大运营商的入门级宽带资费:中国移动20M宽带单业务资费为880元/两年,中国电信30M宽带业务资费最低650元/半年,中国联通20M宽带的收费标准则为1200元/两年。
通信界业内人士指出,一般城市中,小区宽带每户成本控制在千元左右较为合理,以中国移动的年费标准,要10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但正是由于成本回收的周期加长,现行资费低廉,才能戳中大部分用户的痛点。此外,中国移动针对手机业务的用户群进行了大量宽带营销,以捆绑赠送为例,只要用户手机月消费达到58元,移动即送20M宽带,多数用户通过此类方式加入了移动的固网业务。
移动虽然还差2000万户,但后劲显得有些不足”,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移动通过手机话费送宽带的模式不可长久,且极易被其他运营商模仿,目前电信已在部分地区推广了类似业务,且优惠幅度要高于移动;此外,移动不能仅依靠低价发展用户,还需要在网络质量和服务方面有所提升。
很明显,中国电信也意识到了移动的“追赶”。
在中国电信终端产业联盟第九次会员大会上,中国电信负责人明确表态,2018年要实现新增25%的宽带用户,即3350万户,同时还要在宽带品质方面下功夫。
在通信行业论坛中,多位从业者对2018年固网业务作出了预判:移动的净增最多可达5000万户,电信的净增目标为3350万户,总数分别为1.62亿户和1.67亿户。所以,移动在固网宽带业务上虽有“大动作”,但想在今年超越电信,仍存不小难度。
新方向:5G和物联网战略先行
中国通信行业有句老话: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在5G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中国移动正在争夺重要话语权。
去年年底,3GPP工作组完成了5G网络架构的第一版标准。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来自中国的文稿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中国移动的文稿亦贡献最多。
但外界更加关心的还是商用时间。此前的4G标准,从敲定到大规模商用,历时了5年。而从目前来看,5G的商用时间要压缩到两年半。
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表示,近期,中移动就将在5个城市部署500个5G基站,展开规模实验,今年下半年起在12个城市进行5G应用示范建设。他希望,手机厂商在今年底前提供可供测试的商用5G终端。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移动2018年工作会议上,董事长尚冰和总裁李跃在对外的新闻稿中,均没有提及5G,而是说“要稳固4G发展领先优势,扩大新业务规模……”。这或许让手机厂商有些不知所云,4G和5G,到底哪个才是中国移动今年的重点工作?
除了5G外,物联网亦是中国移动的主要发展布局之一。
在去年,中国移动已发展近350个城市的NB-IoT连续覆盖。此外,中国电信也在31个省市实现了NB-IoT商用。双方还将斥资十多亿元拉动NB-IoT的产品。可以预见的是,2018年,两家运营商的NB-IoT连接数将破亿。
“这两个风口,中移动跟进的最快,但都有不确定因素”,冯远江认为,5G商用带来的旺季将出现在2020年,这期间仍会存在大量变数。而NB-IoT的问题在于,盈利点并非在通信上,其价值更多展现在产品和运营上,“在移动的流量红利消失前,能否顺利铺开这两方面的业务,并得到产业链和用户的认可,现在都只能打个问号”。
责任编辑:吴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