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步伐日趋加快。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重点强调了“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价值。不难看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核心——大数据“引擎”运行有望再次加速。
不过,虽然智慧城市正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但是思科大中华区董事长陈仕炜1月11日在“数字中国·未来城市”首届广州塔未来城市论坛上表示,目前在全球还看不到一个成功的智慧城市样板,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其未来经济效益,要有一个更完整的商业模式才能持续发展。
如何打破过去几十年建设所形成的大量信息孤岛,依然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梅宏认为,破解难题关键在于开放共享政务数据。
事实上,正如神州控股董事局主席郭为在论坛上所言,智慧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仅靠互联网的浅网应用已远远不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深网层面的智能化改造成为可能,这也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郭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未来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型技术将会在智慧城市信用建设等方面“大有作为”。
进展快缺“样板”
移动支付、在线医疗、无人超市……近年来,随着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地对智慧城市的探索和建设,不少实实在在的便利已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2012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发布,到2014年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再到2020年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建成,正如梅宏在论坛上所说,我国对智慧城市的创新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层面制定顶层规划,相关部委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产业生态快速形成。“我们既有了经验,也看到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生态正处于一个呼之欲出的阶段”。
“起步早、进展多”是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对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评价。他认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方面的进展很快,但总体看来,目前还要突破一些障碍。“智慧城市不是‘打补丁’,城市规划从开始就要智慧化,做好‘多规合一’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智慧城市的基础。”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300个城市和电信三大运营商、蚂蚁金服、腾讯等企业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协议。但实际上,目前虽然有很多地方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不过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往往缺少顶层设计,热衷于单个项目建设,导致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违背了智慧城市的有机性规律,出现碎片化倾向,降低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陈仕炜直言,全球还看不到智慧城市的成功“样板”。未来打造智慧城市要有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使其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这是智慧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管齐下”治理信息孤岛
“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之间是什么关系?城市是一个空间载体,它承载的是产业的运行,为了推动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保证城市空间在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合理化运行,从而更好地与产业结合起来。这就是数字经济下智慧城市概念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特邀副主任尚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智慧城市应该从产业等角度有所考量、有所侧重,不能千篇一律。
事实上,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不断释放出新活力、新动能,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正如参会专家所言,智慧城市的核心还是在数据。
“要建设智慧城市,城市的数据可获性非常重要。个人觉得搭建智慧城市的过程还是应该先从各个行业开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在论坛上坦言,政府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目前很多数据在政府手里,政府如何以一种可控的、可信的方法来发布共享这些数据,对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它的速度和质量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对此,高新民也认为,智慧城市一定是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支撑,做到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
此外,正如梅宏所提到的,“我们的城市已经形成了,并不是一张白纸,过去形成的大量信息孤岛,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关键难题”。梅宏认为,信息孤岛的产生伴随着网络化开始,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自然带来了信息孤岛的问题。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开放共享,尤为重要。“要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必须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手段方面着手,三管齐下才能奏效,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要利用好区块链技术。”微软(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黎江说,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很好的作用,比如防止侵犯用户的数据隐私权、防止政府的公共服务数据泄露等。
为使数据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郭为强调,需要构造和挖掘行业之间的开放应用程式介面(API),形成资源在行业之间、城市之间的互相调用。通过API服务平台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直接对接供需双方,促进政府的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同时盘活本地的大数据资产、孵化器资源等,帮助各类企业实现产品变现、成果转化等。
“可以说,我们未来的城市软件也定义在软件之上。信息基础设施、各种传感器及其构成的网络,数据资源、能源、交通、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城市资源,新型的各种应用都需要基于软件这种虚拟化、数字化的东西来构建。”梅宏表示,所谓的软件定义的城市,是希望城市里面的所有东西都实现互联,而这些互联的东西均可以实现编程。
以人为本切忌“千城一面”
全国政协常委、第十一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荫环曾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而智慧城市恰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契合点。
实际上,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有物质与技术的便利、制度和秩序的保障,更要承载更多人的幸福和梦想。以人文智慧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其健康发展的关键。
对此,尚进表示,智慧城市意味着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必须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如果想真正让技术的使用惠及老百姓,我们必须要关注农村人口,关注他们如何从技术的变迁当中获得实惠,从而减少城乡之间的二元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这种技术应用到‘点儿’上。”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应当根据各个城市的发展条件和社会需求,制定具体建设方针,切不可千篇一律。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殊性,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基于城市本身的问题,要和整个城市的定位挂钩,找到一些关键点去推动。”尚进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不能简单地复制,需要积极寻求不同的发展模式,似乎成了参会专家的一致看法。郭为也直言,“智慧城市应是百态的,而非千城一面”。
“从城市的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主体需求,依据本城市的基础,找到本城市建设发展的突破口。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了要依靠已有的建设经验之外,还要注意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论坛上,广州受访参会代表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坦言。
据悉,目前,广州正在大力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IAB)产业行动计划,力争到2022年,全市IAB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建成影响全球、引领全国的IAB产业集聚区。
梅宏则建议,未来要加强计算、存储、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提供一个基本的运行平台;同时,要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城市资源的管理,实现高效利用,满足不同场景、组织和个体的应用需求。
此外,也有专家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提供公共物品和提供私人物品的双重属性。建设初期,政府引导十分必要,但政府不可能始终大包大揽。“要根据建设项目属性实行多元化融资、多元化主体参与。政府应负责顶层设计、规则制定和非市场领域的项目建设,盈利项目可由企业参与建设,采取社会投资等模式,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
由此,作为较早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代表企业之一,神州控股也积极发力,加速包括智慧医疗在内的智慧城市多个板块的战略布局。据悉,本次论坛上,神州控股牵手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相关单位,成立广州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神州控股将通过打造一个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的模板,探寻一种科技与金融、城市基础建设、文化、商贸高度融合的跨界生态,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提供者向智慧城市的生态构建者迈进。”郭为表示。
责任编辑: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