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聚首 共话智能科技颠覆性潜力

2018-01-08 11:30:15来源:上海科技报 热度:
如果教育不紧跟人工智能的发展及时变革,15年后会有一半的大学面临困境;如果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并推广开来,人们再也不需要买车,而只需要汽车共享租赁;到2030年,无人拖拉机、背包机器人、农用无人机成为新一代“农民”……这些看似大胆的预测,或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

近日,在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来自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界和产业界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智能科技的颠覆性潜力。

正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大会上所言:“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超过过去几十年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给人类造成的影响,解决现实问题将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起点和落脚点。”

人工智能或将重塑教育模式

当下,智能机器人纷纷被引入工厂车间,智能家电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国人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人工智能对于制造业的冲击。那么,下一个最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改变甚至颠覆的行业是什么?

“新一代人工智能必然要重构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的方式,因此我认为,下一个被冲击的行业一定是教育。”李德毅说。

他以自己的学习经历为例,“近几十年我们的教育倡导学习外语,而学外语主要依靠记忆力,30岁之前我花费了6年时间来学习俄语和英语,但后来随着时间流逝许多词汇和语法都忘却了,这样的学习效率很低。但依靠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开发出准确的即时翻译机器人,那么在未来,依靠人工智能翻译解决了多语种的沟通问题,我们的孩子还需要去学习外语吗?”

同时,授课和考试的模式也会因人工智能改变。李德毅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人机互动成为现实,未来的授课、考试都可以完全在互联网上进行,考试的选取题目、阅卷都由人工智能代劳,如今大规模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组织考试的模式将成为历史。

“人工智能带来的这种‘随时随地学习’模式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反思。”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重在让学生集中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但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大脑内部活动偏低,但在做实验、做作业、自学和考试时,学生的大脑内部相对活跃度较高。“那是不是说明,网课这种模式有其优势,如果未来大学课堂的课程竞争不过网课,那大学校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大学教育又应该教什么?”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一位教授曾在2014年预测,未来15年之内如果美国大学不跟随智能社会发展做出变革,美国一半数量的大学可能面临破产。我对此深以为然,人工智能将引发教育的重大改变,甚至是重塑。”席酉民说。

无人驾驶将引发交通巨变

今年7月,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展示了一段自己乘坐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北京五环路的视频。无人驾驶汽车驶上城市道路进行测试,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无人驾驶时代正渐行渐近。

北汽集团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荣辉用“诚惶诚恐”来形容这种感受。他以共享单车类比,“共享单车和传统单车的不同,就是在车锁上加入了联网和智能,但对传统自行车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2014年传统自行车产量达7900万辆,2016年就滑落到5300万辆,这其中还包括共享单车的数量。所以,一旦自行车共享了,你根本不想拥有一辆自行车。”

荣辉认为,同样的事情一定会发生在汽车行业,“当私家车变成无人驾驶之后,你就不会想拥有一辆汽车,你只需要使用它”,他认为,一旦无人驾驶走入人们的生活,共享单车对产业影响的现象就会发生在汽车行业。所以,“汽车行业再也不是传统行业,老牌汽车企业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整个交通行业将马上发生巨变”。

那么,无人驾驶多久会来到人们身边?上海交通大学智能汽车中心教授杨明介绍,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制定的汽车智能化分级标准,自动驾驶可分为L0-—L5级,L0级即纯人工驾驶,而最高的L5级则是在几乎任何情况下都由汽车自动行驶,不需要驾驶员干预。从产业化的角度看,目前处于从L2辅助驾驶到L3半自动驾驶的过渡期,真正量产的L3车型仅有奥迪不久前推出的A8L,而特斯拉所具备的自动驾驶技术属L2级别,“在高速公路这样相对简单的环境下可以实现”。

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黄武陵则表示,自动驾驶逐步应用在公交车和专用道路上是比较可行的。但若想把“司机们彻底解放出来,让他们开车时可以上网聊天、发微信”,现实距离梦想还很远,“最新研究显示,凭借目前的技术,L5级无人驾驶还很难实现,仍需基础设施和技术的重大创新,成为主流的时间不早于2027年至2028年。”黄武陵说。

人才培养呼唤建立一级学科

2017年,“人工智能”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科技企业纷纷投入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在本次大会上,许多专家也纷纷指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是多条轨道的竞争,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人才。”联想集团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总监范伟道出了产业界的心声。

事实上,高校早已开始了探索。2004年,北京大学在全国首次招收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所大学开展了智能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2016年至今,北京联合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在全国建立了机器人学院或人工智能学院。

“中国要在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的世界高地,必须现在就要进行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智能学科的人才培养,已经由下而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李德毅认为,“现在的迫切任务是明确一级学科的位置,厘清课程体系,避免高开低走、碎片化和简单化。”

从2010年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开始论证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李德毅认为,由现有多个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智能科学技术”,应列为一级学科,属工科门类,也可授理科学位。

李德毅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人类进入智能社会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催生出来的一级学科,多学科交叉渗透和国家重大需求起了助推作用,“一级学科的确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和变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级学科,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供给能力的时代需求,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他认为,智能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后,就不必贴上“交叉”的标签。

作为一级学科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应该由相对明确、独立、成熟的二级学科支撑,并要能够覆盖智能学科的整个内涵。学会经过论证,提出了5个二级学科:脑认知机理、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与此同时,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论文、著作和教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呈现出“井喷”的态势。智能学科的教育,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等不同层次上,都有独立的课程体系支撑。

李德毅认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二级学科是大学自主设置智能学科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可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巨大生源,确保智能学科与技术有扎实的基础、专门的知识,以及宽阔的就业,“不但不会从现有的计算机、自动化等学院抢走资源,还会促进其他学科、专业方向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吴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