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发展规划(2018—2025年)的通知

2018-01-05 14:18:44来源: 热度: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发展规划(2018—202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2月21日



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中国声谷)发展规划(2018—202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通过辅助或替代人类劳动,能够更有效地完成现有工作,在制造、物流、金融、交通、农业、营销、通信、科研和教育、医疗、法律、个人服务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国外Nuance、微软、IBM、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国内以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为代表的IT企业均强力布局人工智能领域。
我省科大讯飞公司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2012年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安徽省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安徽语音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确定将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国声谷”)建设成为全国语音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动语音技术研发、语音技术推广应用、语音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中国声谷”产值327亿元,增长44.1%,语音产品在国内主流语音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整体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到47.43亿元,增长27.3%,占全国核心产业总产值的9.6%,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二)面临形势。
各国纷纷把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美、英等国家积极引导和鼓励人工智能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加大产品研发应用。国际科技巨头不断发力,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通过并购、集聚人才、研发核心技术,力图掌握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打造自主人工智能生态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重要部署。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并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坚持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的基本原则和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综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智慧经济不仅是形势使然,也是我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战略之举。未来十年是我省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构筑竞争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强统筹谋划,补上发展短板,突出“中国声谷”建设,加快发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在智慧经济发展中抢先发力,着力打造智慧经济发展的高地。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抢抓新兴技术发展和应用爆发式增长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部省合作推进的机制优势,面向市场需求,着力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以集群发展为路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并举,强化开放合作和产业生态构建,将“中国声谷”建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二)基本原则。
1.系统布局、生态构建。根据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发展策略。统筹推进项目、基地、人才总体布局,将已有项目与新的任务有机衔接,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梯次接续,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环境营造协同发力,构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2.科技引领、要素集聚。把握世界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律和行业发展大势,突出研发部署的前瞻性,在重点前沿领域探索布局、长期支持,力争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全面增强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构筑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3.龙头引领、引擎推动。通过实施重点扶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向人工智能龙头企业集聚,从政策和服务方面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龙头企业的基础支撑和产业链引擎作用,围绕“软硬结合”加强市场开拓,积极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引导和鼓励相关人工智能企业快速发展。
4.开放共享、军民融合。倡导开放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遵循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军民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18—2020年)。到2020年,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互联网产品用户达到12亿户,“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40%。入驻企业总数超过400家,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公司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培育2家以上20亿元级企业、5家以上10亿元级企业、30家以上亿元级企业,孵化企业超过100家。基本建成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为引领,以行业应用和互联网应用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2.远期目标(2020—2025年)。到2025年,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互联网产品用户达到15亿户,“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入驻企业总数超过800家,培育1家超500亿元级企业、2家100亿元级企业、10家10亿元级企业、50家以上亿元级企业,孵化企业达到500家。“中国声谷”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三、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集聚发展的思路,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一核两区多园”。
“一核”:以科大讯飞公司为主的核心区。位于合肥高新区望江西路以北、永和路以西,规划用地208亩,主要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科大讯飞公司通过战略转型,技术制胜、市场为王,开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推进产业链条完善和扩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两区”:孵化区和产业区,位于合肥高新区。充分发挥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公司等公共平台职能,加快相关技术、项目孵化,培育中小企业和新兴业态。产业区主要围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发展相关产业。
“多园”: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布局建设多个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特色鲜明的产业园,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链,重点打造互联网与大数据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园、智能客服产业园、教育与文化产业园、智慧城市产业园、智能产品研发设计总部基地等,积极推动其他领域实现产业集群。
四、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人工智能基础产业。
1.智能语音。加大技术研发,扩大领先优势。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大力支持“中国声谷”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设语音及语言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保持安徽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拥有较强话语权。
鼓励语音产品量产,打造成熟语音产业。鼓励并不断推动智能语音领域的工程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成熟的行业应用产品,延伸语音产业链,建立配套完善的语音产业链条。
集结企业力量,发挥集聚优势。充分发挥“中国声谷”的品牌号召力,大力引进智能语音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加快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培育孵化平台建设,带动创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集成电路。夯实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引导和鼓励,聚集一批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配套企业,为发展通用语音芯片、汽车电子控制芯片、智能家居控制芯片等夯实基础。
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开展“中国声谷”集成电路特色园区规划建设,依托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基础,继续加强同专业机构开展集成电路产业委托招商合作,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优势强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关键材料、元器件、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整机和服务各个环节配套企业,服务“中国声谷”产业基地以及全省相关产业。
3.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开发面向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的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突破图形处理器等核心算法,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件产业。
4.智能机器人。加快完善产业配套和生态。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继续培育及引进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搭建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基础平台,逐步完善智能机器人建模共享数据平台、测试平台、体验展示中心、人才培训体系等功能配套区域和服务,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支撑、服务机器人为优势、特种机器人为特色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中国声谷”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圈。
5.智能终端。加快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核心技术引进和产品研发,鼓励开发智能手表、智能首饰、智能耳机、智能眼镜、智能翻译器等可穿戴终端产品,提升语音交互功能,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云服务。支持“中国声谷”智能终端龙头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智能穿戴设备、语音速记本、智能钢琴、智能语音鼠标等众多智能语音创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6.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高性能软件建模、内容拍摄生成、增强现实与人机交互、集成环境与工具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开发引擎等产品,建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融合应用。
7.智能运载工具。发展基于智能语音的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支持与汽车生产企业合作,重点推进以语音交互技术为亮点的智能网联汽车,做好产业链延伸拓展服务。发展消费类和商用类无人机、无人船,建立试验鉴定、测试、竞技等专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空域、水域管理措施。
(二)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
1.智能制造。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建设,加快推进智能语音交互、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参与建立和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等,推进智能制造不断深化发展。
2.智能家居。加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推动面向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电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通过云平台、大数据来构建家电信息平台,推动智能家电的普及和产业化。
3.智能金融。推动以智能语音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客服、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发展。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鼓励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
4.智能商务。鼓励智能语音搜索、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大数据平台,支撑企业开展智能商务。
5.智能物流。重点研发和推广以智能语音为入口的智能物流系统,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完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系统、智能配货调度体系等。
(三)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全社会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智能教育。以智能语音技术为基础,发展采用语音技术的课堂教学、考试等智能教育产品和解决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
2.智能医疗。大力推动以医嘱转录、语音健康咨询、语音问诊为核心的移动医疗服务体系实施落地。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推进医药监管智能化,加强流行病智能监测和防控。加快合肥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
3.智能健康和养老。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大力发展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可穿戴式医疗设备,提升语音交互功能。打造智能养老服务系统平台,通过语音交互技术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服务,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
(四)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
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1.智能政务。开发和应用基于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政务服务与决策平台,推广应用基于语音识别及语音交互系统的政务大厅智能引导系统及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拓展群众工作广度和深度。
2.智慧法庭。重点推进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人民法院信息化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主要包括智能语音类产品、法官助手类产品、司法大数据分析类产品、电子卷宗类产品、刑事辅助办案类产品等,建设集审判、人员、数据应用、司法公开和动态监控于一体的智慧法庭数据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在证据收集、案例分析、法律文件阅读与分析中的应用,实现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智能化。
3.智慧城市。利用智能语音、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建筑信息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在新型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并促进跨行业联合创新、共同升级。构建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发展智能建筑,推动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智能公安、智能安防和监控等公共安全平台建设,加强视频监控、视频图像识别、行为识别等技术研发,提高监控识别率。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研发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系统与居民智能家庭系统协同;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智慧城市先导性支柱产业,智慧化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4.智能交通。研究建立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等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研发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成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水上的智能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
5.智能环保。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智能监控大数据平台体系,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研发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物排放智能预测模型方法和预警方案,推进环巢湖环境质量智能预警和突发环境事件智能防控体系建设。
(五)拓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服务领域。
1.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格局。促进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军民双向转化,强化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对指挥决策、军事推演、国防装备等的支撑。鼓励科研力量参与国防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推动各类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拓展嵌入国防创新领域。引导国防科技智能化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
2.提升智能化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鼓励企业研发基于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的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提高信息安全行业的智能化应用水平。研发基于语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防护系统,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领域应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人工智能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组织产学研用联合专项攻关,重点突破类脑科学、模式识别、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自适应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研发人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基础软件等重点产品,打造全面可持续的创新体系。
专栏1 技术领先工程
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平台、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平台,加大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原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及创新团队人才引进,保持“中国声谷”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在国际上的持续领先地位。
 
(二)大力发展“智慧+”,拓展智慧经济领域。
充分发挥“中国声谷”技术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智慧经济,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快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加快发展应用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旅游、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产业,推动实现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加快发展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养老、智能社区等便捷高效的智慧民生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支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能力与系统部署能力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企业,组织推荐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新模式新业态示范应用企业,推广行业应用实践。
专栏2 应用推广工程
支持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加快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通信、新闻出版、汽车、家电、智慧小区、机关办公等领域示范推广应用。围绕安徽省的产业基础,着重突破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行业的推广应用。强化部省合作,拓展推广渠道,召开智能语音产品产销对接会,与三大运营商、家用电器、汽车等龙头企业开展产品产销衔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销售渠道,促进智能语音产品在全国范围销售应用。至2020年,“中国声谷”实现3000万台(款、套)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品推广应用目标。
 

专栏3 智慧示范工程
谋划打造全国首家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项目,形成智能语音技术应用轰动示范效应。在合肥建立首个以智能导诊导医机器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语音电子病历及助理等为特色的智慧医院,建设基于语音交互、物联网等技术的智慧养老院,打造以智慧城市、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智慧社区为特色的中国(合肥)智慧产业小镇,以及教育大数据业务应用孵化基地、智慧法院、智能公交、智能客服等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项目,形成智能技术应用亮点和广告效应,扩大“中国声谷”在全国影响力。至2020年,建成10个左右全国首家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示范应用项目。

专栏4 “感知声谷”工程
强化社会公众对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品体验认知,打造“感知声谷”智能产品体验空间,树立吃、居、玩、乐、行、学等智能产品应用和信息消费全国样板。依托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国声谷”企业产品线上体验营销平台,在人流集中的大型商场、广场、商业街等场所建设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公共体验中心,促进消费者体验、互动和感知,激发消费。至2020年,在省内、省外建成50个中国声谷智能体验中心(馆、广场)。
(三)建设数据开放平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建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开放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整合社会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资源,加快建设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大数据基础信息数据库,为企业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推动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专栏5 数据开放工程
打造开放大数据平台,为企业挖掘大数据潜在应用价值提供支撑,推进智能化应用开发,营造良好的创业开发环境。推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平台开发,加大政府数据开放力度,加快市场管理、诚信档案、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数据开放共享,推动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法院超脑、智能教育、智能家居等行业数据共享交易平台建设,提供行业经验与解决方案的共享与复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四)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培育领军骨干企业。
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核心,围绕产业链,大力培育芯片、终端、软件、应用和服务各环节企业,推动领军企业做大做强,孵化培养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重点抓好领军骨干型企业培育。
专栏6 企业培育工程
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集中各类资源,打造企业培育平台,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强化龙头企业的基础技术支撑和产业链引擎作用。搭建含产品设计、手板研发、硬件测试、营销策划、渠道建设等为一体的智能硬件研发营销服务综合体及中国声学核心芯片部件制造基地,为园区企业提供核心芯片部件。强化要素保障,保障项目用地、用电等要素需求,加强产融结合、投贷担保结合,支持企业融资,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实现上市融资。发挥产业发展基金和扶持资金作用,支持园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企业和项目发展壮大。至2020年,培育2家以上20亿元级企业、5家以上10亿元级企业、30家以上亿元级企业,孵化企业超过100家。

专栏7 创业创新工程
加快创意孵化园工程建设,发挥“粒子空间”、“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优势,持续汇聚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应用等中小微企业,推动创业创新。搭建技术创新服务综合体,为入园及创业企业提供创新全过程服务,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谋划成立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创新运营管理机制,重点招引各细分技术领域国内、国际前五位的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平台和实验室,搭建检测认证、大数据服务、ODM、OEM、交易展示、金融服务等公共平台,辅以研发补贴、平台双向补贴等政策。设立贴合AI产业特性的人工智能产业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对全球顶级源头技术创新项目予以孵化投资,同时支持入园项目做大做强,并通过联投方式进行产业重大项目并购。集中展示推介创新成果,利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美国消费电子展、德国消费电子展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平台加强宣传推介。至2020年引进创业创新团队300家。
(五)构建支撑服务体系,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汇聚产业中介服务资源,构建金融服务体系,调动各方资源,形成高效运转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测试认证、技术交易、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国家级语音及人工智能检测平台,建立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在安徽本地建设国家级的语音、图像、无人车及其它人工智能识别领域的检测平台。引进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咨询等服务机构,推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成立和落地,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专栏8 筑巢引凤工程
将产业环境打造作为首要任务,着力建设世界一流产业支撑平台。线上,依托人工智能交互平台和互联网+创业平台为企业提供领先技术支持;线下,出台各类专项政策,为园区企业在研发办公、人才支持、创业辅导、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市场推广、数字资产、产业资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探索与业内知名中介机构、招商顾问、科研机构等合作,签署协议,借助其资源丰富、信息灵通、渠道快捷、针对性强、可信度高的优势,开展委托招商。
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着力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和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学术合作”等形式集聚顶级院校智能语音技术合作项目,围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在集成电路、智能硬件、机器人、家居、制造等行业的应用,引入技术原创类及产业应用类、智能硬件类企业。同时,通过搭建硬件产品平台,培育引入多家智能终端厂家,结合行业应用项目进展,补齐现有产业板块,快速增加规上企业,持续提升基地产值。至2020年,通过招商引进国内国际龙头企业20家。
 
(六)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遵循城市化与产业化相互推动、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耦合发展原则,坚持产城一体的理念,加快“中国声谷”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路面、水电气设备、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优化完善各园区与市区主要地方连接以及园区之间连接的公交、地铁线路设置;高起点规划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三网融合”和高速无线网络、光线网络和WiFi的全覆盖,建设支撑基地产业发展的数据中心。
2.健全商业商务配套。推进酒店、商场、超市、餐饮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设施的建设,加快引进相关的服务商家,满足基地从业人员的商务和生活需要。
3.完善民生设施配套。建设专家人才公寓,为基地从业人员提供住房周转便利;加强与相关部门对接沟通,在基地周边建设一批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医院,满足基地从业人员的子女入学需求和医疗健康需求;建设多级安全防范报警网络,完善基地安防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组织保障。落实省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共同推进安徽语音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各项任务,深化部省合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部省共同推进安徽语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做好推动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和目标考核等工作。充分发挥合肥市政府及合肥高新区的主体职能,做好“中国声谷”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等各项工作。
(二)落实扶持政策,加强资金支持。贯彻落实省政府《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统筹资金使用,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组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项目发展。搭建覆盖银行信贷、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的完整投资体系,广泛吸纳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建立涵盖产业孵化、产业发展、产业并购、产业创新的投融资平台。
(三)加大人才引进,强化人才培育。大力引进高端国际化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落实省、市有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支持和鼓励人才团队引进,支持“中国声谷”双创空间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省内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开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四)强化宣传推广,完善产业服务。加强“中国声谷”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建设。充分借助国内外论坛、展览、交易会、产品推介会等大型活动,加大“中国声谷”的宣传推广。在国内外积极筹办大型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向外界展示“中国声谷”发展成果和重点企业及产品。举办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学术论坛和产业峰会、新技术发布会等活动,吸引业界对“中国声谷”语音产业的关注。加强与外部企业和机构的对接,加强与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联盟沟通,促进行业交流合作和应用,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五)加快项目建设,推动集聚发展。支持“中国声谷”加快技术创新服务综合体和产业发展共性服务平台等的建设,支持企业研发产品产业化项目投资建设,加快推进已签约落户基地的芯片制造、终端研发制造等人工智能相关重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制定“中国声谷”招商工作方案,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注重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围绕产业链,引进大项目和大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六)加强规划评估,强化规划实施。建立产业动态跟踪机制,及时评估规划落实情况。开展规划实施年度和中期评估工作,实时监测各项重点任务发展情况,确保规划落地实施。加强基地产值统计工作,对照规划目标开展考核,落实企业月报、年报制度,做到应统尽统。根据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和规划调整,结合不同阶段发展实际,动态调整产业发展进度安排,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指导。

责任编辑:林西

为您推荐

上海嘉定将实施智慧城市工程 规划三年计划

记者从嘉定区政府了解到,嘉定区将实施“智慧城市”工程,建成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区政府正在规划制订的物联网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将在2013年底基本建成上海物联网中心、上海物联网中心产业基地、“智慧上海”嘉定示范区,形成国内最具竞争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发源地。物联网与新能源、生命科学、绿色制造等被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也将物联网列为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依托位于嘉定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核心技术,上海已于今年3月在嘉定区成立“上海物联网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的中心将搭建物联网产业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物联网运营服务平台、物联网数据管控中心、物联网信息获取网

智慧佛山:抢占后工业时代制高点

寒冬腊月,下班时通过手机提前打开家里的暖风空调,一进屋就暖融融的,这是记者近日在全国首个3G智慧社区佛山皇冠假日酒店样板房里的亲身体验。佛山人的生活日趋智能化。想去纳税又怕排长队上网进入“三水e家电子服务局”,税厅各项业务的排队情况一目了然,你尽可合理安排时间。去年11月三水区地税局启动的这项电子税务系统开了我省地税服务的先河。佛山各级政府的服务变得更有“智慧”。佛山德众药业的生产工人,每天开始工作时要进行“特殊的”刷卡,刷卡后,公司“基于无线射频的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将自动调配任务给工人。在工人按提示完成任务的同时,系统也记录了当时的生产环境参数、经手人等数据。产品一旦发生质量问题,

上海倾力打造智慧城市

上海正在倾力打造智慧城市。今年,上海将加快建设城市光网,新建覆盖100万有线电视用户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加快新建的亚太海底光缆系统,继续保持规模占全国50%以上。这是记者从日前举行的主题为“通信与智慧城市”上海通信发展2011年会上获悉的。未来,上海的城市竞争力将体现在哪里?上海已经认识到,以物联网、云计算代表的通信技术将深刻改变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并深远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作为全球城市化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智慧城市正在全球范围迅速兴起。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对记者表示,当前世界各国都将打造智慧城市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范畴,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并积极推进。在我国,智

上海电信称2015年宽带覆盖50M 将大推智慧城市

5月30日消息,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信)介绍了其“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项目情况,据悉,上海电信明确提出两大目标,要大力建设城市光网和无线城市两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到2015年实现城市化区域全覆盖50M,同时助推普及各类智慧应用。城市光网工程目标此前2011年2月,中国电信全面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在未来5年内,中国电信全国宽带用户的接入带宽将跃升10倍以上,并将持续快速提升;资费在3年左右迎来“跳变期”,并将持续下降。2013年之前南方城市将实现城市中心区域光纤全覆盖,最高接入带宽达到100M,城市家庭接入带宽普遍达到20M以上。到“十二五”末,光纤入户超过1亿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