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一路狂飙现隐忧

2017-12-26 09:39:02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度:
如果要在2017年的科技领域选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那么一定非人工智能(AI)莫属。

2017年,人工智能跳出AlphaGo的棋盘,在获得舆论极大关注和资本热情拥抱的同时,在各行业得以广泛应用:在出行领域,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无人驾驶汽车驶入各种展会,甚至驶入雄安新区;在医疗领域,具有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能力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帮助医生识别肺部结节,甚至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

技术的应用也触动了政策对人工智能的支持。继国务院7月下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之后,工信部在12月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行业发展做出全面系统的制度设计。

不过,就像前几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一样,人工智能在2017年再次成为巨头的“盛宴”,而且这一形势可能还会有增无减。在搜索、电商、社交方面掌握大量数据的BAT(百度、阿里、腾讯)等巨头企业,通过并购、投资、开放平台等方式,抢占人工智能应用的细分领域和市场份额,在广泛搜罗高端研究人才的同时,也集聚、培养了众多基础人才。

在众多峰会、论坛、报告中,因为人工智能的“赋能”,2017年似乎是离未来智能时代最近的一年。但其实,在消费级应用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多仍然是浅层次的;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离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背后也暗藏隐忧。

应用层狂飙突进的一年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浪潮,来了。

三年多前,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拼搏多年的栗浩洋计划再次创业,他想创办一家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公司,用人工智能取代特级教师给青少年一对一培训上课。但投资人对此并不感兴趣。“我们拿着BP(商业计划书)去讲,风投说AI也就是6岁小孩子智能,代替特级教师根本不可能,见了50多个风投,(一个)都没有投(我们)。”

彼时,国内最为火热的创业方向是移动互联网,尤其是O2O方向的创业项目尤为引人瞩目。在朋友的建议下,他们把商业计划书改成O2O方向的,果然就收获了不少风投机构的注意。

用人工智能来取代老师讲课,真的是痴人说梦吗?今年10月,栗浩洋所创办的乂学教育在郑州举办了一场教育领域的“人机大战”:在4天时间内,乂学教育的“智适应教学机器人”和3名平均教龄17年的中高级中学老师分别辅导2组初中生的数学课程,通过前测和后测来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结果是AI机器人大获全胜,人工智能帮助学生平均提分36.13分,而真人教学帮助学生平均提分26.18分。

这让栗浩洋颇感振奋。两个月之后,在人工智能首次成为热议话题的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上,他向坐在演讲台上的马化腾发问:下一个千亿美金以上,并且有望超过BAT的企业会是什么企业?马化腾给他的回答是:人工智能企业,并且很可能是“AI+教育”和“AI+医疗”领域的企业。

事实上,腾讯自身在医疗等领域也早有布局,不仅在起步较晚的技术研发方面补功课,还在市场拓展方面侧重医疗领域。

8月3日,腾讯发布了AI医学影像产品——腾讯觅影,在学习大量医学影像数据后,腾讯觅影实现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的跨界融合,可以用于食道癌、肺癌等病症的早期筛查。此后,腾讯先后与广州、深圳、南宁、成都等地医院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医学联合实验室”。

10月底,腾讯觅影联合近70家医院建立“西部眼科联盟”,展开了腾讯觅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应用。仅过了一个月不到,11月15日科技部公布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分别依托百度建设自动驾驶、阿里云建设城市大脑、腾讯建设医疗影像、科大讯飞建设智能语音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一切都进展得太快,连摩尔定律似乎都赶不上人工智能在今年流行的速度。

科大讯飞的创始人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热潮已经与美国处在同一起跑线,而在举国体制的帮助下,中国的行业应用优势更为明显。

人才储备依然薄弱,过高预期恐催泡沫

就在“AI+”成为年度热词,一路高歌猛进之际,也有不少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提醒,要注意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基础层的人才储备和原创技术实力并未与美国同步“进入无人区”。

“AI技术的生产效率现在还比较低,如何加快生产效率?需要大量懂深度学习的专业算法人才,而现在并没有这么多的人才储备。“12月16日,在2017钛媒体T-EDGE人工智能峰会上,中科拓创始人、董事长兼CTO山世光表示,现阶段想要应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项目很多,但很多时候相应的人才却跟不上。

山世光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的常务副主任,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让他知道,国内的人工智能基层人才储备并不充足。“(现在)行业内硕士毕业生大概30万~50万年薪,博士是50万~80万年薪。人才数量稀缺,开发任务却十分繁重,如果每个任务都做,要3~5个月才能完成,这是 灾难性 的事情。”

全球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AI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中国虽然位居全球第七,但相关人才总数也只超过5万。

“人才荒”既影响到大企业的业务发展,也影响到初创企业的市场估值。刘庆峰曾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人工智能领域目前最急缺的是既懂得人工智能技术和原理,又在各行业有深厚积累的跨界人才。

而在各行业AI热潮到来的情况下,一些初创阶段的小企业、小团队也能获得较高估值,这既让许多创业者深受鼓舞,也令不少业内人士颇为忧心,外界过高的预期会催生人工智能的行业泡沫。

11月底,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其“预见2018”的主题分享中提到,中国的AI项目融资热大概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其价格和估值整体大概是硅谷的一倍左右。“是不是估值比硅谷贵一倍就不合理?其实不是,也看领域。但是整体高一倍确实有点过高。”在他看来,今年上半年开始融资的许多AI创业公司的资金差不多够18个月的花费,到明年年底可能会有一批这类公司倒闭。

事实上,在年底的诸多峰会和论坛期间,许多投资人、科技企业高管已经在提醒,经过一年多的热潮,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虽已渐显成效,但也到了要去泡沫化的时候。

12月下旬,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阿里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的一席话,令不少人颇为诧异。“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种浮躁的氛围,有些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人工智能不应仅仅是实验室里的、PPT里的 概念上的AI ,更是 产业AI 。”

巨头的“盛宴”

不久前,在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的会场上,马云说,“阿里还是个baby,增长空间来自人工智能,而未来能够超越BAT的公司也一定是人工智能公司。”

但是,这些巨头并不会让超越自己这件事轻易发生。事实上,中国的AI领域仍旧是BAT等互联网巨头企业在“挑大梁”,它们在基础研究上抢占先机,在业务上缜密布局,甚至相互“合纵连横”。

今年11月举行的百度世界大会上,一款像乐高积木一样的音箱获得极大关注。这个音箱不仅造型特别,而且具备与人沟通交流的智能语音能力,被视为是百度在消费级人工智能硬件产品中的一个旗舰产品。但比这个音箱更引人注意的是背后的打造者——渡鸦科技。

今年2月,渡鸦科技被百度全资收购,其CEO吕骋成为百度智能硬件事业部的“掌舵人”。据不完全统计,百度在2017年并购或投资的AI企业就包括智能语音、金融科技、图像处理等多个领域,以充实整体AI技术实力。

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投资并购则更偏爱细分领域的AI企业。从其目前已完成的投资案例寒武纪科技、Wayray等来看,技术方向涉及AI在细分垂直领域的诸多应用,如区块链、边缘计算、量子计算等。

“起步较慢”的腾讯则把投资并购的重点放在医疗卫生领域。作为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影像开放创新平台,腾讯希望通过投资并购VoxelCloud(体素科技)、碳云智能等AI初创企业,建立起“AI+医疗领域”的护城河。

而在所有BAT的投资并购中,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是BAT争相落子的一个焦点。12月12日,阿里巴巴战略投资小鹏汽车正式交割,前者占小鹏汽车10%的股份。此前,阿里还与上海汽车集团共同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成立“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建立车载硬件设施与车载互联网系统的应用开发体系。

在这之前,腾讯则投资了由易车创始人李斌等人创办的“蔚来汽车“;今年10月,蔚来汽车完成超10亿美元融资,依旧由腾讯领投。而在智能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最早开始布局的百度,则试图通过一个开放平台建起自己的生态体系。据悉,百度Apollo(阿波罗)开放平台已经有6000多个开发者在使用,超过100个App合作伙伴申请获取Apollo的开放数据。

人工智能的未来已来,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