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大屏产业印记:过了一年又一年

2017-12-14 09:59:07来源:TV派 热度:
对于电视大屏产业从业者而言,又到一年终了时。
1.jpg

 

这是一个奇幻的世界!

起因于Netflix、Amazon等崛起的新媒体平台竞争压力,就在大洋彼岸的广电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传统内容巨头们之间的并购重组此起彼伏,通过产业链深化整合“予以抵抗”之时,大洋此岸的我们却还在为监管尺度、业务边界、内容审核、网台冲突等等一系列问题“纠缠不清”,远未到产业链整合的进度。

这一年,Charter以总计671亿美元收购了Time Warner Cable和Bright House,让美国有线电视市场日益寡头化,通过规模化和业务转型来抵御电信和互联网的冲击。截止到2017年第三季度,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宽带收入与用户已经超过了付费电视。

这一年,AT&T继收购Direct TV之后继续大手笔收购时代华纳,以至于引起了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担忧,加上Verizon对收购AOL和雅虎的收购,电信运营商进化为传媒公司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无论是广电运营商还是电信运营商,对于内容产业链的整合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

这一年,迪士尼、索尼,乃至F1都已经或者计划推出自有流媒体服务,以适应这个用户收视习惯已经改变的世界。虽然对于大多数内容制作商而言,建立制播一体的内容平台并不现实(已经有不信邪的企业不幸被言中),但掌握头部优质内容的内容制作商并不在列,因为用户会跟着他们走。而且,谁也不愿意在传输上被人卡着脖子。

所有这一切的逻辑在于,截止2017年第三季度,“制播一体”的Netflix全球订阅用户达到了1.0925亿人,其全年用于自制内容的投入将达到60亿美元——既然不能打败他,那就学习他,变成他。这或许是所有传统电视运营者面对Netflix的心态。

2.jpg

 

同样是在这一年,因为在业务开展时播出了超出了政策允许范畴的内容,广电总局叫停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IPTV业务,并继续要求中国移动OTT业务进行整改,以符合政策要求。电信运营商在视听业务上需要与广电划清“界限”,完全充当“传输”角色,这是市场所不可,但又是政策所必须,实在是两难。博弈仍将继续,但这个时间越短越好。

同样是在这一年,与其在沿河(渠道)治污,不如源头(内容)截留,在这一思路指导之下,“线上线下”的统一标准愈来愈严格,内容审核的尺度与流程的“体制化”已经不可避免,这也是监管最大的初衷所在。对于传统电视咋看是好事,但事实还是很残酷,当电视台因为钱的问题买不到首播剧,拿不到内容版权时,除了政策之外,“资本”与“市场”的作用你永远不能忽视。

同样是在这一年,经过连续几年的监管整治,互联网电视的参与者们已经从当初的不管不顾,逐渐回到监管者制定的赛道中,以至于今年监管上的大事仅仅是天猫魔盒被短暂禁售了——牌照背书也罢,牌照运营也好,互联网电视牌照商在产业中的角色已经不能排除,在某些地方甚至还占据了主导。互联网电视的商业化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坐拥上亿终端,但无论是牌照电视牌照商还是业务厂商、内容商,还难言挣到钱,牌照商与BATMSP的合纵连横也还会继续,但好歹都是在往好的方向演进。

所有这一切的逻辑又在于,电视大屏仍然是一块特殊的屏幕,理顺意识形态监管体系才是第一位的,市场发展、利益交锋以及以此带来的产业链整合都要靠后站。虽然在大势之下,新媒体仍然保持着爆发式增长的劲头——即使有线电视受到的冲击再大,广电也必须牢牢抓住安播生命线;即使IPTV发展再快,运营商也不能“越俎代庖”;即使互联网电视再怎么成为常见的收视习惯,视频网站也不能“自行其是”。

哪一种逻辑更对,或者谁的逻辑更好?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毕竟,站的角度决定了看问题的方式。比如,中国的视频运营者们无不羡慕美国的市场化环境,而不用考虑太多的监管因素与政策疑虑。但看着中国用户20元的月租就能看到大量优质内容,大洋彼岸的用户亦是羡慕不已的。

抛开对错曲直,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我们更应当关注中国电视大屏产业的进步力量:广电人在业务形态与模式转型上的努力,电信人在战略定位于精细化运营上的转型,互联网人在内容自制与付费业务上的创新。

狄更斯在100多年前面对工业革命的世界进行了如下的描述,很显然它也适合于正在发生变革的电视大屏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显然,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有些电视人的日子会继续难过,有些电视人的日子会一如平庸,有些电视人的日子却会迎来新生。

责任编辑: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