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复活”有秦一代,下一个是谁...

2017-05-26 10:06:41来源:历史屋 热度:


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

保护古代建筑、文物有多重要,如今已不需赘言。但在建国早期这竟是一个值得争辩的问题,而最终的结局又竟然是主张保护文物古迹的一派失败了。
 
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梁思成向政府提出新北京的规划方案,建议保护古城的老建筑和城墙,把新北京建立在西郊。此议不成,1953年,北京市酝酿拆出牌楼等建筑时,梁思成再提倡议,希望保留北京古城。这次非但依旧不成,梁思成本人也遭到批判。而后他的夫人林徽因还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与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吴晗发生了一次激烈冲突,争论的焦点也是古建筑保护问题。当然这一切都没有影响最终的结果,如今游客沿着北京地铁二号线周游,除了能在地铁站名上了解到这里曾有十数座古城门以外,再无其他踪迹可寻。
 
没有了历史沉淀的遗迹,我们该如何思考文明的来向与去处?时至今日,除故宫等少数地方,北京的各处古迹荡然无存。好在人们总归已经意识到了留存文物古迹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民族的子孙后代只能从照片甚至文字中领略先人的文化与风貌,实在是一件极悲凉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如果后辈不能亲身感知先人的文化成果,文化断层随时可能发生,所谓“中华民族”也就失去了实际的内核。
 
越是远古时代,在了解、梳理当时历史的细节问题上,文物古迹起到的作用越大。梁思成先生的弟弟梁思永先生是中国最早一代的现代考古学家,堪称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1931年时,他随彼时中国最知名的考古学家李济在河南挖掘,第一次从地层学证据上明确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先后顺序及它们与商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甚至商代文化,年代都极为久远,文献材料极少,在探究这段历史时,文物古迹显然比文字记述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秦汉时期就非常典型,这是中国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年代,对后来中华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重大意义,但可靠的史料非常有限。《剑桥中国史》在追溯秦汉历史时,只认可了《史记》和前、后《汉书》的参考价值(实际上这三本正史之间的差异也让西方学者非常头疼)。相反,他们更重视这段时期的考古物证,秦汉墓葬体现出了无以复加的历史价值。以秦朝为例,《史记》记载多有主观判断,难免有失偏颇,但好在壮观的秦兵马俑却能更真实地反映始皇时代的皇家风貌,也更容易让后人直观地感知到历史的痕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
 
近日,素来以技术强大著称的百度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秦兵马俑复原。秦兵马俑本身都涂有汉紫颜料,颜色各异,蔚为壮观,只是一经挖掘,兵佣身上的颜色在空气中迅速退却。百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秦兵马俑复原至如同刚刚出土、还未氧化时的状态,身负斑斓色彩,栩栩如生,当真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不用技术将色彩和造型全部复原,人们则会永久性地错失秦兵马俑的原始风采。
 
 
百度AI复原兵马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大国,除了秦兵马俑,值得复原的历史古迹还数不胜数。以大家熟知得圆明园为例,抛开价值连城的实体文物,圆明园本身就代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如果我们难以一窥圆明园的真容,就不可能把握我国的古代园林艺术家已经取得了怎样的辉煌成就。通过人工智能,复原圆明园盛极一时的原景,虽然不能改变它已被破坏的现实,但至少能将这项宝贵的历史成就展现出来,惊艳更多后来人,并为中国古代的建筑造诣和园林艺术水平正名。再比如云南法华寺石窟,本始建于宋代,但因身处户外,屡遭破坏,如今已几乎被毁灭。痛心之余,除了加大保护力度,人工智能也可以在虚拟空间内挽回损失,让千年古迹再度复原重现。


 
圆明园修复效果图
 


 
云南千年石窟复原效果图
 
以现代技术“复活”古代文明,是一项颇具文化意义的举措。无论是数千年前的农业革命还是数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技术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核心因素。近年来,人工智能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普遍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革命带来的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呼之欲出。越是在技术飞速变革的时期,越是要警惕“文化断层”的可能,让技术为拉近人与历史文明的距离服务,不论是对文化的传承延续,还是对技术本身的价值取向,都大有裨益。历史文化遗产的留存于复原,代表的是人类对过往历史的铭记与追溯。实际上挽救曾经鲜活的历史文明,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这显然不是一家科技企业所能承担的职责。保护文物,珍视历史,复原古迹,与其相关的至少有三种力量,一种是官方单位(如故宫博物院、各类学会),一种是教育体系,最后才是有此情怀的商业机构。只有在多方协力的情况下,才能让更多历史文物以熠熠生辉的原始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历史文物、遗迹的复原,对于文化传承和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就像单纯的书本阅读无法解决很多实践问题。如果让历史遗迹就此埋没,人们也很难解决子孙后代的历史文化教育问题。空洞的文字描述远不如一幅画卷、一座雕像、一片园林来得直观、贴切。技术的运用终究是人类的一种手段,通过全新技术复原历史长河,根本上还是在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服务,人类不能因为走得远了,就忘记原点在何处、为什么出发。

责任编辑:黄焱林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