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物联网智库合伙人柏斯维
作为物联网行业有重要影响的专业人士,请大致介绍一下您在物联网领域工作的情况?
柏斯维:我最早做软件开发工作,工业控制领域方面,后来慢慢体会到物联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开始专心研究。一是建立智库,物联网智库实际上是一个传媒公关商业公司。2012年注册成立,公司做媒体公关是基本业务,也做研究工作,发布内容丰富的原创文章,目前正沿着产业研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所以公司定位做智库,去年做了物联网图谱。二是成立全国低功耗广域网产业联盟,目前有会员单位80多家,华三是理事长单位,中兴公司也是成员,不断推动LPWAN网络建设、业务应用及产业合作等方面的进展。
如何看待当前LPWAN网络进展情况?
柏斯维:从去年开始国内物联网再次成为行业内发展热点,被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很多地方推出应用案例,主要原因是网络已经成熟商用,所以说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在于基础网络的建设。基于蜂窝网的NB-IoT和行业LoRa[由升特公司(Semech)发布的一种专用于无线电调制解调的技术]网络都有应用,特别是地方政府和运营商力推的NB-IoT网络应用方案比较多,在停车、水务、井盖管理、路灯节能灯方面较多。NB-IoT网络可以利用现有的2G网络资源,具有开通速度快、成本低、覆盖广、安全性强等优势。
对NB-IoT和LoRa网络发展趋势和定位?
柏斯维:NB-IoT适合政府公共服务类的物联网应用,对安全要求高而且覆盖范围广。但目前NB-IoT实际建设性能并不好,芯片模组发布一再推迟,实际测试的网络覆盖数据连3公里都没有,与理想的15公里的目标差距太大。LoRa网络属于局域网,垂直行业应用,数据不宜开放共享的行业,网络连接不需要太宽,而且产业成熟度高,网络频谱是开放的,不需要缴纳使用费。NB-IoT和LoRa网络发展各有优缺点,未来发展应该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谁替代谁的问题。两种技术标准,如果应用不好,在未来2-3年时间,2020年5G商用来临之后,就会被替代的可能。
为您推荐
三网融合触及主体此前,推动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信息化战略。但是,在广电网、通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上,广电部门拥有绝对的内容优势,互联网则拥有着双向互通的优势,通信网则具有用户最多的优势。其中,互联网和通信网有均掌握在电信企业和移动运营商手中,这就形成了3C融合电信系实力大于广电系的格局。3C融合多方实力的不对等,与较弱的广电方面在内容方面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特点并从,实际上导致了“越晚融合对广电越有利”的格局。广电系统也充分利用内容制作和监管的话语权,希望通过争取更多的自由空间来保存现有业务的优势。本次国务院会议的本质是“在实验性地区推动双向进入”,也就是广电网进入传统的互联网和通信网业务;
1月13日,国务院关于三网融合的会议无疑又将成为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又一次狂欢的指挥棒。不过在业内看来,三网融合能不能按照既定的5年时间、两个阶段推进,很可能还是一个问号。“这对大家都是好事,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很多,是时候真正融合了。”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郭炎生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好消息。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广电可以运营电信基础业务互联网接入甚至语音,电信运营商获得IPTV牌照有可能会在2012年前成行。第N次信号明确进程1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
2010年,三网融合将进入攻坚阶段,广电获得了基础通信运营资格,正在雄心勃勃的挺进互联网和电信领域,但不用讳言,广电也面临很多难题,既包括内部治理结构方面,也包括客户端的服务。总结起来,大概有十个主要的关口需要突破:第一、思想关对于广电系统来说,官办分离还为彻底实现,传统的经营思维很难适应新经济的市场化竞争,即使是历经磨难的电信运营商,在十多年市场运营后,仍存在很多非市场化因素的阻碍。广电要想在市场中立足,适应新的游戏规则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三网融合的新挑战,广电必须要适应新规则,适应并非由自己主导制定的规则下运营。第二、整合关都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企业内部的整合以来也是最难的。广电上下
云计算的拥护者们为最终用户描绘了种种美妙的前景:用户可以像使用水、电、天然气等公共事业服务一样,通过网络获取计算能力。但是且慢,在美妙未来成为现实之前,云计算还面临着诸多瓶颈——数据传输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设想一下,未来许多本地计算都被转移到“云端”上完成,必然需要高速、稳定的网络支持,而这一点,在目前远未达到要求。200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将10T数据从伯克利发送到亚马逊公司所在的西雅图,研究表明,这项任务如果通过网络完成,将需要超过45天和1,000美元;然而,如果邮寄10个1T的磁盘,只需要不到1天和大约400美元。现实很幽默,不是吗?作为未来新技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