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比物联网还要伟大,未来十年,世界上50%的工作,都会被它取代。”李开复在去年年底的某大会上的话掷地有声。
2017年初,新AlphaGo挂着Master的名头连胜60盘,中、韩、日的世界顶尖围棋高手没有在它面前获得过哪怕一场胜利。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注定将远远把人类抛在背后。
(美国著名科技网站Wired报道德州扑克比赛中AI打败人类最顶尖选手)
未来,它还很可能像曾经的电一样,无所不在,变革每一个已知的产业,也带来无数全新的商业机会。深度学习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较小的创业团队也能解决自动驾驶等过去难以触及的问题。在像银行、制造业等的传统行业,人工智能也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减轻人力负担。
单单美国,就有740家人工智能公司,在基础、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发力。全球范围内,这个数量是1586家。根据Venture Scanner数据,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创业公司获得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了近10亿美元。
然而在大量资本与优秀人才流向人工智能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思考,如何在如今多如牛毛的创业公司中筛选出靠谱的AI项目?人工智能项目要走向成功,除了技术以外,还有什么不可忽略的重点?有关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担忧,硅谷投资人又有什么见解?记者采访了硅谷最大华人VC丹华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谷安佳博士,聊了聊在人工智能投资方面的几个原则。
用物理学原理判断人工智能
在硅谷声名斐然的丹华资本,有一个独特的投资原则:用“第一性原理”指导投资。
这条原本属于物理的原则,被丹华的二位创始人应用到了人工智能项目的投资上。他们会对公司做出深入的判断与分析,刨根问底找到属于它的“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个公司成长?又是什么使这个行业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以飞机为例,人类造出飞机不是因为有类似鸟翅膀的机械翅膀,而是因为了解空气动力学,这才是本质原因。在投资时里,我们也在寻找能够找到‘人工智能里的空气动力学’的公司。”
举个例子,丹华资本团队曾经投资了一家自动驾驶公司AutoX,看上的就是他们“回归本质”的能力。
“现在的很多自动驾驶依赖于极其高清的地图、造价高昂的激光雷达系统来指导开车,智能化水平有限——因为人在开车时,并不需要眼睛发出激光,才能开车。”谷安佳解释道。而这家公司则是让自动驾驶技术像人一样,他们要做的就是汽车的“大脑”。
这符合丹华认为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第一性原理”—— 真正驱动自动驾驶未来的,正是人工智能使机器能像人的大脑一样分析数据,做出各种判断。而在投资时,他们就会把目光集中在人工智能真正“智能”的那部分,即“大脑”的部分,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模仿人的表情、动作、四肢运动的那部分。
创始人被赶到台上写黑板?
除了利用第一性原理在最初判别人工智能项目的长远发展潜力以外,谷安佳还提到了一个专属于丹华、富有特色的测试方式——“黑板测试”。
“PPT有可能是预先准备的,”谷安佳笑着说,“假如能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还能在黑板上把做公司运用的数学原理、公式、思路,总结和推导出来,展现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框架,那就很不错了。”
如此一来,创始团队是否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清楚了。
这个方法卓有成效,也让丹华的投资人们经历了不少“奇事”。
“有一次,看了一个AI医疗诊断系统的项目,创始人一上来拽了许多大而时髦的词。”谷安佳回忆道,“深度学习”、“马可夫链”、“卷积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等,显得极为专业。
可是该创始人被要求到黑板上去写算法推导时,台下的人发现,原来他只是熟背了一些AI技术的名词术语而已。他的医疗诊断系统,其实就是一个预先编程好的常规专家问答系统,只是挂了个AI的名头。
信封背面的估算
黑板测试被证明极为有效,但对于人工智能投资来说,这还不够。
丹华资本的另一位创始合伙人、世界知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提出了一个原则,“信封背面的估算”,意思是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应该能在一个信封背面的纸上总结、抽象和估算出来。丹华资本应用这一原理,希望创始人在一个信封背面的有限空间里,就能大致估算出自己项目在市场上的数量级及未来容量。
在人工智能行业,这个“信封背面的估算”的重点方向除了市场以外,还有数据。对于深度学习技术来说,没有大量数据,几乎就等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们希望团队对自己的数据获取能力(至少在数量级上)有着准确判断,知道如何能够快速、廉价甚至是免费地获取使用场景数据。”谷安佳说。
获取大量优质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是他们决定是否投资某个AI项目的先决条件之一。
“人工智能对于数据的需求,就像是人的大脑要依赖于五官获取的信息。现在的大量传感器的应用,让人工智能能从物理世界源源不断地获取信息,满足训练量的需求。”谷安佳曾经作为早期团队成员参与硅谷一家传感器公司的早期发展、成长和上市的过程,经历了传感器在智能手机里的普及、并变革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然而已有的数据入口往往掌握在大公司手里,因此在挑选人工智能创业项目时,创始团队能否清醒、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数据获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丹华资本投资的另外一个手机AI项目,就选择了一个能够源源不断获取数据的巧妙方向——他们利用手机跟人的亲密互动,每时每刻都能获取大量信息,包括语音信息、运动信息和位置信息等等,并基于这些数据建立起人工智能模型。这就解决了创业公司一开始缺少数据的问题。另外,这个项目创始人此前的公司被一家知名地图公司收购,业界经验非常丰富。
人工智能:延续人类文明火种?
虽然人工智能是近几年的年度热词,它的广泛运用也被认为将变革整个社会,可是有关人工智能的道德讨论也极为激烈——当机器有能力取代人的时候,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正在威胁世界上许多人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有关“超人类”是否会给人类种族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忧虑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发酵。当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杰败在AlphaGo手下后,一向以高智能化傲视生物链的人类,开始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了一丝恐惧。
拥有科学背景的谷安佳博士,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由他原创的、不太一样的答案。
“很多人在担心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但我的想法是,即使没有人工智能,人类文明也可能会毁灭。”谷安佳说。
他认为人类的肉身非常脆弱,在适应宇宙环境和各种恶劣变化的时候,其实并不占优势。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3·死神永生》中就有地球乃至太阳系毁灭的情节)
“但人工智能可以从人中抽离出来,不再依赖于碳基的有机体。这样一个可以独立的智能化生命体,在人类肉身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到来时,可能才是能够帮助人类保存与延续文明的方式;而在人类宇宙探险的使命中,人工智能也一定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谷安佳解释道。
责任编辑:吴昊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