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VR产业发展需突破多重障碍

2016-10-13 08:50:03来源: 热度:
近两年,VR(虚拟现实)发展一路高歌,今年还被誉为虚拟现实产业的元年,不管是创业者、企业还是投资人纷纷蜂拥而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虚拟现实是有着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需给予高度重视。然而,我国虚拟现实产业的未来发展仍需突破多重障碍,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应共同努力。

虚拟现实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虚拟现实指利用现代高科技创建虚拟环境,用户可以使用特定设备与虚拟环境互动,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据业内人士介绍,虚拟现实产业界将虚拟现实技术分为三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虚拟现实是创建一个完全虚拟的环境,让用户避开现实环境的干扰,完全沉浸于虚拟环境的体验中;增强现实是把虚拟信息附加到用户看到的现实环境中,以增强对现实环境的体验;混合现实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综合。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围绕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研发和生产。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由于研发难度大,软硬件性能要求高,资本投入大,在当前商业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主要应用于军事等特定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各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应用范围广,商业化条件成熟,因而资本投资和创业团队更倾向于虚拟现实技术。

  这个产业潜伏着巨大的机会。据iiMedia Research统计,2015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今年可达56.6亿元,增长率高达268.3%,到2020年预计达到556.3亿元,发展潜力巨大。2016年也被认为是虚拟现实行业真正的元年,行业内生态环境、产业链都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随后,4月份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 5.0》,呼吁国家尽快启动虚拟现实研究,建立标准体

系,规范行业发展。在利好政策推动下,我国涌现出大量虚拟现实创业团队,其中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三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该产业。

  总的来看,目前产业内初创企业较多,规模仍未发展起来。速途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58.6%的虚拟现实项目只完成了天使轮融资,30.2%的项目完成了A轮融资,说明大部分仍处在初创阶段。从用户规模和产业来看,目前国内虚拟现实产品的用户规模小,销售产品以VR眼镜为主。在目前消费水平下,虚拟现实产品属于中高端消费,应用范围小,主要集中在影音游戏领域,用户普及度低且规模小。中国VR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的调查显示,2015年购买过虚拟现实产品的用户仅有96万人,且大部分倾向购买VR眼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明全明确表示,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不容忽视的行业问题

  尽管有人表示,在这次虚拟现实的产业大潮中,中国有望领跑美国成为全球翘楚,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VR寒冬论”也在甚嚣尘上,这从资本投资流向方面看已经比较明显。36氪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年底开始,VR领域爆发,融资规模蹿升至近9亿元,比前三季度总和还要高。2016年第一季度,总融资规模达到8.16亿。

  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形势发生了变化。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有18家VR创业公司获得了融资。到了二季度,这个数字缩减到四五家。从所有获得融资VR创业公司来看,获得亿元级别融资额的项目仅有7家。而在个别项目上,资本已经退出。

  中国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创始人胥清皓表示,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目前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产业链未成型,缺乏核心的零部件、软件等。虚拟现实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传感器、芯片等零部件中。我国虚拟现实企业主要从终端设备、内容等产业链中下游环节进行布局,虽有少数企业涉及核心环节,但投入低,规模小,与国外企业相比,竞争力不足。

  第二,整体技术研发不成熟,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未成体系。政府和企业对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关注不足,没有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体系,导致专业人才缺乏,科研成果少。同时,版权保护缺乏,产品同质化严重。知识产权拥有者难以通过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导致某一个内容项目流行起来后,都会出现大量抄袭、模仿的内容,产品出现同质化,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创业者不愿将资源投放于内容开发,更倾向于做应用平台和设备生产,容易引起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第三,虚拟现实的有效呈现对硬件性能要求高,推高了硬件设备成本,因而产品价格较高。当前国内用户受教育程度较低,市场普及面较窄,消费需求未被完全激活。个别企业为尽快布局产业,生产廉价劣质的低端山寨品,不仅使消费者体验较差,还对整个产业造成伤害。

  第四,缺乏成型的商业模式。目前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商业化变现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企业生产出售终端设备,如头盔、眼镜盒子等,而后线上对体验内容收费;另一种是线下虚拟现实体验馆,顾客单次付费体验,主要是影音和游戏,更多属于产品推广。由于我国消费者对平台内容付费的消费意识不强,商业化模式的盈利点少,许多虚拟现实企业生存困难,阻碍了产业创新。

多措并举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放认为,为促进虚拟现实产业健康发展,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措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强规划指导,构筑完整产业链。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制定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推动产学研结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打通虚拟现实产业各个环节,构筑完整产业链。研究设立虚拟现实产业专项基金,加大对新创企业的财税扶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对虚拟现实技术、内容的审批限制。

  其次要加快技术专利布局,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加快规划虚拟现实技术的专利布局,在核心零件、基础软件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占领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培养消费者为内容付费的消费习惯,增强消费者使用正版的自觉性,为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提供市场基础。建立以应用为核心向产业链上下游辐射的商业模式,推动跨领域应用发展,重点关注医疗、教育、军事、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使之产生示范效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惩侵权行为,保障虚拟现实从业者的知识产权权益。

  再次,增强产业人才力量。建立高素质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对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扶持,设立相关的项目和专业,培养本土高素质人才,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要建立虚拟现实产业标准体系,规范市场行为。联合政府、企业、高校三方,根据我国市场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虚拟现实产业标准体系,提出严格的硬件设备标准要求,推动虚拟现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虚拟现实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作用,联合企业共建开放的产业服务平台,实现整个产业的互联互通。鼓励成立地方虚拟现实行业协会组织,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为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提供支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虚拟现实产业生态。

作者: 记者 马岩/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王超奇

为您推荐

云计算颠覆全球产业发展模式

从今年的SINOCES看,单是“联动世界云筹未来”的主题就已经赫然将云计算这一新的产业发展趋势提升到了战略应用层面,随之而来的将是全球产业游戏方式以及竞争格局的巨变。应该说,云计算的兴起将改写此前以硬件资源为基础要素的全球产业竞争秩序,重新构建一种基于“云”的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综合竞争体系。在云时代,全球产业界的行业界限被打破,整个产业自然地分成了基础硬件生产商、平台服务供应商和软件服务供应商三大主体,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也颠覆了原有的产业价值分配体系。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产业价值体系下单一硬件制造商的产业地位将迅速衰落,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也日渐式微。由此看来,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有望成

2011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年度十佳平板电视出炉

由中国电子商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承办的“2011年(第七届)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于2011年7月1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海信、TCL、长虹、创维、康佳、海尔、三星、夏普、松下、LG、索尼、东芝等在内的大部分中外主流平板电视企业,以及面板制造企业和智能电视内容提供商。论坛采用高层对话、微博上墙等新颖的多方互动、集体参与的方式,一起见证2011“年中国十佳平板电视”出炉,共同探讨2011平板电视产业的发展。此前,由中国电子商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承办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论坛迄今已成

“2011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再现头脑风暴

在现代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结合其电力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也反映出各国对未来电网发展模式的不同理解。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角度看,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智能电网建设观点不一。如何结合中国国情,结合新能源发展现状,结合宏观经济走势,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智能电网发展之路;如何在发电侧与输电侧以及用户侧之间寻找出一张能使各方和谐推进的路线图,成为国家、社会、政府、产业、企业期盼和亟待破解的命题。为搭建政府、企业之间的信息桥梁,

物联网产业发展“多点开花”

国内研究机构赛迪顾问10月19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1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933亿元(不含应用层),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布局。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显示,未来我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三大趋势: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热点地区不断涌现。包括天津、昆明、宁波在内的众多城市将物联网作为本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产业分布“星火燎原”,二、三线城市纷纷投身物联网产业发展;产业演变“合纵连横”,区域分工将进一步显现。报告显示,目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