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滔:用“工匠精神” 做“电视创客”

2016-06-16 09:00:12来源:人民日报 热度:

随着整个媒体大环境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及资本和社会力量对电视市场的深入影响,电视台生存竞争日益加剧。在这样的环境中,电视媒体如何坚持价值观引领,坚守精品意识,就成为一个摆在电视人面前的课题。

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

记者:在新的媒体环境和竞争压力下,尤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您认为电视媒体在坚持价值观引领、推动精品化方面的意义和困难是什么?

徐滔: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做好价值观引领、践行精品化策略,并不是难在如何把这种坚守做好,而是难在如何面对压力与诱惑始终坚持当初的选择毫不动摇。在这一点上,我们从未有过丝毫犹豫。

表面上看,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来自于更加灵活的传播路径,更加快速的信息抵达,更加碎片化的读取方式,以及更加社交化的分享体验,这些是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也是电视台加强媒体融合,重构“电视+”生态系统的着力点。但我们相信,这个方面的冲击会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逐步弱化。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媒体或者说受众所面临的更大“冲击”,来自于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渠道的多元价值观念。我们欢迎所有类型的新兴媒体的竞争,但对随之而来的一些所谓“新兴”舆论,要保持警惕,要有足够的辨别力。就好像“碎片化”的传播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由此引发的碎片化信息读取带来的价值扭曲。因此,电视媒体坚持价值观引领就尤为重要。

记者:随着互联网对观众的分流,电视媒体如何留住观众、吸引观众,尤其是吸引今天的年轻观众,已经成为一个课题。对此,您如何理解?

徐滔:留住并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受众,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迎合和讨好,尊重观众的前提是尊重我们自己的每一次表达。

当前,所有媒体,无论传统还是新兴,在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中,都应该起到“定盘星”的作用。越是色彩斑斓的世界,越要学会辨清黑白曲直。越是喧嚣纷杂的环境,越要找准并放大主旋律的声音。在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海洋上,观众需要专业的、权威的、严肃的、真诚的领航者,而这恰恰是我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前提。

而这也正是北京电视台持之以恒的初心,是支撑和指引我们敢于在市场竞争中放开手脚创新求变的那个不变的方向。

去年,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制作推出了两部大型历史纪录片《伟大的贡献》和《西藏》,出乎意料的是,这两部主旋律纪录片在年轻网友中间引发了非常大的反响。这说明,我们的观众并不排斥主旋律的东西,因为主旋律才是主流的,才是大众的,观众只是不愿接受陈旧的、说教的、没有美感的艺术形式。

只要电视人坚持精品化的艺术创作和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就永远不会失去年轻的观众。

记者:新形势下,您认为电视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是什么?

徐滔:最近有两个词很热。一个词是“工匠精神”,一个词是“创客”。

“工匠精神”的背后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同时“工匠”二字传递着手艺人生命的温度。

第二个很热的词是“创客”。我们知道,创客精神代表着创新、活力、无畏和无限。正如北京卫视正在播出的大型季播节目《跨界歌王》一样,这档节目的口号是“王者无界”,因为我们相信,束缚住自己的那条界线,往往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负担,而真正的王者能够在任意领域成就自己的辉煌。我想,正是这份来自陌生舞台的挑战和对音乐的喜爱,才让众多明星愿意加入这档节目。

一直以来,北京电视台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既要做电视的大国工匠,生产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电视艺术精品,也要做电视的“艺术创客”,用跨界创新去提升生产力,赢得观众的喜爱。这也恰恰是今天的电视媒体在新形势下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