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可穿戴设备”,一般人会立马想起健康手环、手表或其它类型的时尚附件,但实际上,可穿戴设备并不局限于如此狭隘的范畴。所谓可穿戴设备即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包括我们熟知的各类手环、GPS定位系统,还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谷歌眼镜、VR\AR设备等。
对可穿戴设备理解的偏差跟国情有一定关系。首先,现有可穿戴设备主要集中在健康产品上,而国内注重自身锻炼的仍是小众人群;另外一方面,国内企业针对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技术相对成熟的手环业务上,而在其他业务方面的拓展相对不足。中国可穿戴智能设备从2010年起步后开始飞速发展,同智能手机一样,中国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巨大市场,从最早的小米手环、苹果手表到VR头盔,智能可穿戴设备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对于智能产品的消费观念仍不够强,相关概念还需普及。
现有手环主要在两个方向拓展:一类是追求简单和廉价的手环产品,它们依靠电脑和手机展示数据;另外一类是兼容安卓和iOS系统的高端手环和手表的产品,无需借用其他设备即可独立显示。
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智能手表销量仅占所有可穿戴设备的三分之一,其它多是手环产品。目前,用户还处于尝试体验阶段,不过,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变一样,手环等基础类可穿戴设备最终会激发更多消费者购买功能更齐全的手表类产品。可以预见,随着可穿戴市场的成熟,基础产品将无法满足用户需要,可以独立运行的可穿戴设备将成为玩家追捧的对象。
目前三星Gear S2的产品已经开始支持SIM卡,可以独立使用。而平台方面,不论是Watch OS还是Android Wear,也都将逐步脱胎于手机,成为一个全新的载体出现在大众眼前。
国外可穿戴智能设备除了常规的手环、手表之外,也在拓展一些新的方向。作为解决人们实际需求的可穿戴设备,其在健身、医疗领域还可以有更为广阔的开拓空间。它们并不局限于满足现有人群对于保证健康的需求,还可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如已经着手研究的意识轮椅、盲人眼镜等。这些设备将电子信号传输至人的大脑,以达到控制轮椅和识别文字的功能。
而歪果仁在更深的层面也已经开始进行尝试,比如近期有媒体曝光,南澳大学正在利用可导电的聚合物薄膜衣片在隐形眼镜中植入了一组微型电路,用以监测人们的健康水平。区别于谷歌眼镜,这种隐形眼镜不仅携带更加方便,而且更具科技感。另外,日本东京大学则在尝试一种柔性电子皮肤,在未来可以将人的手背变成显示血氧水平的“数字屏幕”、运动员心率传感器等。试想如果上述两类产品融合进VR\AR技术后,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种类层出不穷,智能腕表、智能腕带都将成为主流趋势,而其他产品,如柔性电子皮肤、电子隐形眼镜的出现,无疑为可穿戴电子设备带来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思路。我们曾在电影中看过的植入芯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进入日常生活。
如果你想知道国内有哪些可穿戴设备即将出世,那么千万不要错过7月28日—7月3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首届国际智能娱乐硬件展览会(eSmart)!ChinaJoy主办方汉威信恒联合中国VR\AR娱乐产业联盟(由汉威文化、微软、索尼、三星、AMD、NVIDIA、EPIC、盛大集团、暴风魔镜、乐视虚拟现实、米粒影业、联络互动等十余家国际知名VR\AR娱乐企业共同发起组建),共同举办的首届eSmart将设立VR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及游戏硬件周边、智能娱乐硬件和时尚智能硬件等多个跟智能娱乐硬件相关的主题展示区,为相关智能娱乐硬件企业提供产品展示的舞台。
智能硬件的下一个风口是可穿戴设备吗?让我们到eSmart上寻找答案吧!
责任编辑: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