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只看到城市地面日新月异,没想到深埋在地下的城市空间也在不断升级。”22日,本报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共同举办的“百万大学生看武汉”活动,首次带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数十名大学生,走进武汉中央商务区(武汉CBD),潜入地下10米,参观被誉为未来智慧城市“大动脉”的华中第一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马路拉链终结者”
建成后可一劳永逸
灯光明亮、空间宽敞、设施齐备、四壁整洁的地下隧道里,各种通信信息管道、电力管道、给水管道等有序摆放。22日上午10时许,大学生们走进武汉CBD鲜为人知的地下“隧道”——地下综合管廊。它位于地面市政道路和地下交通环廊车行通道中间层,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部分已投入使用3年。
学子们看到,管廊断面呈四方形,宽度约为5米,高度2.5米,采用双仓布置,其中综合仓宽度约2米,主要设置通信信息管和给水管;高压电力仓宽度较综合仓宽,主要用于设置110KV和220KV的高压电力电缆。这样的双仓地下综合管廊位于地下约10米的位置,可直接连通至地面的综合管廊监控室。
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各部门的各种地下管线往往各自为政。一旦出现故障,不同管线的工作人员进行检修时,往往需要对路面反复“开膛破肚”,既花费大量资金,又容易对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影响。高压电力电缆则需要在地面架起数米高的铁塔,不仅占地,且维修起来更有风险。
“综合管廊的建设可有效消除‘拉链路’现象,又可以节约土地。在综合管廊内,我们布置电力、通讯、给水管道出现任何问题,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管廊的进出口即可方便随时检修,避免了修一次挖一次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幅减少维护成本”。武汉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负责人胡建军详细的介绍,令大学生们发出感叹:综合管廊真算得上是“马路拉链终结者”,一旦建成就可一劳永逸。
综合管廊长6.1公里
设计使用寿命长达百年
2007年,武汉CBD建设进入“快车道”,已经开始着手规划综合管廊。彼时,这是全国唯一在城市中心区建设的综合管廊,也是华中地区第一条城市综合管廊。
目前,武汉中央商务区综合管廊采用干线综合管廊和支线综合管廊相结合的布线方式,总长6.1公里,其中干线管廊3.9公里,主要沿云飞路、振兴二路等道路布设,呈“T”字形状;而支线管廊也有2.2公里,主要沿珠江路、商务东路、泛海路等道路布设,呈“P”字形状。
学子们现场看到,双仓地下综合管廊的两侧墙面上布设了密密麻麻的支架,每条支架目前设置了7层托盘,用于有序放置缆线。武汉商务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负责人胡建军介绍,如果以后管线需要增加,只需调节托盘的间距便可。“传统的破路直埋方式,最多只能使用20年左右。综合管廊的灵活设计使用寿命可以长达100年以上”。
据了解,截至目前,武汉中央商务区支线综合管廊建设基本完成,干线综合管廊建设完成2.97公里,部分电力电缆已敷设。计划6月完工。全程采用智能系统
地下情况一目了然
在长达数公里的地下管廊系统中,学子们频频发现一种黄色仪器,其屏幕上均有数字显示。带着疑问,大家请教了胡建军。
他解释,黄色仪器是在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的一组气体检测器,分别检测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当这些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系统可联动风机进行排风。这样的装置在管廊内平均200米范围内就设置一个。
记者随机检查其中一个仪器,发现管廊内的氧气对应值为209,其他三种气体含量数值均为0。此时,正值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进行管廊内挥发气体成分检测。他告诉记者,通过多处采样检测,未发现管廊内含有害气体。这一结果与气体检测器显示相符。
除了气体检测系统,综合管廊通风系统则采取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一个通风口处设机械排风兼排烟风机。当管廊内温度超过40℃时,温控风机自动开启;当管廊内温度低于35℃时,排风机自动关闭。
为了确保安全,管廊中每隔10米就安装自动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灭火器会自动开启进行灭火。在双仓地下综合管廊采用了两种自动灭火系统:超细干粉灭火器和气溶胶灭火器。其中超细干粉灭火器用于高压仓,灭火效率高、速度快,能够迅速控制火势和扑灭火灾;气溶胶灭火器用于综合仓,按照防护单元设置灭火装置及气体消防控制器,可扑灭固体、液体及一般电器火灾,灭火效率较次于超细干粉灭火器。
有细心的大学生发现,在每根高压电力电缆的表面都有两根蓝色的细线依附在电缆上。原来,它们是温度测量装置,可准确测温,并将温度传送至监控室。
回到地面,最后参观综合管廊监控室,电脑显示屏上清楚显示地下管廊中多项数据指标。胡建军告诉学子们,“工作人员坐在监控室内可对地下的空气环境、电缆的输电量、负荷量乃至缆线表层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一目了然。”
为您推荐
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地球以空间位置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和“智慧”,我们正在迈入智慧时代。数字地球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而我们将数字地球与物联网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地球。当今世界,数字地球正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智慧城
DVBCN讯:10月26日,中国(上海)三网融合与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开幕。其中,手机新媒体与移动互联分论坛在世博展览馆10号会议室举行。本次移动分论坛上,运营商代表、厂商代表和内容商代表们分别就各自领域问题做了专业陈述。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为您带来精彩现场报道。“圆桌论坛”各位代表此次圆桌会议由《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主持。上海众源网络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CMO)吴湘玲、擘纳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副主席周静、创新工场副总裁王世忠、中国电信咨询运营中心副总经理陈晓勤分别在讨论中作了精彩发言。针
早在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提出了加快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2011年10月26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进行的2011中国(上海)国际三网融合技术与应用展览会,即中国(上海)三网融合与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就见证了三网融合的强势发展劲头。在26日下午举行的手机新媒体与移动互联专场分论坛上,各路专家、权威人士就移动互联在三网融合中的新发展,发表了精辟见解。此次移动分论坛的成功举办,将更好地传达出三网融合之后的发展新曙光,也将更好地促进三网融合与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科院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