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家虚商自查自纠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些170/171号段的非实名制手机卡主要来自没有官方授权的实体店和网店。目前规定一个身份证可以买五张手机卡,同时现在各个虚商和基础运营商的身份证信息也没有完全联网,一个卡贩可以到不同的虚商收集不同的卡。一张身份证严格意义上可以在授权网点实名买入200张卡,然后再二次销售。另外也有授权店在销售过程中没有进行二代身份证验证,或者不法分子利用破解手段,绕开了实名验证,这也使得虚商在实名制认证问题上出现了漏洞。
成本高迫使虚商尽快开卡
有虚商品牌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虚商里面良莠不齐,拥有的资源和资金的投入都不一样,无形中会有很大的成本压力,甚至还有可能是一个长尾的业务,需要通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够获取利润。在他看来,产品成本很高,加上产品对用户还没有形成核心抓力时,必然想要去控制成本,以最快的速度、更简单的方式将这些号卖出去才能够换取利润。“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环节其实并不可控。”
“对于我们新运营的企业来讲,成本真的很高,移动和电信都不收取号码资源占用费,但联通会收。你拿了我一百万个号,你要是开不出去的话,每个号每个月三元钱,一百万个号一个月就是三百万。”一家虚商向记者倒起了苦水,号码资源占用费一个月就要花费很多,这无形中迫使虚商的号卡必须迅速开,如此着急开卡如何去保障实名?不仅如此,国家规定的几个供应商实名制认证设备最便宜也需一千多元一台,对于尚处在发展初期、用户规模并不大的虚商而言,无疑也是很沉重的成本支出。
上述虚商表示,尽管实名制认证设备费用不低,所有网点都布下去的投入也很大,但钱还是必须要花,只是希望能否多一些相应的扶持,少一些收取的费用。
模式之惑:现实骨感盈利尚早
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多家虚商坦言,自家企业对于虚拟业务的投入非常高,然而现实情况较之当初的理想差距太大,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也不少,想谈盈利还需很长的时间。
蜗牛移动方面表示,在发展之初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规划和准备,也预料到了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看好这一市场。
他们在发展中碰到几个难点:首先是互联互通的问题,在工信部的牵头下,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其次是码号资源短缺造成的企业半空转和空转局面,蜗牛移动2015年下半年就出现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码号荒,企业的业务发展出现了半空转甚至空转局面;再次是批发价过高,批零倒挂一直是虚商发展之痛,虽然有阶梯折扣,但即便降到最低,此前虚商企业拿到的批发价也远高于基础运营商的零售价;第四是企业品牌标示不清带来的假冒宣传,目前基础运营商在分配虚商卡号时是以万号段为分配原则进行分配,需要通过前七位才能分辨出是哪家虚拟运营商。这种情况导致一些低成本发展的虚商趁机假冒宣传,影响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而一些正规运营的虚商也苦于没有办法进行品牌区隔,错失了不少发展良机和创新设想。
一位虚商品牌的相关负责人也忍不住向记者吐槽,“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其实特别大。”
盈利模式需有创新
有虚商人士则称,客观而言,目前虚拟运营商最简单、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其实就相当于在三大运营商那里批发了资源,然后通过包装的形式再转卖出去,形成盈利。“首先,这样的盈利模式说白了就是挣价差,但目前来看三大运营商现在向用户去发售的套餐价格往往比我们拿到的价格还要低;其次,虚商进入到这个行业要么是有渠道的优势,要么是有产品的优势,所以好多虚商并非用这种简单的商业模式去看它的价值,我们会绑定自己的一些产品或者说绑定自己的一些优势资源,通过更多更优质的其他服务去变现。但目前来看,市场上还没有一个相对比较成型、有效的商业模式能够呈现出来,所以整个行业现在几乎都没有任何人能够有盈利的能力。”
有虚商也对此表示,“批零倒挂”的问题或许到未来也未必能够解决,因为用最基本的这种商业模式去做,不可能和三大运营商形成对垒和竞争,只能走差异化市场,比如针对自己零售业态上形成的生态,围绕生态中用户去做激活或转化才是有效的。因为只有这样,切入的资源和提供的服务才会是基础运营商所不具备的,才能够衍生出虚商的一些特质和品牌效应。
“ 批零倒挂 其实不该是我们虚拟运营商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壁垒,它也并不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核心的问题还是如何用自己的资源去包装产品,去塑造品牌,去影响用户。”
也有虚商表示,另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以中国移动为例,手机欠费,打不出去电话可以打10086,但虚商的号欠费了就只能停机,连客服都打不了。虽然这并非是虚商的问题,但用户一旦遇到这种问题就会投诉,他们不会管这个问题是不是虚商造成的,客观上这些情况都会对用户造成负面的影响。
在虚拟运营商研究中心秘书长邹学勇看来,如果虚商仍然靠规模性发展用户的模式,实际上对虚商而言是有巨大压力的。业务模式探讨不清楚,用户数做不起来,或者即便用户数能够做起来,运营成本也会非常高。
“一个新的模式出来,一定会遇到很多瓶颈,也有很多坎,所以在进入这个领域之前,都需要认真评估和预测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从发牌照至今,经过两年的检验,一些虚商将因成本压力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明朗而选择退出,也有一些新的虚商将加入进来,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从苏宁的角度来看,因为我们完全是自建的配套体系,各方面的压力也较小,目前正聚焦于如何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和商业资源,在商业模式层面进行创新和突破。”苏宁互联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下一篇:拯救170!上一篇:虚拟运营试点两年大考:42家虚商几无盈利
责任编辑: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