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的物联网是下一个生活圈

2016-03-29 14:09:40来源:it168网站 热度:
据统计,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普及率超过40%,用户超30亿,移动互联网依然成为当前的时代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回顾过去的一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移动支付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面对移动支付的兴起与密码安全问题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生物识别支付成为继密码之后的独特形式,也是所能触及到人的标签。

  
  北京世纪龙脉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李雪
  
生物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相、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其认证的核心是“生物特征”鉴定,这个特征的唯一性被很多应用场景所认可。这个“特征”再扩大来讲,仍然是物的特点,再扩大一下可提升到“空间”的特征。
  
可能这个时候有人疑问,生物特征如何和“物特征”或更甚的“空间特征”来等同呢?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说的是数字身份或身份认证不再局限于一个因数,多维或3D的“物”等任何有效的互联和空间环境特点都将成为身份和身份场景,最先能感知的或体验到类似的如“请确认是否是您本人付款”类似的提醒,其实就是互联后环境地点场景购买行为等多重应用。
  
互联发展到需要生物特征为身份载体,再发展到物和空间的互通互认,是我们对未来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提出了新的发展,也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上的起点,同时引发的还有安全边界与交互的数字身份!可以很肯定的展望未来必然是智能的物理时代!
  
我们简单来回顾一下往年发展迹象:
  
1、全智能时代的开启,智能手机不在是唯一独有智能,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家居,车联网等等智能硬件不断迭代更新和功能更新。
  
2、互联网在线的教育、餐饮、购物、出行、以及互联网医疗等等全面启动,动态的数据在云平台上的整合,会更加有效的定位用户,提升用户的感知和便利。
  
3、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发生的四个环节:人与人、人与智能终端、智能终端与智能终端、人与服务的交互。
  
在未来一年中,生物识别技术的身份认证模式将快速发展,并从关注技术向提供更好用户体验的改变。2015年,生物识别技术变得更加现代化,并持续融入到日常应用中,即让身份识别变得更容易,消除PIN码和密码所带来的不便和安全风险。根据这一发展趋势,龙脉科技在产品形态上也会更加多样化,如将蓝牙技术、NFC物联网标签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与传统USBKEY产品相结合,增加身份验证和安全性。
  
同时,我们相信,物联网的普及应用将推动蓝牙,NFC等新一代安全身份管理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将这些新兴的技术与传统USBKEY身份认证产品相结合,来确定用户独特不可被盗用的身份,从而可以在任何移动终端或传统PC来方便的验证,从而为用户提供物联网时代的验证和安全保障。
 

责任编辑:高娟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