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计算机“阿尔法围棋”和韩国棋手李世石的最后一弈,人类虽竭力反击,但最终不敌人工智能,遗憾落败。“‘阿尔法围棋’(AlphaGo)战胜了职业围棋大师!”“‘阿尔法围棋’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棋艺!”“人脑被电脑比下去了。”……这几天,一场被誉为人类智慧最后一座堡垒争夺战的“人机大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三类人工智能正走近人类
随着“人机大战”五场比赛全部落幕,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人心,无论他们是否爱好围棋。
这就要从人工智能说起,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又怎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东北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原所长徐心和教授介绍,简单来说,人工智能就是人的智能如何让机器来实现。“人工智能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像电子警察、Siri等手机语音助手、实时在线地图等都算人工智能的一种;第二类是思维,进行计算、逻辑分析、推理判断、学习优化等;第三类是技能,就是能做什么,比如搬运、装配、探险等。”
“这次比赛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阿尔法’的发展实在出乎我们的预料”,徐心和教授说,计算机博弈中有一个概念叫复杂度,而围棋的复杂度则相当于整个宇宙原子的总和,计算机无法通过“蛮力”穷举来取胜。曾有专家认为,电脑要想攻陷人类智慧的这一堡垒,至少再过10年。如今,“阿尔法围棋”做到了。
“虽然在下棋方面,人类可能都会败下阵来,但又有什么影响呢?”徐心和教授说,人们该下棋还下棋,因为人与人的互动感受是计算机替代不了的。
人工智能是助手,而非替代
机器人具有深度学习能力,是不是说今后人脑会被电脑比下去?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服务机器人事业部副总经理董状表示,人类发明电脑的初衷就是为了帮我们进行天文计算和海量存储,所以运算和存储一直都是电脑的特长,而人脑的特长却是创造性。
仅凭围棋此役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不免有失偏颇,断言人工智能将要取代人类的智能,更是为时尚早。徐心和教授表示,人脑的复杂性是电脑没法比的。首先人脑的神经系统很复杂,现在依然很难破解;其次,人类是一个综合体,既有感知又有思维,既能工作又能创造,电脑很难达到;第三,虽说目前深度学习有很大进步,但它的实现依然依赖于人工设计程序,而且深度学习需要有大量的数据作为训练基础,学习过程也不够灵活,这些都需要在人的协助下完成。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走上人类的工作岗位,有人担心这会影响人类找工作。对此徐心和教授表示,机器人替代的主要是繁重的、重复的、危险的体力劳动。董状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说,机器人也可能替代一些简单的智力工作,不过需要高智商、高应变力、高创造力的工作只能人类来做。
被替代的人们该怎么办?“如今社会变化这么快,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都需要不断学习与进步,安于现状的人即使不被人工智能替代,也会被其他人淘汰。”徐心和教授说,要明确的一点是,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助理,而不是替代人类。
人类应该拥抱它,不必惧怕
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威胁到人类,徐心和教授表示不会。“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有一个担心,那就是其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可能要遭殃。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一定道理,但从现实来看却是多余的。原子弹诞生的时候人们就担心,原子弹会毁灭人类,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发生不好的事情,因为人类作为理智的社会人,是会控制它,不会任其发展的,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的。”
董状也赞同上述说法,“人工智能是一种程序、一种大数据,更多的是用于执行命令,做一些特定的工作,而不是去做一些超出人类控制的事情,因为机器不具备人的创造性。”董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机器人会出现在全社会各个角落——无人汽车、机器人警察、机器人管家等。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我们不应该惧怕它,应该期望这种生活的到来,应该学会怎样更好地利用它。”董状说,要知道,我们现在仍有60%至80%的时间是在做重复性工作,如果人工智能能做这些,我们就有时间去做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去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高娟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