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前景。在我们所处的世界里,任何物品都能与互联网和其他物品相连接,进行数据交换。世界会变得更便捷、更简单、更符合我们的需求。但同时这一前景也让人堪忧。监视无处不在,个人隐私权不再受到保障,相反它成为了一个需要你奋力争取的特权。数据遭到泄露、家庭系统被植入后门以及交通工具被黑客入侵都将可能成为现实。
“物联网” 这一词语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单独讨论这一现象也极具误导性。
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是很困难的,因为每次我们使用 “物联网” 这一荒谬的词语时,我们便对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当然,我们需要给它取个名字,这一点不可避免。但这样一来,这个名字不仅幼稚,还具有误导性。物?不,我们真正讨论的是任何物品之间无处不在的连接,不仅仅是无生命物体,还包括服务、互动设备、感应器以及最终我们人类自己。
当我们思考物联网时(是的,我还是会使用这该死的词),我们应该考虑到它所处的大环境当今世界各地的技术均在蓬勃发展。我们正见证着百年一遇的技术革命在多个行业同步进行,从能源业、运输业到制造业、金融业以及医疗保健业。这是科学技术必然向前发展的结果,令人激动地是,这也将会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
硬件处于发展中
“这是世界物体的大众化,对生产过程的简化”。
物联网属于一场更大的革命,你可能会将其称为硬件革命。正如 John Bruner 所指出的那样,一如 20年 前互联网将信息推送给每个人并让人类交流更轻松那样,这场革命也以同样的方式将物体世界与我们每个人连接在一起。这是世界物体的大众化,简化了生产过程,将生产资料从具有 20 世纪风格的大规模生产组织那转移到规模更孝更分散的企业和个人手中。
Bruner 表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软件的不断发展,因为软件的发展帮助我们解决了过去在硬件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就在不久前,那些 3D 建模软件还只在大型企业中得以应用,最近确已称为小型企业的囊中之物,而现在,只要有网络连接和一部计算机,你便可以使用这些强大的软件。当然并不仅仅是软件的普及,还包括网上大量针对各类软件操作的免费教程和视频的普及。
“这也改变了我们以往对物品制造方式的一贯看法”。
这并不仅仅是关乎昂贵的计算机或便宜且随处可见的 DIY。这也改变了我们以往对物品制造方式的一贯看法。20 世纪大部分制造业掌控在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大型企业的手中,即使现在这种现象在世界多地依旧存在。在这个创新时代,像增材制造这类技术使得一种新型企业应运而生:运行效率高、合作意识强以及对制造能力反应速度快。硬件的发展变得越发敏捷;更小更快地让产品投入测试和分配。这不仅仅是对电子产业,还将对所有生产实体产品的产业产生影响。
另外一方面,制造商也在进行革新,这表明硬件创新趋向于高端化、前沿化并得到业余爱好者和企业家的青睐。物联网处于大型制造业和制造运动之间的位置。这不仅仅得益于我们硬件制造力的提高,还有通讯技术性能的卓越跳跃式发展。
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举个例子,就在前几周,一家名为 Rockchip 的公司对 WiFi 技术进行了大力改进,开发出了一种结合了 aa 聚合内存和 WiFi 系统的芯片,与传统产品相比能耗降低了 85%。从实践上来说,这意味着我们现在有能力制造出一个由一节 AAA 电池供能便能运行 35年 的廉价 WiFi 兼容设备。但目前为止这种设备还没诞生。蓝牙虽实现了这种节能,但是相较 WiFi 而言是一种落后的技术,WiFi 适用范围更广并且是绝大多数产品的通信标准。随着这类技术的普及,制造商便能使用更小的电池,从而有助于他们生产出人们真正需要的物联网产品。
共性减少,个性加强
那些企业公司并不傻,他们知道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由于惧怕公司受到冲击以及错失良机,他们极力想要加入这股风潮。其中有一些公司,比如谷歌和三星,已经在这一行业站稳脚跟。然而大多数公司还是没有找到立足之地。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 Apple Watch。这主要涉及的是设计问题。
“物联网只在我们创造如魔法般的物品时才会发挥其作用”。
在技术行业里,尽管明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仍然倾向于相信下一波创新将会和上一次类似。我们关注着个人计算机和移动电话的革新,然后 “认定下一次科技革命中我们需要的是更小 / 更好的屏幕。”
但是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的屏幕。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导师 DavidRose 称,屏幕吸引着我们大部分注意力,这正是当前社会文化急需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已然走到了屏幕技术的终点。Rose 表示,而物联网只在我们创造如魔法般物品时才会发挥其作用。他以比尔博巴金斯的魔法武器刺针为例,这把剑具有双重作用,精灵铸造它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杀敌,但在半兽人或哥布林接近时剑面会泛起蓝光。换句话说他称之为 “具有魔力的东西”。按 Rose 的话来说,现实中的 “刺针” 可能是一把在雨雪天伞柄会变成蓝色的雨伞,它同样是一件有魔力的东西,但它的魔力可不是来自于精灵,而是来自于与天气预报服务相连接的物体组合:LED 灯、定位追踪以及互联网。
物联网的设计问题还涉及到商家对这一新技术部署所持有的态度。他们总是忘记他们周边的行业在不断变化,而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技术是很难发展的。就拿无线射频识别追踪技术为例,这一技术对于大型国际海运公司来说似乎很有前景,因为利用该技术他们能在其供应链的任何产品上生成实时数字地图。
这对于电子消费品行业来说是个好消息,不是吗?这意味着公司将拥有更高的效率,顾客能更好地控制他们要追踪的物品。
问题是这种思考过程忽略了这一事实:增材制造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极大地简化供应链。何必煞费苦心地在全球范围内时时追踪着你的产品?10年 后你可以直接拿着一份从授权供应商那儿下载来的原理图去你本地的电子商店 3D 打印出来,第二天便能弱。这才是消费品行业的发展方向。如果你是一个物流公司,你要思考的是在送货的最后一公里(商店到家的路上),物联网能做什么,而不是想着你是这条供应链上所剩下的环节。
我们需要一份物联网的权利法案
在讨论物联网的时候我们都倾向最先关注技术,随后才是经济和社会领域。但是这一切都还涉及到一个伦理的问题,这主要集中于我们的人生观和处事方法上。要明白这点就得先知道互联网是由极客们创建的。举例来说,在 80年 代末和 90年 代初,如果你能上网的话,应该知道当年颇负盛名的 Usenet 讨论组。该讨论组创立伊始是为了国际象棋,然而随后讨论话题便围绕着软件、色情文学或是某些《龙与地下城》或者科幻小说衍生来的话题。我之所以知道这个是因为我曾也在讨论组中。虽然对于一个 8 岁的孝来说,出现在那种地方可能不太合适,但这没什么。
暂且不管他们的话题内容,这些早期的极客先驱者有一套极佳的合作方案。他们以开放存娶相互协作为原则,创造了互联网。他们希望互联网能成为一种民主工具,从而实现人人平等。当然政府和企业随后也强力涉入这个领域,因为他们很清楚信息跟踪所具有重大价值。但总地来说,互联网创建的最初原则依然有效,这从关于对互联网的中立性以及宽带是否要被当成一个普通的信息载体的讨论中可窥见一斑。也就是说任何一方都不能通过付出更高昂的价格来更快速地发布他们的信息。原因在于一旦我们对互联网进行分级,那么它将不再一如以往的开放、自由和民主,而这绝不是互联网创始人最初的愿景。
物联网也需要类似的原则。技术专家 Limor Freid 的想法是:我们需要创立一个最低限度的权利法案。有声音说开放比封闭好,这样能确保设备之间的可移植性。我们必须确保是消费者而非公司掌握着设备收集来的数据,同时采集公共数据(比如交通流量或者人数规模)的任何设备都要在公共领域共享此数据。用户有权保护其个人数据的隐私权,以及删除或备份他们自有设备所采集来的数据。同时我们也要确保个人能就他们创建的信息获得公平的报酬,让利益不被那些控制着数据中心以及绝大部分财富的人(Jaron Lanier 称之为 “siren servers”)给剥削掉。
当然了,这也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公共和私有数据的分界线在哪里?” 比如说,如果我决定去墨尔本联邦广翅见我的前合作伙伴,那么这一信息是否应该公开存储且我的现任合作伙伴在公共数据库上能查看到,还是我可以将其作为私人信息进行隐藏?这都是些十分重要的问题,最终我们都不得不以某种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最高决策层应该就此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然而此类话题通常只是埋没在那些模糊的网络论坛里或小利益集团中。
因此请忽视那些所谓的让手机与冰箱相连接的言论,或者那些监测你吃饭速度的智能勺子。这是因为一个装入了传感器并联网的设备并不意味着它真的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些都只是营销噱头,这些产品会分散我们集中在那些关系重大的问题上的注意力。当我们的物质世界被互联网相互连接时,那么所有的用例将会更加有趣、更具有改革意义。
请开始换一个角度思考物联网。确保你把物联网置身于一个更广阔的技术背景之中,并成为物联网先锋,参与建立物联网管理的新规范、新准则。这不再是墨守成规,而是进行创新。一旦我们能抛开物联网这个愚蠢的词语,全世界也将因此而改变。
为您推荐
随着加快推动电信、广电和互联三网融合决定的出台,沪深两市科技股被群体激活,不仅是上述三类被融合的相关网络行业大幅上涨,市场中凡是带网的板块也极度红火,其中,物联网、智能电网表现最为出众,连带融合的大网被投资者称为“新三网”。据统计,上周通信、电子信息、数字电视、计算机、物联网、智能电网等6类板块累计资金净流入高达186.44亿元,显示出市场资金对上述板块有很高的参与三网融合第一创业认为,包括天威视讯、电广传媒、歌华有线、广电网络等在内的有线电视企业将打开于电信业务的新市场,受益程度最大。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将通过提供基于影视节目的新型增值服务增加服务种类。中兴通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并给予政策支持。三网融合设定了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三网融合”主要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在网络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三网融合不是新概念,提了足足有多少年了,而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电信和广电在各自领域里互不相让,比如两家为抢占家庭终端——电视,分别就形成了有线电视和IPTV水火不容的两种替代性极强的业务形态,这各行其道的做法使得三网融
拓展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增值业务在广电领域有着非常宽泛的范围,除了基本收费包之外的业务,都称作增值业务。当前数字电视的增值业务还处于摸索阶段,除了EPG广告和股票业务较为成功之外,其他增值业务受限于单向机顶盒的广泛部署和体制及市场等因素,业务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但是,增值业务宽泛、自由的定义,让广电人在面对各种令人眼花缭乱、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业务冲击时,无法不相信增值业务的灿烂未来和巨大的潜在盈利空间。换句话说,互联网的成功案例和未来,让已经占据了客厅娱乐市场的广电运营商对三网融合趋势下的增值业务充满了想象和信心。另一方面,IPTV业务和网络电视带来的威胁,让数字电视运营商也不得不试图通过增值业务来
3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在上海“NGB高峰论坛”介绍了《NGB战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主要内容。这一报告由NGB专家组撰写完成,并将在今天(3月22日)的CCBN主题报告上正式发布。在这一报告中,颇有几个令人兴奋的亮点,暂在此谈一两点自己粗浅的看法。NGB:广播与IP四种模式并存之前对NGB的定义是:NGB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