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此现象,笔者觉得,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但人类不会因此而失业,相反人类会从繁琐复杂的重复化的劳动中解放,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依照其定义可以分为三类,即: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 弱人工智能是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地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这些机器看起来很智能,其实并不拥有真正的智能,也不会有自我意识。比如IBM的深蓝,它只会下象棋,你要问他如何更好地在硬盘上储存数据,它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现在我们主要的科研都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如苹果Siri,以及美联社、腾讯、新华社等尝试的“机器人记者”等。
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能推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_solving)的智能机器,它们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Linda Gottfredson教授把智能定义为“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强人工智能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应该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
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的智能机器。著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 Bostrom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
现在我们常说的人工智能其实是弱人工智能,不会产生自我意识。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已走过60年光景,但目前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低下,要想制造出强人工智能还需很长一段路走。
说白了,现在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过度担忧其实是人性的一种体现。自古以来,人类对未知事物都会产生恐惧,比如西红柿刚出现的时候由于其色泽娇艳被视为毒物。恐惧的本能贯穿所有新奇事物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警惕人工智能是必要的,但过分杞人忧天就是多此一举了。毕竟,今天的人工智能只是通过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来模拟出智能,并没有像人类一样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兴趣。
换言之,现有的智能技术和真正全面战胜人类的超级智能完全是两回事,切勿陷入“爬上一棵树以为自己在月球”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的最大问题不是机器人,而是人类,人类要确保可预见的未来一直持续下去。
责任编辑:高娟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