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模仿上帝创造行为的产物
在整个西方的世界观众,普遍接受与传承的是“圣经文化”,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世界观就是创造论。也就是说人类的来源借助于上帝的创造,而浩瀚宇宙的运行也是来自于上帝的护理,而其中人类的创造性则是来源于上帝所赋予的一些能力。从这个世界观的层面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不断探索人工智能的行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简单点说就是人类在模仿上帝创造的行为,在人类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创造”类人类的一种行为。
而我之所以将人工智能这一行为定义为类人类的行为,是因为就其本质而言,不论人工智能有多么强大,它都只是物理层面的行为,而不是生物层面的行为,或者说是生命科学层面的行为。因此,所谓的取代人类、替代人类的这种担忧也就只是停留在物理层面,在生命科学以及生物层面并不存在可比性。
谷歌AlphaGO之所以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除了谷歌一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非常卓越的市值管理能力之外,其技术本身的突破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技术架构层面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计算机的“固定”程序逻辑,其最大的突破就是融入了自学习,或者说是深度学习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谷歌AlphaGO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程序有了很大的区别。谷歌AlphaGO的技术架构采用的是模仿人类大脑神经模式,而这种模式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谷歌依托其强大的科学家团队,在当前人类对于大脑相关探索的知识范围内,以计算机的方式将这种知识探索表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工智能的边界在人类
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其在本质上还是物理程序层面的问题,哪怕其具备“自思考”能力,其思考的边界也是开发者所赋予、设定的。从这次谷歌AlphaGO产品的本身来看也是如此,它的前置条件是开发者设定了一种相对复杂的自学习模式,而后通过输入3000多种棋谱数据之后开始各种计算。而这其中决定着谷歌AlphaGO产品“智能”程度的关键要素就是开发者,而不在于谷歌AlphaGO的“智能”。也就是说谷歌AlphaGO产品的“聪明”与否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开发者所设定的自学习模式,其次是开发者所输入的基础知识的质量。
从开发者所设定的自学习模式层面来看,其结果众所周知就是从传统的不可变量程序向可变量程序进行了转换,让程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程序,多了可变化的可能。而传统计算机尽管在一些运算能力方面早已远超人类,但与人类之间有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对事物的逻辑思考与判断能力。可以说在计算机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围绕着摩尔定律都是在计算能力这一垂直能力维度上进行拓展,而谷歌AlphaGO超越了传统计算机计算能力这一边界,参考人类的神经网络模式进行设计,希望以此来构建类人的可思考能力。但它的边界取决于人类对于大脑神经网络模式的探索,以及开发者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从自学习的知识面层面来看,其关键也是取决于开发者,以及人类本身所构建的大数据质量。就以这次谷歌AlphaGO来看,尽管开发者输入了3000种棋谱方式,但这些数据的质量决定了其后续自我学习的基础,如果输入的棋谱本身就不是高手级水平,再怎么自我学习、自我博弈,所建立的结果只能说是在次级层级中的最优级水平。
谷歌AlphaGO未必能赢
那么,回到这次人工智能对决人类智慧事件,决定谷歌AlphaGO是否能够胜出的关键因素是两个:一是开发者所建立的自学习架构的“完美性”,不过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并不乐观,可以说只是刚刚取得了突破,要想取得连续的稳定性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二是基础数据的来源,尽管此前赢得了欧洲冠军,但整个欧洲的围棋冠军水平与亚洲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如果谷歌AlphaGO的基础数据在这次比赛之前没有获得有效升级,或者说是自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和更高级水平的选手进行博弈、提升,要想获胜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对于韩国棋手李世石而言,最大的挑战并不是下棋的水平,而是心理与生理层面。在计算分析能力方面,可以说谷歌AlphaGO具有无可挑战的优势,但在围棋过程中除了计算能力之外,人类的那种灵性、直觉至少在现阶段而言,人工智能还是无法识别与读懂的。但计算机不会有情绪波动,不会受外界干扰,也不会有疲劳感,但人类则不同,我们会有体能、情绪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我看来这次比赛李世石能否取胜的关键在于对自身心理、生理层面的管理。因此与计算机比赛和人类之间的比赛不同,与人类之间进行比赛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战术进行博弈,但与计算机比赛这些方式方法基本无效。
如果说李世石能够管理好自身心理、生理层面的问题,那么这次的比赛我认为获胜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谷歌AlphaGO在现阶段而言只是人工智能在一个新方向上探索的实验产品,正如之前的谷歌眼镜一样,只是将一个实验室中的产品带入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测试而已,产品本身并不具备“完美性”。
如果人工智能赢了
人类急切地需要真正意义上能够懂得用户心理的人工智能协助处理信息,因此,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层面来看,我更愿意希望看到谷歌AlphaGO能够赢得这次比赛的胜利,并且能够让这款实验室的产品有更多的实验空间与场景,正如谷歌眼镜一样通过不断地探索,最终能够协助人类拓展一些能力。
尤其是我们面对即将来临的智能穿戴时代,当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被数据化,并且借助于数据化实现信息流动、沟通,那么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这种庞大的数据处理本身就已经超越了我们大脑的计算能力。因此,从某种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只是智能时代发展的一种产物,只是它的名字被称为人工智能。换句话说,人工智能不能很好地发展并且承担人类助理的角色,必然会出现其它类似的替代技术。因此,从当前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成熟、应用越显重要。
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这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对于当前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担忧,在我看来还太早。目前最重要的是加速发展人工智能,尽快让人工智能从当前只有人工没有智能的层面走出来,尽快进入到智能的层面来协助用户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
责任编辑:高娟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