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媒体两会讲好中国故事 报道更生动

2016-03-10 09:18:55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热度:
今年两会的媒体圈活跃着这样一些热词儿:可视化、大数据、VR、全景新闻、云直播……技术升级换代了,讲故事的方法也正更上一层楼。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一些节目将重大的议题与民生话题结合,在报道中贴近群众、关注个体命运。这既突出了新闻性,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又生动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当媒体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份报告内容本身时,央视新闻频道《两会1+1》栏目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视角,把关注点换成人民大会堂之外的普通老百姓,看他们关心报告的哪些内容。“我最关注的还是养老,咱们国家老年人越来越多。”“我最关心的是环保问题,在雾霾最严重的时候,朋友圈经常被刷屏。”“比较关心经济发展和自己的工资。”……用普通民众真实的需求与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相互印证,是一个不错的讲故事角度。
 
无独有偶。作为一档评论节目,中央电视台《两会1+1》设立了《面孔》板块,每期节目里主持人董倩都会选择与当天两会议题息息相关的人物,发掘背后的故事,解析中国社会。3月5日播出的节目关注的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特定人群,比如通过讲述应届大学毕业生周龙鹏自主创业的故事,揭示整个大学生群体面临的社会现实情境,同时再将这一情境关联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经济、就业问题。节目从细微处着眼,实现了从宏大叙事到细节叙事的转变。
 
当电视媒体注重“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时,整个报道就更具人情味儿,更能引起观众共鸣。其中,报道切口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新闻频道3月3日播出的特别节目《两会解码》为例,该期解码的主题为“今年全国两会 我最关注什么”,以屏幕外的“我”,即千千万万不同的社会个体作为报道切口,使报道更有感染力。
 
在这期节目里,当一段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接受采访的报道结束,画面切换到演播室后,主持人王宁并没有就采访论采访,而是接着讲了一个“求职难与用工荒并存”的问题,并辅以图片、纪实短片的形式,呈现了上海、浙江义乌、广州东莞几个地方存在的复杂现实困境。节目将个体命运与宏大议题相连接,做到了在紧跟两会热点的同时,深度解析了社会问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今年两会期间推出特别栏目《直通北上广》,也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在3月4日播出的首期节目《问君何处觅乡愁》里,央视著名主持人阿丘与听众分享了自己在北京“漂泊”的故事。作为一个没有北京户口的外地人,阿丘也面临着换房、孩子上学等问题。几个嘉宾聊天的语气非常平实、接地气,他们谈大城市的归属感,谈“回不去”的故乡,谈积分落户与中国城镇化……用个体的切身感受回应两会中的议题,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什么是中国故事?翻看中国这本厚厚的书,我们每个人都是书当中生动的一页,每一天都在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演绎着中国故事。对于广电媒体而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每个个体与时代的关联性,用易于让人接受的报道方式呈现故事,减少程式化的话语表述,增加打动人心的细节,增加人物的分量,使故事生动,让报道有力。
 
两会在继续,中国故事的讲述也在继续。期待广电从业者们带来更多生动、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报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