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智能汽车硬件发展 还得看BAT眼色?

2016-03-02 13:44:46来源: 热度:
无论市场如何蹦跶,最终还是看BAT?
  
随着智能汽车在年初的CES上成为了焦点,汽车科技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数码行业在2016的全新封口。在紧随而来的深圳九州展上我们能够看到不少厂牌都在展会中进行自家智能产品的展出。一时间,汽车科技就从过去的寂寂无闻,在三月阳春的天气中趁机发芽,在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角力的局面中注入全新的力量。

  
不过,详细看看这些智能汽车配件,但凡是和“车联网”、“云计算”有关的产品,其实多少都和BAT有所联系。以智能后视镜为例,如果是一款具备导航、语音助手、远程操纵等主流功能的智能后视镜,相关联的软件和BAT肯定会有所关系(而且还不止一家)。所以一定程度上,这算是BAT在智能汽车配件大局面上的布局成功。

  
事实上,这些智能产品虽然扎根于传统的汽车用品市场,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互联网数据服务的影响,仍然面临了数码产品的同样问题:同质化严重。尤其是在当下的大环境中,数据和互联网服务的大环境已经在明暗交战中形成了BAT三足鼎立的态势。智能汽车配件,在最终变成了BAT的又一个战场同时,貌似也在把自己赶入了类似于饮鸩止渴的局面。
  
不同于手机和小型智能产品的入场门槛,汽车科技由于进入的门槛较高,因此行业的竞争者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无论是行业经验、服务范围还是资金实力,无论是整车还是配件,在汽车科技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必然拥有一方面的优势所在。结合展会上看到的情况推测,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最终会变成大数据和厚资本的胜利吗?

大数据厚资本占优 其他人还能活吗?
 
  
哲学论点告诉我们“存在即合理”,一个市场之所以能够发展到现在的地步,还是能够有相当的存在意义。在笔者看来,智能汽车的发展现在虽然稍显乱象,但和其他智能产品的发展有可能从乱象走向衰落不同,智能汽车,或者说汽车科技,其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秩序,以及相对明朗的前景。

  
这里面固然是因为这个行业和传统刚需行业的结合,使得在未来有相当明朗的需求和前景。但资本的铺垫,特别是强势资本的入驻,使得这个领域在市场发展上拥有更强的自净能力。一方面是BAT三大势力,从大数据入手,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模式进入汽车科技领域;另一方面是传统车企在基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对汽车科技进行探索,研发更加适合消费者的产品。
  
两方面的资本虽然出发点不同,也互为竞争对手的关系,但对于行业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在消费者对于汽车科技的需求逐渐明晰的未来,巨头们的汽车科技之路将会越走越顺,最终成为消费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这样一来,以OEM/ODM起家的第三方厂商,以及各种初创团队,生存的环境就变得相当微妙。然而你能够说他们毫无意义吗?起码他们为促进市场的成长,为更多消费者能够认知甚至体验汽车科技的发展,尽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职责。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大前提下,第三方厂商和初创团队在与不同的巨头融合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应得的成果。

说那么多 汽车科技能用吗?
 
  
我们一直在关注和探讨汽车科技的发展,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行业在未来能够改变生活的多个环节。不过,就现在的产品情况和市场发展来说,显然作为初生牛犊的汽车科技还是有太多能够被人诟病为“然并X”的部分。不过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懂了,有句话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这只初生牛犊,要怎样挑战习惯这只大老虎呢?
  
任何产品之所以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归根究底还是要满足甚至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在满足这样的大前提下,才是考虑价钱等一系列的其他要素。在互联网时代中,扁平化的竞争关系让不同的厂商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朋友会说巨头的大数据和资本无形中形成了竞争优势,但换个角度,正如文章开始的部分,如果能够充分利用BAT平台的数据优势的话,那么第三方厂商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的。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回想到开头提到的智能后视镜,其实本质上是过去时代中多种产品的智能化集合。诚然,我们都希望能够有功能愈发强大的一体化产品,在原有的使用基础上提升实际体验。然而,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真正改变用户习惯的全新产品,提升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呢?这不单单是BAT和传统车企的任务,而是身处在这个行业的所有厂商,自身的不断思考探索,以及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才能够明白的事情。显然,现在还没到这个时候。

责任编辑: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