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杀:移动联通IT支撑回忆录

2016-03-02 11:19:18来源:界面 热度:
资源失配运营难

联通的集中化是从电子渠道开始的,移动也力图构建集中化的电子渠道,形成集中化支撑能力。那么这方面的探索如何呢?

联通的总部和省公司是总分模式,而移动的省公司是二级独立法人,因此移动的省公司比联通能掌握了更多的资源,也承担更大的责任。前文说过,联通抓住了3G发展以及与iPhone合作的契机,总部通过掌控号码资源(186新号段)和明星终端,成功地实现了电子渠道集中化运营,又基于此推进了省级系统集中化。而移动的电子渠道能不能借鉴学习模仿,通过总部掌控资源的方式推进这项工作呢?

2G升3G时,移动拿到的是TD牌照,在技术成熟度、产业链等方面处于劣势,初期必须借助存量客户的规模优势,才可能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因此移动提出了"三不"策略,即用户不用换卡、不用换号、不用登记,只需要更换手机,就可以升级为3G用户。

到了3G升4G时,必须换卡。那么要不要换号呢?经过反复地论证,最终业务部门确定了"两不一快"的策略,即用户不用换号、不用登记,只要更换USIM卡(以空中写卡实现快速换卡),即具备升级4G的能力。

与上一轮次升级相比,统计口径也有调整。3G时的统计口径是以终端为核心考量标准,用户只要使用过3G终端上网,就算3G用户。而4G的口径则更加严格,不是传说中换了USIM卡就是4G用户,而是以核心网签约信息为准统计4G用户数。

这两次升级都是"不换号",因此号码资源仍由省公司控制,不能由总部统一管理。而智能终端更是助力4G发展的利器,哪能用来作为管控省公司的手段?在这样的场景下,即使总部建立了集中化的支撑能力,省公司完全有能力也有意愿,绕过集中化系统,自行进行客户的受理、计费,发展本身的业务,完成自己背的指标。

虽然不能强逼着省公司依托集中化系统发展业务,但是移动总部还是构建了集中化的支撑能力,尤其是电子渠道方面:门户完成了整合,移动商城开了门,手机营业厅也能提供部分服务,还开发了客户端,从能力上来说具备了些手段。但这些对业务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省公司又是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些集中化的支撑能力呢?

通过这些年的探索,无数的经验教训证明:与传统的IT支撑相比,电子渠道的问题不仅是要把系统建好,更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人和系统必须结合在一起。

我把运营商的电子渠道是两种模式:一种方式称之为"做薄",把原来的产品和服务承载到WEB、客户端、短信等渠道上,是渠道电子化,其核心并没有变。另一种方式可以说是"做厚",就是根据电子渠道的特性,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以新兴的方式开展营销,可以类比为虚拟运营商。前者的初衷是降低渠道成本,仅是战术级量变;而后者的核心是运营商玩电子商务,可谓颠覆式创新。

在电子渠道以做薄为目标时,并不适合进行集中化,这时产品的定义和管理还是沿袭分省模式,客户是省里的,运营是由省公司自行负责。

那么做厚是不是独立性强、容易搞?实践证明也不是那么回事。因为资源管理、客户管理、产品管理,以及用户的账单、详单,都在省公司,比如用户使用总部的客户端软件进行流量查询,还是要回到省公司的BOSS系统里调数据。

对于中国移动来说,目前整体的运营都是以省为主体,总部只是管理机关,因此即使总部做了产品,落地执行的大部分行动还是要由省公司开展,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实际仍沉淀在下面。想象一下,总部做了一个全网产品,或者组织一个全网营销,如果和省公司自身的产品策略有冲突,省公司会如何分配宣传推广资源?省公司能执行总部统一行动就算有觉悟了,以现在的管理和考核体系,还指望他把总部的事儿看得比自己的事儿还重要?

事实上,无论是总部的电子渠道还是专业公司,能集中的只是完整流程中的部分环节,要实现完整的端到端流程,还需要两级系统之间通过多次交互来完成。

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在总部的系统里做业务受理,有两种可能的实现模式。

一种方式是总部只是受理渠道,业务流程实现的主体还在省公司,数据和信息需要通过总部和省公司系统之间的多次交互,信息录入、选择号码、确定套餐,这些行为必须在省公司的系统里生效才行;而这些行为的发起以及与客户的交互,都是在总部系统完成,尤其各个环节需要串行,走完一步才能进到下个环节,跑完这一整套受理流程,死的心都有。

另一种方式是在总部进行一站式受理,完成全部流程后再将数据传回到省公司。前提是省里将号码等资源事先贡献出来,由总部集中统一定义产品/服务/营销,开展运营。联通的20元电子渠道专属卡就是这么做的,后来移动做18元套餐的校园营销,前面都集中起来了,但最终的确认工作还是需要由省公司完成,直接导致受理成功率低。

移动在电子渠道方面还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各个流程和环节割裂,运营资源不足,直接导致运转效率低。电子渠道支撑系统的硬件等基础设施放在北方信息港,一部分运维工作由信息港完成,一部分则由业务支撑系统部负责;支撑系统的软件开发和维护由总部业务支撑系统部负责,而由于人员不足,具体的业务运营组织工作由江苏公司承担,客户服务工作由在线公司负责;在这些运营部门的上面,市场部负责总体的协调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下,一件事情需要多方协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一旦出问题就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局面,这就进一步弱化了电子渠道产生的价值。

电子渠道是拓展业务和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省公司也各自组织进行系统和能力建设,以适应竞争形势。从技术上来看,似乎这种各自为战的方式是重复建设,但在业务分省运营为主导的情形下,这种方式才是适合的。

责任编辑:陈禹韬

为您推荐

中移动完成收购华润万众 华润万众3月摘牌

此前,中国移动收购华润万众已经获得了香港电讯管理局批准,该交易仅仅剩下一步之遥。据了解,这是中国移动在大陆以外地区的首次成功并购,这将使中国移动在中国3G来临前夕走向世界。

中国移动携手中国卫通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中国移动集团副总裁李跃,中国卫通集团总裁张海南、副总裁郭浩、吴劲风出席签字仪式。李跃感谢中国卫通在村通工程建设中对中国移动的巨大支持。他指出,运营商之间过度的重复建设,是国有资产流失和低效率发展的表现。签署卫星资源合作合同,就是双方在充分关注到各自发展重点、寻找各自发展空间的同时进行的有机合作。这将弥补中国移动网络覆盖的不足,也将盘活很多国有资产,这是对国有资产负责、对股东负责和对客户负责的表现。他表示,将继续推进双方的合作迈上新台阶。郭浩指出,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既是行业兄弟又是战略合作伙伴,合作空间广阔。卫星通信是地面网络通信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稀缺路由通信和边远地区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

中国移动每天短信7亿条 数据业务收入占20%

前日,在中国通信经济年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代表指出,中国移动在2005年平均每月净增用户超过300万,数据新业务增幅很快,目前已经接近业务收入的20%。截止9月,其总用户数达到2.23亿,新业务特别是数据业务增幅很快。目前其全球最大的GSM网络乡村达到85.7%,国际漫游通达12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移动全球的SP数目已经接近700家,本地SP数量超过了2000家,短信中心有277个,WAP网关有18个。现在平均每天短信是7亿多条。2005年增长最快的数据业务为WAP业务,2005年与2004年相比增长120%以上,业务收入增长五倍以上。彩信收入也在逐渐增加,05年8月与1月相比收入增长77.5

中国移动力促中尼中印双边经贸发展

中国移动决定,从1月1日起,大幅度调整西藏移动通信客户在区内拨打印度和尼泊尔两国的国际IP长途资费。此举是为支持西藏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双边经贸发展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西藏自治区毗邻印度、尼泊尔两国。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由于通航、通邮、通商和西藏樟木、亚东等边贸口岸的日益开放,印、尼两国和中国西藏双边官方和民间友好往来交流日益频繁,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促进西藏边境贸易和双边友好关系发展,为西藏移动通信用户提供更大便利,从今年1月1日起,西藏移动通信客户在区内拨打印度和尼泊尔两国的国际IP长途资费由每分钟4.60元调整为每分钟2.90元(拨打方式:17951+国家代码或地区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