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侏罗纪时代的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

2016-02-04 10:17:10来源: 热度:
大概每隔十年会有一波技术创新,从PC到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新的终端,新的技术是什么?我们认为可能是IoT(Internet Of Things)和人工智能,一方面我们相信会有下一个类似Smart Phone的终端出现,另一方面我们相信人工智能可以打破效率瓶颈。不过就像侏罗纪时代之于地球的发展史,智能机器和人工智能还处于初始阶段,长路漫漫,刚刚开始。
  
IoT的两条路:新消费电子vs. 新智能主机
  
从2013年开始有一个名词叫智能硬件,其实智能硬件是一个伪概念,硬件只是一种外在形态,手环是硬件,机器人是硬件,具体到每个品类它的内在规律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是把它分成左右两条路,一条路是叫新消费电子,另外一条路叫新智能主机,新消费电子面向我们的日常生活,新智能主机面向的五年后的未来。
  
起于新消费电子
  
2013年到2014年智能硬件这一波大多数是新消费电子,新消费电子有两个特征:第一,它是一个大规模的存量市场,是对已有电子产品的改造升级,而非创造新品类。第二,它是用互联化的手段改造关键节点,是否智能不关键,关键是有没有提升体验。它取代的对象是松下、索尼这类旧的消费电子公司。比如,我们小时候家里用的是机械洗衣机,在单片机足够便宜后,都变成了微控制洗衣机,未来几年,在联网模块足够便宜后,会升级为联网洗衣机。
  
做新消费电子时,千万不要被智能硬件的“智能”两个字蒙蔽,新消费电子卖的好不好,关键点不在智能上,而是在下面这些要素:
  
选对品类——尽量选存量市场,挑那些出货量大、又没有强势品牌的品类改造,找软柿子捏,如果一个品类里已经有十个强势品牌,并且分布于各个价格区间,那么慎入。选品类尤其重要,是决定消费电子产品成败的第一步。
  
对功能和性价比重塑——重塑功能点,重塑交互方式,重塑性价比。消费电子发展史是一部降价史,用高性价比产品来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能把供应链成本压缩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壁垒。
  
建立品牌壁垒——没有别人造不出的消费电子产品,只有别人打造不出的消费电子品牌,消费电子通常没有强技术壁垒,也不具备网络效应,想单纯依靠产品形成壁垒是行不通的,如果想形成壁垒,打造消费电子品牌是逃不开的。
  
新消费电子因为立足于当下,是比较现实的,能不能快速起量很关键,有没有自我造血能力很关键。消费电子当然还是要看销量,看营收,最终看利润。
  
从新消费电子到新智能主机
  
看新智能主机则是另外一种思路,和新消费电子截然不同,甚至相反。
  
从PC到智能手机,下一个智能终端是什么呢?可能是机器人、无人机、VR或者AR,它们不会完全替代手机,但是可能在某些场景上会分流手机的时间,完成手机没法完成的一些工作。新消费电子改变的是一个功能,一个行业,而新智能主机改变的是若干个行业,就像无人机,现在改变的是仅仅是相机,未来有可能会改变物流和安防。2015年涌现的智能硬件很大一部分都在新智能主机这个范畴。
  
新一代的智能主机出现时,往往伴随两个特征:
  
交互方式上维度的提升——从PC到手机,人机交互上增加了三个维度,一是移动性,二是LBS,三是语音,这些维度增加后,终端就变得更加强大,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就可以完成了。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机交互方式。多少年来,都是我们给手机一段信息,手机返回给我们一段信息,这是传统的交互方式。但是机器人不同,你给它一个指令,它返回给你的可能是一个动作,或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任务,信息和动能之间第一次有了交互。VR/AR则是在手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维空间这一维度,可发挥的空间大了很多,互动娱乐碰上三维空间,这里面可发生的化学反应太多了。
  
极大的延展空间——一个未来的智能化主机,改变的往往不只是一个行业,而是若干个行业,这终端不是feature phone,而是smart phone,可以承载很多应用和内容。
  
长远来看,我们相信新智能主机里会涌现出下一个Smart Phone,并且会诞生下一批杀手级应用。从PC到手机,涌现出了微信、百度地图、美团等杀手级应用,这些应用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巧妙利用了智能机的特性,从而完成了之前PC上无法完成的任务;同理,新的智能终端出现时,应该也会完成之前手机上无法完成的一些任务,比如MooC教学缺少沉浸感,比如多故事线的游戏。
  
但回归到当下,新智能主机还处于“SP时代”,距离“iPhone”的诞生还有时间间隔,好的投资标的还是很稀缺的。通过和大量的创业者交流,我们观察到如下问题:
  
跑道选对了,但不是创业者应该选的跑道。以VR眼镜为例,VR这条跑道对不对呢?大概率上是对的,但VR眼镜是创业者适合做的事情吗?VR除了拼技术拼产品外,很大程度上是在拼品牌和渠道,拼产业号召力,巨头没进来是因为现在看不清,一旦看清了,又是必争之地,一定会调用各种资源拿下的。这就像应用商店一样,2010年市面上有十多家应用商店,都占有一定的份额,等到BAT360们意识到这是必争之地时,2013年局势急转直下,Top3变成了百度、腾讯、360,当年的创业公司基本只剩一个豌豆荚。历史总是重演的。
  
高估了单品的价值,低估了底层技术的价值。机器人、无人机、VR、AR的底层技术并不成熟,这导致单品的体验也欠佳,这里面有大量底层技术创新的机会。就像我们在投资Face++时,是因为以后所有的机器都需要一双眼睛,投资思必驰,是因为所有的机器都需要多轮次对话,底层技术还有很多可为空间。
  
高估了2C的价值,低估了2B的价值。一个新的技术、新的终端起来时,想让C端大规模的使用往往是有难度的,需要底层技术相对成熟,产品打磨的极度到位;从B端切入是一个更“温柔”的切入方式,因为B端的痛点相对集中,对产品的容忍度更高,也更愿意掏钱。
  
整体说来,新智能主机这条跑道长期看好,应该会出现大家伙,但当下的优质投资标仍然稀缺,整体比较偏虚热。作为投资人,我们对智能主机的项目有更多耐心,因为往往需要更长的研发周期,和更长的市场培育过程,但前提是这个项目真的有自己核心的技术优势。
  
新智能主机中的智能机器
  
前面说过,机器人也是新智能主机的一种,为什么我们认为机器人会起来呢?出于下面三点原因:
  
人力成本的上升:一方面工业上逐步开始有用工荒的趋势,另一方面人力成本逐年上升,放眼十年,当人力成本到了临界线时,一定会向机器人作业转变。
  
互联网自身的瓶颈:互联网正在对各个行业进行改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有瓶颈。以电商为例,电商的效率提升主要是在信息和交易层面,一旦到了实实在在的仓储物流,真真切切的涉及到了人力操作,互联网的局限就出来了,而机器人是可以进一步提升效率的。其实,也正是因为互联网把整个工作流程信息化,机器人才得以衔接上去。
  
技术突破发展:技术分两块,一块是机器技术,一块是智能化技术,就像PC硬件和软件项目拉动发展一样,这两种技术也会相互拉动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机器人会先起来呢?我们认为2B的机器人会先起来,之后才是2C的机器人的形态;最先起来的机器人应该是机器形态的,而非人类形态的;最先起来的机器人是人机混合的,而非完全靠机器独立完成任务。因为是2B的机器形态的机器人,我们称它为智能机器,这些机器人会用到物流、安防、农业等行业。
  
为什么是2B比2C先起来呢?一是因为B端的痛点更突出和具体,只要解决好几个特定场景下的问题就可以了,而2C需要解决全场景的问题,更加复杂和抽象;二是2B比2C的容忍度高,对B端客户而言,只要智能机器能解决他的问题,价格问题和美观度问题都好说。
  
从新智能主机到人工智能
  
为什么我们在积极的看人工智能?因为移动互联网和IoT的效率问题都指向人工智能。首先,对移动互联网来说,它背后的逻辑是流量=>交易=>效率,未来几年,流量会逐渐被瓜分完,流量之上构建交易,该有的交易也会被构建的七七八八,这时会逐渐开始拼效率,如何更有效的利用流量,如何降低人工成本,效率这个环节指向的是人工智能;其次,对IoT来说终极状态是自动化,而自动化背后的引擎也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拆解开来看主要是三个要素:计算能力、算法、数据。人工智能最先应用的领域是互联网行业本身,最早的人工智能产品是搜索引擎。互联网刚起来时,最不缺的就是文本数据,所以搜索引擎会最先起来;智能手机出现后,图像数据也不缺了,人脸识别也有了足够的数据样本;像金融、电商这样的行业也属于数据密集型行业,也是适合人工智能进入的;但有的行业明显时间点未到,比如教育行业、工业,这些行业的数据还没有存到云端,是很难去挖掘的。
  
人工智能并不是忽然间创造一种石破天惊的技术,而是先把先把互联网行业智能化的能力用到其他行业,先把巨头们智能化的能力用到中小公司身上。我们观察到一种现象,人工智能创业团队在逐步从大公司脱离出来创业,有人在做人工智能芯片,有人在做预测学习,有人在做异构计算,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再是互联网巨头,而是其他行业。这些团队背后的创始人,都是BAT相关业务版块的负责人,是某个领域的顶级专家。我们相信,这些仅仅是开端,随着其他行业对效率的追求,随着资本对人工智能行业的投入,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团队从大公司解构出来。
  
人工智能的十年

  
 
Smart Phone出现后,带来的不是手机的十年,而是移动互联网的十年,这十年中,我们用移动互联网改造了很多传统行业。现在又有一批新的硬件终端会起来,看似是硬件的十年,但我们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十年,在人工智能的十年里,智能技术会改造移动互联网本身,大幅提升效率,也会改造IoT,实现自动化。
 

责任编辑:高娟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