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推动“互联网+”实现4大产业变革
今天,工信部正式转发了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其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人类已经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和电力为通用技术。当今时代,最突出的GPT当属ICT技术。
从上世纪70年代迄今,ICT持续创新——特别是2010年以来物联网、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群体性突破,驱动着工业的浪潮式变革。
从自动化、数字化向网络化演进,ICT极有可能被未来的技术史和经济史学家界定义为新一代工业革命的GPT。
现阶段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集成了新一代ICT技术的产业级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驱动工业向智能化新阶段演进。
工业本身的3个永恒主题(不断缩短生产周期、持续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要快速适应需求变化)以及两大现实矛盾决定其必须进行改革。两大矛盾包括:
工业战略价值提升和经济价值下降的落差:金融危机警醒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工业的重大战略意义,迫切需要革命性动力来实现“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提升工业增加值占比”等目标;
资源、能源紧缺和要素环境趋紧,传统工业技术自身的潜力挖掘遇到天花板,也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破解。
而互联网的应用使这些方面呈现了新的跨越。目前的互联网已是整合了精确感知、宽带互联、海量计算等能力的、面向生产需求的升级版互联网,可支撑工业生产实现可知、可算、可反馈、可联通。
这次为什么是互联网带来变革?动力主要来自于:
感知技术。智能传感和物联网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据的高频次实时采集,将连续的生产流程分解成可供处理的各类数字化信息和模型,实现了物理设备和生产过程实时监控调节;
宽带网络。随着信息网络向宽带、泛在、融合演进,海量工业数据尤其是各种非结构化数据的传输不再是瓶颈,方便远离生产线、生产场所进行处理;
云计算和大数据。超大规模计算能力、数据存储及分析能力大幅攀升,能够满足海量生产、市场和供应链数据的协同处理需求。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深刻变革生产范式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经历了从外围到核心、从辅助到关键的演进过程:
开放程度越高的环节与互联网融合程度越紧密;
互联网正加速从营销、服务向研发、制造、加工等环节拓展,最终将打通生产运营全过程,彻底改变现有生产范式;
距消费者越近的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程度越深,互联网沿产业链从最接近消费者的消费品行业向上游装备、原材料等行业延伸,越靠近下游及最终用户的行业越早发生变革,变革的领域和环节越多。
互联网与工业多领域和多环节的融合已引发了4个方向的变革:
制造服务化。利用互联网实现跨越时空的智能实时服务,将企业服务拓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现产品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延伸。
产品个性化。将互联网与计算智能、柔性制造等相结合,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定制产品的批量生产,实现工业产品由规模化标准向个性化定制拓展。
组织分散化。传统工业受限于地理环境,强调地域上的集聚发展。互联网平台可以汇集资金、创意、工具、服务等企业生产所需的要素和资源,推动各产业链环节形成去中心化、分散化的组织形态,推动工业生产组织方式由集中式向分散化转变。
制造资源“云”化。利用互联网将分散的社会制造资源共享到云服务平台,按照生产要求进行统筹调配与提供,实现制造资源的按需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