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C2014综述:吸溶互联网融合“基因”,广电向现代传媒转型

2014-10-24 09:48:24来源: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热度:
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融合"成为刚结束的ICTC 2014中最大的"关键词"之一。适值互联网进入中国20周年,互联网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信息传播模式、社会生活方式,重构了各行各业的存在发展样态和竞争格局。20年来,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竞争,相互融合,不断创新发展。
 
1997年11月,刚刚成立数月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cn下注册的域名4066个,www站点约1500个,国际出口带宽25.408M。彼时,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还是两个相距遥远的领域。
 
时间转回到2014年7月,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达4.39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69.4%。即有占中国总人口一半的人上网,而在成年人中这个比例要大得多;在网民中又有约七成的人在线观看本来只能通过电视才能收看的视频内容。此时,双方已经成为相互借势、相互促进、此长彼长的紧密关联体,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体。
 
著名社会学教授曼纽尔-卡斯持曾说:"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收音机广播花了30年才覆盖6000万人;电视在15年内达到了这种水准;全球信息网发展之后,互联网只花了3年就达到了。"
 
互联网就像一台力量惊人的推动器,进入中国20年,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信息传播模式、社会生活方式,重构了包括传媒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存在发展样态和竞争格局。广播电视作为较早受到互联网影响和冲击的行业,在这种重构中发生了深刻改变。
广播电视通过互联网大大延展了内容传播链条和产业触角,互联网则因为大量承载扩散广播电视内容使之"无处不在"而自身得到飞速普及。双方在相互的融合和渗透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也带给人们无数的惊喜。
 
1、融合催生广播电视新形态
 
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创生出网络广播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移动音视频服务(包括手机电视)等一系列具有浓厚互联网色彩的广播电视新形态。
 
网络广播电视: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地市级以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超过570座,它们基本上均已创办了自身内容的在线传播互动平台。其中有27家省级以上(含省级)播出机构获准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另外,全国共有持证运营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机构612家,运营主体有广电机构、国有非广电媒体机构、民营机构等。网络广播电视已经成为传统广电媒体的重要延伸和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及文化传播空间。
 
IPTV:作为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业务之一,IPTV业务自2003年在中国启动以来,稳步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和推进,IPTV用户数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14年1月,中国IPTV用户数近3000万,表现出较大的市场空间。
 
OTT TV:这是广播电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格兰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市场占比由2012年的4.7%上升到15 .1%,正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3年,中国市场可联网的智能电视机销量达2170万台,占电视机总销量的52%。2014年,智能电视机市场占有率有可能达到69%。
 
无线音视频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移动视听服务业务迅猛增长。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稳步推进,用户和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同比增长1.12亿,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在手机类应用中用户规模增长幅度排名第一。
 
其他新兴融合型业态也不断涌现:
 
1)广播电视不同新媒体业态融合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IPTV/OTT和DVB/OTT。新兴业务通过复合平台的搭建,把原来相对封闭的广播电视传播系统逐渐IP化和终端智能化,以借助互联网的威力聚合资源,扩展合作领域,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盈利点。截至2013年年底,在全国2.29亿有线电视用户中.DVB/OTT终端达8000多万,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崭新空间正在展现出来。
 
2)广播电视与互联同社交业态融合
 
节目内容与微信、微博和移动应用客户的相互合作应用,已成为广电媒体的"标配",如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三个新媒体平台截至2013年年底拥有用户5000万户。针对中央电视台栏目和主待人量身定制的电视互动社交产品"央视悦动"微博、微信、客户端,内容涵盖央视16个中文开路频道240多档在线栏目的的直播点播、节目互动、看点推荐、精彩花絮、节目单、频道栏目增值服务、主持人和积分商城。
 
通过手机、Pad等"第二屏"为电视观众提供电视节目延展性信息流,使电视观众深度参与电视互动的服务流。CNTV未来电视公司(iCNTV)推出微信电视,部署了基于微信账号的统一支付网关,即把电视、微信、手机绑定起来,用手机扫"未来电视"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端订阅和搜索节目,或者直接付费观看高清节目。
 
湖南卫视出品的"呼啦"、重庆有线和重庆科教频道联合推出的"重庆摇摇乐"等,都是连通家庭共享电视大屏和个人私享手机小屏的崭新业务,使电视节目传播实现了社交化和用户中心化。
 
新浪微博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新浪微博平台上有超过7000个经过认证的电视相关官方微博,其中电视台官微510个、电视频道官微712个、电视栏目官微6107个。移动客户端直接连着一个个兴趣爰好各异的用户,用户产生大数据,大数据精算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蕴含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一定意义上,发展新媒体业务已成为传统广电机构借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的主流趋势。
 
2、融合带来"庙堂式"、"江湖式"视听服务模式的竞合互济新局面
 
从文化角度看,传统广电媒体及其所创办的新媒体先天具有"庙堂式"的神圣气质,其文化特质表现为中心性、权威性和封闭性;而伴随互联网而生的商业视听网站,从一开始就像能容纳各色人等的"江湖",撇开了传统广播电视网络翻版的路径,顺势而为,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传播形态和节奏,以开放、容错和共享的特性呈现了另类的"广播电视"。两种形态在不断的竞合中越来越走向互动互济,从而创造出崭新生动的融合篇章。
 
不断地竞争,又不断地合作,在竞竞合合中,中国大视听产业-路提升、一路向前,向着现代传媒新格局迈进。
 
1)合作
 
(1)内容层面的合作
 
其一是双向输出节目:一方面,电视台向商业视频网站输出节目。目前商业视频网站80%以上的流量来自传统广电媒体的节目。另一方面,一些视频网站出品的优质节目也在电视台及其卫视频道播出。
 
其二是联合制作节目:卫视频道与商业视频网站联合策划和制作节目,双屏播出,台网互动。
 
其三是"大项目"联动:以广电媒体的大型节目为依托,广电媒体与商业视频网站互相借力,联合营销。
 
(2)资源层面的合作
 
广电媒体与商业视频网站合作,为特定栏目提供包括主持人、创意制作等在内的各自优势资源。
 
(3)产业链上的合作
 
广电媒体与商业视频网站立足双方优势,在互联网电视等领域开展从内容、终端、宽带到应用集成、市场营销等的全产业链合作,如浙江华数与PPTV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湖南IPTV全面引入搜狐视频,推出搜狐视频专区等,实现了内容、用户、网络的互享。
 
2)竞争
 
最近,"庙堂式"与"江湖式"视听服务的融合发展呈现出新的方向和态势。如湖南广电推出'以我为主、融合发展"的融合策略,自有优质内容不再向商业视频网站分销,而在自有网络平台独播:此举旨在挖掘自身内容的长尾效应,做大自有网络平台,以避免沦为商业视频网站的"供货商",实现融合发展从"以他为主"向"以我为主"的转变。此举还引起数家广电机构的响应。
 
不过,长远看,融合发展是大趋势。'以我为主、融合发展"是具有实力和优势的广电媒体应对竞争的必然选择,但这仍不排除在"以我为主"原则下各种方式的融合与合作,比如通过兼并重组将一些"江湖式"平台收归麾下,以快速壮大提升自己,助力赢得新媒体竞争。
 
3、广电吸溶互联网融合"基因"向现代传媒转型
 
1)广播电视"基因"嬗变
 
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互动过程中,广播电视潜移默化地吸收了互联网的一些"基因",而对自身DNA进行着新的排列组合,以实现自我提升与转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视听服务竞争。
 
运营主体方面,从单一广播电视机构向多元主体转变。
 
技术特点方面,从趋向封闭、单向的技术特点向开放和互联互通转化,以适应业态多样化,终端多元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
 
生产方式方面,从自产自销、"摸黑"干活、有限产能向大数据、云计算照亮下的智慧化生产、海量聚集媒资、规模化生产转化。
 
传播方式方面,从单向广播式传播向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化、发散式互动传播转化,传者与受者常常融为一体。
 
业务模式方面,从线性直播方式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视听无处不在"、"视听无时不在"转化。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便捷易得、体验优良的视听服务。
 
发展模式方面,从单纯依靠广告和有线电视收视费向以产业发展带动提升公共服务转化,多重开发用户价值,收入来源多元化,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目标。
节目评价体系方面.从单纯的依靠收视率向线上线下、多屏多点收视效果的融合性评价体系转化。
 
体制机制方面,从事业体制、四级办四级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市场体制转化。
 
监管方式方面,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建立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转化。逐步建立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自律为主要方面,以社会广泛参与为重要支撑的综合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促进行业发展。
 
广播电视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也在上述基因嬗变的过程中随之得以再造,实现了节目内容的广播上线、电视直播、平面跟进、网上互动、微博发布、手机实时浏览互动'六位一体'融合发布与扩散。
 
2)广播电视酝酿跨界越升
 
在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征途中,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广电机构开始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建构互联网生态圈,谋求实现跨界融合和产业越升。
 
基于超过5000万IPTV、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用户,上海百视通正在构建覆盖电视、游戏、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电视彩票、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以"新一代智慧家庭视频云"为核心的"家庭娱乐中心"产业新生态,向家庭综合娱乐全媒体服务提供商迈进。
 
山东广播电视台启动了面向家庭和个人全媒体服务的电子支付工具--"广电金卡"项目,迈出跨界生态营造的一大步,以"金卡"为入口,向相关领域和行业扩展产业链条。
 
苏州台和无锡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打造了"无线苏州"和"智慧无锡"城市信息云平台。目前这两个平台已成为以新闻资讯和视听眼务为核心支撑,聚合新老媒体资源、行业内外资源、城市政务及生活服务资源的互联网生态平台,同时成为广电切入电商等其他产业的入口,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和平台的产业潜能已初步显现。在此,广电主导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从纯粹媒体平台向以媒体为主导的生活应用平台的转型。广电业也正在借助这类智能平台经历从相对封闭、业务单一、大众传播型的传统广电,向开放、互动、共赢、精准传播、富有市场运营力的现代传媒的跨越与升级。
 
进一步深入融合是大势所趋,如何融合就成为关键,这就需要整个产业链及其他多个ICT相关产业链充分、深入、细致地交流与探讨,由DVBCN & AsiaOTT将在2014年11月主办的"2014亚太OTT峰会"就正好可以提供一个这方面的很好的商务交流平台,因为"2014亚太OTT峰会"将聚集电信/移动运营商、虚拟移动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OTT企业、网络广播电视台、电视平台服务商、视频网站、互联网加速服务商、基础应用服务提供商、相关行业协会、智能电视终端厂商、应用商店、数字文化投资机构等,紧密围绕"掘金OTT视频之外的其他商机"这个主题展开商务交流。
 

责任编辑: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