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OTT”已成为街谈巷议的一个词汇。到现阶段,我们对于所谓“OTT”的讨论完全不应再继续“盯”着“OTT”本身——因为事关OTT的非常有份量的东西太多了。于是,以“现在”、“将来”、“未来”三个大的时间节点为线索,“2014亚太OTT峰会”组委会对河北广电网络集团技术副总监毛卫兵先生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的全文,希望能给业界带来一定的思考,并引起一场大讨论。
图为:河北广电网络集团技术副总监毛卫兵先生
1、从“现在”的维度
记者:请问您对当前国内的互联网电视、OTT TV的发展现状如何看?
毛卫兵:OTT TV源于充满活力的互联网行业、内容最终展示在电视屏上。OTT TV既然沾上了电视屏,与生俱来就不同于其他常规互联网服务。所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颁发了181号文,颁发了七张互联网电视播控牌照,为互联网电视的可管可控奠定了政策基础。
伴随着互联网的繁荣,OTT TV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也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同时也出现了好多问题,比如盗版问题、盗播直播信号问题、内容审核问题、脱离监管问题等等,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近期广电总局频出重拳整顿OTT TV行业,实际上是在规范181号文的落实、实施行业管理。只要遵守181号文的规定、做到可管可控,互联网电视可以实现既繁荣发展又规范运作。
2、从“将来”的维度
1)有线电视无线网络建设与运营问题
记者:目前,国内的三大移动通信基础运营商正如火如荼地商用4G,而且速度很快。此外,具有移动互联网基因的部分移动通信转售商也开始呼吁政府开放4G转售业务。另一方面,一直秉承“四网协同”发展理念的中国移动,其WLAN运营已陷入尴尬境地,其建设重点也已从WLAN转移开。
请问:(1)您怎么看?(2)对国内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可以有哪些重要启示?
毛卫兵:宽带的移动化、泛在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4G的商用一定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应用领域也会逐步扩大。虚拟运营商的成长,也会助推4G转售业务的发展。对于WLAN的运营,部分运营商未取得理想的成效,不能因此而判定该项业务成长性不好。美国COMCAST构建的可运营的Wi-Fi网络就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至少说明,在商业模式、技术体制等方面,WLAN还是有很多创新点可以挖掘的。
在802.11n标准下,运营级Wi-Fi一个站的吞吐量可达600Mbps。运营级Wi-Fi采用能量分散化的理念,化整为零,可在一个类似宏站的覆盖范围内,均匀部署多个Wi-Fi站点,从而实现信号场强的均匀覆盖,获得相对均匀的吞吐量。
LTE网络建设投资巨大,每GB数据流量费用高昂,适用于无线移动宽带;而 Wi-Fi网络和固网协同运营,具有很好的性价比,可以成为运营商(特别是有线运营商)平衡价格、性能、容量等因素的重要技术手段,有线无线立体覆盖也可以助推智慧城市的建设。未来, LTE 和 Wi-Fi不是谁消灭谁的事情,而是相互融合的一种发展模式。目前,运营商的4G需要布网的站址密度很高,首先要覆盖的是商业中心等高价值区域,其它的区域给Wi-Fi运营留出了发展空间;室内Wi-Fi更是家庭网关的基本配置。
同时,运营级Wi-Fi也是广电运营商现阶段有能力抗衡4G的重要武器。一方面,可通过建设Wi-Fi,获取经济收益,扩大站址,与运营商竞合发展;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广电的无线运营、运维队伍,提高了技术实力,为将来广电步入全业务运营奠定基础。
2)有线电视4K超高清电视商用问题
记者:从日韩的试验及商用情况看,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其实是可以提供4K/8K超高清电视传输服务的。总结起来,可以在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包括单向的HFC光纤同轴混合网络与单向的FTTH网络)现网内进行,也可以在基于DOCSIS 3.0/DOCSIS 3.1的有线电视双向网络现网内及双向的FTTH网络现网内进行。长远看来,这两种方式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对不同人群在不同场景下的覆盖。
由此,您认为,对于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而言,考虑到各种主要的实际因素,目前应如何开展4K UHDTV有线电视服务以收到相对最理想的效果?
毛卫兵:在消费者已经开始逐步习惯高清内容、对3D技术也有了一定了解的前提下,4K超高清毫无疑问是接下来的重点技术之一。4K电视的物理分辨率达到3840×2160,在此分辨率下,观众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作为新一代电视技术,推出后备受关注。4K编解码技术的选择范围目前还比较窄,H.265的标准和产品线比较完善了,其他标准目前尚不成熟,我们非常期待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编解码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4K。关于传输方式,我个人还是建议目前以DVB广播方式为主;在双向网内以IP方式传输,对接入网的压力较大。
3、从“未来”的维度
记者:自从SDN (软件定义网络)这一新架构出现以来,分组数据传输已经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控制与转发分离、网络扁平化、硬件通用化,在互联网企业的“裹挟”下,运营商、设备商、OTT巨头等都在抓紧研究和部署SDN,唯恐在这次新技术变革中掉队。
另一方面,随着SDN的引入,运营商和OTT在业务层面也将展开争夺。以Google为例,其部署SDN用于分布式数据中心互联本质上是对OTT流量的承载,这强有力地证明了SDN可以方便地使应用提供商进行网络组织和调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对运营商网络的依赖度。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视频、云、SDN/NFV这三大主要的外部驱动因素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在深刻地影响着ICT产业。从而将使得运营商可以更好地拥抱“OTT”。但另一方面,由此也可以导致OTT可以控制运营商的第零层传输网络。对此,您怎么看?
毛卫兵:新媒体、云、SDN的发展的确在深刻影响着ICT产业,催生了诸多变革,推动了运营模式的创新。对于运营商的“第零层传输网络”的控制方面,我们可以稍微区分一下进行分析:
首先,新媒体和云对于承载网、CDN等的诉求,更多的是希望它们能够实现管道化、松耦合,所以其核心关注点在于流量结算的机制,“控制网络”并不是主要矛盾。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SDN——软件定义的“网络”,其核心词是网络。在SDN架构中,分离了网络设备的控制面和转发面,网络被抽象成了逻辑实体,提供开放的、标准化的控制接口,这样在网络架构、业务部署、网络管理和配置等方面更有优势。SDN的三个主要特征就是资源虚拟化、控制集中化和能力开放。显然,SDN的诉求方恰恰是网络运营商,采用了SDN技术,网络运营商可以实现对新业务的快速响应,降低运维复杂度,并且充分提高闲时资源利用率。
目前,SDN的标准和技术还有待完善,可考虑循序渐进发展。运营商的部分IP RUN网络已开始了SDN的部署,预计很快在CDN中也会商用。所以,如果运营商主动采用这些技术优化自己的网络,就会更好地服务于互联网企业,不会存在被“控制”的问题。
如果运营商只建设了基础承载网(短期内在基础承载网部署SDN的可能性较小)、没有建设CDN等网络,互联网企业租用了运营商的基础承载网、建设了使用SDN技术优化了的CDN网络,那么运营商基础承载网的价值就缩水了,也可以理解为被“控制”了。
4、记者后记
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商业模式在不断地创新演进、监管政策在不断地适应性调整,互联网思维、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发挥也是有着大前提与大条件的。对此,我们应该做好现在、谋划将来、布局未来!这就需要与整个产业链及其他多个相关产业链充分、深入、细致地交流与探讨,
责任编辑: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