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40的肖晴,是上海电信公司总师室的高级技术支撑工程师,也是IPTV技术团队的领军者。
早在2009年,由肖晴这位女博士主导的“电信级IPTV业务的技术研究及规模商用项目”,就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她参与的“IPTV商用实施的网络和平台建设”项目,也获得2007年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业内专家表示,肖晴带领的技术团队,之所以能够接二连三取得成功,是赢在创新。
上海是目前全国拥有IPTV用户数最多的城市。电信运营商与内容牌照方优势互补,共同经营IPTV及其增值业务,形成IPTV发展“上海模式”。然而这两年,众多互联网电视(OTT)的“盒子”出现了。IPTV这个“老盒子”,碰到了互联网电视的“新对手”。肖晴带领的IPTV团队扛起创新重任,提出IPTV向“IPTV融合OTT”方向演进,在IPTV的终端智能化、多屏互动等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技术研究,取得不菲成绩。上海电信的“IPTV+OTT”双模机顶盒,也于2013年7月进行大规模放号。
顶层设计需要新思路
自1998年进入上海电信工作,肖晴一直从事电信新技术、新业务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2003年起,肖晴开始了对IPTV技术与业务的探索,埋头IPTV与视讯、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等领域研究,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3项,获得各级科技奖项10项,发表论文28篇。
在IPTV智能化转型中,肖晴负责演进思路的总体规划,她带领团队制定了IPTV转型的三大方向:智能化、开放化、融合化。
融合OTT的IPTV机顶盒由原来的Linux操作系统变成Android操作系统,支持电视应用商城。用户可以自行安装应用商城内包括教育、游戏、KTV在内的任何电视应用。在这个“新盒子”中,能同时看IPTV直播、点播、回看,这是其他互联网“盒子”所不能匹敌的。
将封闭体系的IPTV业务与开放互联网体系的OTT业务在一个智能机顶盒架构下融合,意味着要在一个“盒子”内同时支持两者所对应的RTSP协议和HTTP协议。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这些技术没有任何可参照的地方。”肖晴说。但这势在必行,“如果不用HTTP,IPTV对承载网络稳定性要求太高,会影响未来发展”。
肖晴提出了IPTV+OTT系统架构的整个基本框架和设计草图,打破了原有IPTV平台的“围墙花园”模式。团队不仅在平台侧对IPTV和OTT进行了融合,同时提出在终端侧进行业务标签和路由选择的解决方案。当用户访问OTT应用时,机顶盒接入公共互联网。当用户看IPTV时,机顶盒接入专网,率先实现了IPTV专网和公众互联网的双平面接入。
产品培育需要新方法
2013年年中,首款“IPTV+OTT”机顶盒“百视通小红”经过半年的小规模试用,正式规模放号了。虽然试用期间运行稳定、用户反映良好,但是规模放号才两周,用户就反映小红经常出现卡顿、黑屏、重启等问题。
肖晴带领技术团队对友好用户进行现场测试,到实验室完成后续研究。通过对抓包数据的分析,排除了平台和网络因素,确认是第二批次的小红机顶盒存在硬件质量问题。
肖晴坦承:以前,如果发现机顶盒有问题,会盯着厂商解决。但现在,在新的“IPTV+OTT”融合模式下,负责小红机顶盒整机开发的那家公司也没有经验,“所以需要我们跨前一步”。于是,肖晴又组织了多位机顶盒终端业内的技术专家进行专家论证,最终定位到芯片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上的缺陷。根据电信公司要求,重新设计主板方案,更换生产厂商,在后续批次中的小红机顶盒中解决了问题。
如今,每一次新“盒子”的引入,肖晴都会建立起一支以上海电信IPTV技术团队为核心,包括牌照合作方、芯片厂商、软件开发商、机顶盒厂商、平台设备商在内的多厂商联合团队,从而保证在3个月内完成双模机顶盒的主体开发。这种联合开发的模式,让原本不过问软件开发细节的运营商团队,逐步掌握了底层技术,获得了对盒子的终端升级、业务开通、首页管理的技术管控权。
客户与市场呼唤新产品
除了在办公室会捣鼓“盒子”,肖晴家里还有七八个“盒子”。有的是电信自己定制开发的测试盒,有的是市面上流行的最新产品,如小米盒子、天猫魔盒等。
“实验室有各种各样的‘盒子’,但无法完全模拟用户家中的真实情况。所以在家里测试盒子,更接近用户端的真实场景。只有亲身体验,才有发言权。”许多次,在家里连不上互联网或者手机的经历,也让肖晴下决心要改进设计,让电信多屏互动产品像互联网产品一样能够“傻瓜式”操作。
2005年至今,肖晴一直全力以赴带领一支三四十人的IPTV技术团队。尽管成员来自公司业务、运维、技术、建设、研究院等各部门,但在肖晴的带领下,配合默契、战斗力强。每次“盒子”新版本发布前的测试阶段,这支团队基本上每天都要与厂商开会,双休日仍加班加点测试,在家的同事也随时电话连线测试现场。
“身在技术部门,没有业务指标压力。所以我们能跟踪前瞻性的技术,提前布局产品原型开发。以IPTV+OTT双模机顶盒为例,上海电信早在2011年年初就启动了‘基于开放软件体系的IPTV终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研发,2012年2月启动机顶盒开发,2012年年底实现现网试用。技术开发比最终的产品面向市场提前了两年多。”
肖晴希望技术能真正改变生活,“我希望不断提升自己,能看到两三年后的技术发展趋势,为下一代产品多想一些”。是的,肖晴带领着团队,走在技术创新的路上不停步。正是他们,为上海电信技术和业务的生命树,增添着无穷的动力。
责任编辑: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