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明:整合做强做大,使SMG成为真正的全媒体集团

2014-07-03 18:37:01来源:DVBCN 数字电视中文网 作者:方珍热度:
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讯 7月3日,2014国际传媒产业论坛(IMIC)在北京举行。上海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部主任林伟明先生在论坛上表示,未来将整合做强做大,使SMG成为真正的全媒体集团。
 


图为:上海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部主任林伟明
 
一、SMG全媒体建设的基本状况
 
据林总介绍,SMG拥有全方位的传播渠道、全流程网络化生产、区域共享的公共服务、跨媒体内容协同生产。
 
1、全方位的传播渠道
 
在全方位的传播渠道方面,目前上海广播电视台已经具备了有线网络、地面、卫星、IP网、互联网等立体化的内容传播渠道能力。
 
东方有线网络公司(OCN)拥有上海市的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经营有线电视、家庭宽带、互动电视、企业数据等服务。目前上海高清电视用户达150万,数字电视用户达400万。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信号覆盖整个上海地区。高清地面电视4套(未来可达8套),标清地面电视8套,移动电视3套,全市公交电子站牌。
 
卫星地球站目前共上星电视节目23套,其中高清节目4套,标清节目2套,数字付费电视17套。
 
SMG百视通公司经营IPTV、OTT及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2005年,在国内率先推出IPTV业务,目前播出节目117套(含高清20套),并能提供24000小时的点播节目,业务覆盖中国大陆十多个省市。2012年,推出3D高清互联网“小红”机顶盒。
 
2010年,推出以视频新闻为特色的的网络电视台——“看看新闻网”。
 
2、全流程网络化生产
 
在全流程网络化生产方面,SMG目前已具有采、编、播、存、用全流程网络化的内容生产能力。网络化制作:目前新闻、娱乐、财经、体育类节目已实现网络化高清制播。网络化存储:4个生产型媒资 + 资料型媒资。网络化播出:电视播控中心具备24套高清节目、56套标清节目的播出能力。
 
3、区域共享的公共服务
 
在区域共享的公共服务方面,SMG实现了基于楼宇区域共享的内容加工和管理的公共服务能力。SMG业务主要分布在四幢大楼内,采用高效的楼宇共享和集约化的集团统筹两种方式进行技术系统部署。
 
4、跨媒体内容协同生产
 
在跨媒体内容协同生产方面,SMG近年来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跨媒体内容协同生产的技术支撑经验。
 
二、SMG全媒体建设的战略思考
 
1、全媒体建设的若干原则
 
林总认为,全媒体建设首先要关注盈利模式对业务流程设计的影响,从为播出而制作,向为市场而制作转变;从单一节目播出,向多元化经营转变;从仅注重节目质量,向关注盈利模式转变。
 
其次要关注应用场景对平台功能设计的影响。传统节目生产是以节目制播为核心,而未来全媒体生产将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全媒体技术平台建设时必须从用户的行为习惯出发,根据产品的应用场景来进行平台功能设计。
 
最后要关注组织架构对平台运维设计的影响。东方卫视中心今年对组织架构和运营模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采用去行政化的独立制作人方式,生产流程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SMG技术运维架构也正做出适应性调整为桌面化的技术服务,云架构的技术平台,提高技术资源的共享能力和再分配能力。
 
2、全媒体建设的主要途径
 
林总认为全媒体建设的途径首先要从融合生产逐步向全媒体生产过渡。
 
其次从云计算的虚拟初级架构向混合云架构过渡,2009年开始,SMG就开始尝试采用云计算技术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来进行系统架构(信息管理、三维特技制作合成),现在正逐步过渡到混合云架构方式;未来将采用混合云架构方式构建“新闻资讯全媒体采集平台”,在台内建设一个高效安全的内容采集系统,同时与第三方合作实现信息的共享交互。
 
最后是从企业自投逐步向吸引市场资本共同参与方式过渡。SMG近年来十分注重利用社会资本进行文化产业开发,2012年实现旗下百视通借壳在A股上市。接下来准备将百视通和东方明珠两个上市公司进行融合,并继续注入优质资产,寻求集团整体上市,借助资本市场打造千亿级的集团公司。
 
3、全媒体建设规划
 
林总认为全媒体建设规划首先要构建统一的全媒体内容采集平台。SMG从2007年起搭建了公共电视新闻网(CPTN),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台际间电视新闻素材(多种格式视频、音频、文稿)的及时共享。未来将构建全台统一的涵盖新闻、娱乐、体育、财经资讯多种媒体形态的内容采集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智能关联技术、集中转码技术实现全媒体内容的平滑使用,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拓展用户规模,增加用户黏性,为最终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其次是构建基于类型的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目前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娱乐、财经等不同类型节目生产规模较大、个性化较强,为其配套的生产流程与平台运维也有较大差异。为此SMG近阶段将构建基于新闻、娱乐、财经等不同类型的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并对后续全媒体生产流程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
 
再次是构建面向台内外服务的全媒体内容管理交易平台。从2010年开始打造数字媒体版权内容综合交易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并开通了“秒鸽传媒交易网”,可实现视频、图片和音乐版权内容在线信息共享及商业交易。未来SMG将适应高速膨胀的全媒体内容管理与交易需求,构建面向台内外服务的全媒体内容管理交易平台,在满足台内内容共享需求的同时,也为自媒体及外来版权内容提供管理与交易支撑。
 
最后是通过合作,构建具有产业扩展能力的新媒体内容发布渠道。2013年SMG百视通收购风行网,将台内品牌节目第一时间通过该平台实现移动互联网的对外发布。2014年东方卫视与阿里巴巴开展五大领域合作:内容合作、天猫旗舰店、技术与硬件开发、游戏开发、娱乐宝。未来将寻求有实力的互联网公司,通过收购或合作等资本运作方式,实现互联网内容快速分发。  
 
三、SMG全媒体建设的初步实践
 
SMG近年来多次承接总局全媒体科研项目,目前正在研究的包括《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视台全台网和全媒体制播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白皮书)以及《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广播电台全台网数字化网络化白皮书研究》。已经完成的有《跨媒体内容制作、交换和业务应用及交易平台技术研究》、《网络化制播环境下的全媒体全业务内容制编存播技术流程、管理策略及系统架构研究》以及《面向广播网和互联网互联互通的融合新业务综合制播与服务系统研究》。
 
SMG于2012年自主研发iStudio互动管理平台,实现了演播室与互联网的双向数据交互,实现了节目与观众的实时互动。该研究成果目前已在上海台广泛使用,并被行业内多家电视台所采用。
 
据林总介绍,iStudio核心定位是传统电视新媒体通道。iStudio还支持大屏微信微博内容。目前已经在“中国年味”跨年晚会、“决战世界杯”等节目上实践应用过。
 
林总最后表示,上海广播电视台(SMG)未来还将继续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责任编辑:方珍

为您推荐

介入电视剧制作前期 SMG开辟电视剧盈利新模式

昨日,记者从2006年全国电视剧制播年会上获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将在2007年中增加用于电视剧采购和制作的预算,并采用“预购”模式,在电视剧制作前期就介入其中,从而寻求电视台和制作公司双赢的商业模式。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国产电视剧总产量为13800集,而最终能盈利的只占到大约20%,产量大,但精品少、价格虚高、成本更高成为电视剧市场的困惑。业内人士透露,2007年央视已将过去每年八九亿元的购片预算缩减到六七个亿,而各地电视台在电视剧购买上也压缩或持平预算。“制作公司往往认为造成目前电视剧生产成本高、质量差的局面,根子出在电视台。”SMG影视剧中心主任杨文红说,“以往电视台购片

SMG谋求版权收入 产业链复杂恐难成行

“打个比方,以前国家机构要来拿我们的影像资料,直接就能拿走。版权中心成立后,拿之前我们要跟他们签合同,确保影像资料只用于内部放映或者特殊用途。”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版权中心主任杨文红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她同时也是上海五岸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6月24日,SMG版权中心正式揭牌。产业链中最复杂的部分加上运营6年的第一财经媒体系列、5月成立的星尚传媒等打造媒体品牌的努力,不难看出SMG总裁黎瑞刚的媒体资产梳理工作已经初具框架。在他看来,媒体品牌资产、版权资产,是媒体创意产业价值最为重要的两部分。“品牌加版权,加商业化运营,就是一个产业。媒体集团的营收要改变单一以广告为支撑的业务模式,

SMG换发IP电视业务运营牌照

文章摘要: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向SMG集团换发了IP电视业务运营牌照,SMGIP电视业务将在总局的指导下继续深化试点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向SMG集团换发了IP电视业务运营牌照,SMGIP电视业务将在总局的指导下继续深化试点。集团于2005年3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国内第一张IP电视运营牌照。而后集团牵头组建百视通公司以公司化运作模式在全国率先启动IP电视商业运营。集团先后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现新联通)签订了IP电视合作协议,在总局的指导下,在上海、浙江、福建、黑龙江、辽宁、陕西等省市开展IP电视业务运营。截止目前,百视通在全国IP电视试点省市累计发展用户突破200万,年同比增长率超100%。自

SMG组织高清电视节目编导培训

据了解,为配合东方卫视9月28日的高标清同播开播,进一步提高SMG各频道编导高清节目制作技巧,2009年9月9日、10日,SMG的集团相关职能部门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集团高清电视节目编导培训”,电视新闻中心、纪实频道等10个频道的编导参加了培训。SMG技术运营中心范金慧女士及SONY公司专家工程师李润纲先生受邀成为此次培训课程的主讲老师。培训采用互动的方式进行授课,着重讲解了高、标清同播期的节目制作相关规范和高清对编系统的操作技巧,课程结束后50余名受训人员参加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