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后的今天,以美国思维改编的电视剧《纸牌屋》为美国络视频Netflix公司以“用户营销”收获了“63%的社交媒体好评率”。当Netflix公司以及老板瑞德·海斯廷斯再次成为2014年好莱坞娱乐业的明星时,迎合大众口味的“创新营销”也给大数据时代的中国视频市场带来了福音。
25亿次点播“点播”了谁?
2013年,《纸牌屋1》首播,“视频播出”新模式带来了新的商机。2014年,《爱情公寓4》使爱奇艺PPS双平台全网播放量突破25亿次,面对突如其来的“史上第一神剧”,有心人发现了《纸牌屋》、《自来星星的你》给中国文化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启示:粉丝,就是效益。
《爱情公寓》制作人:“我们制作班子、主创人员、营销专家无非是将叙事结构、故事节奏、大牌明星、植入广告等更好地融入了国内情景喜剧”,我们“与粉丝天天互动”告白,引起了行家里手的高度重视,视频传播市场也得到了众多“大佬级别投资人的异常专注”,他们在快速地兑现以往的观点:“文化产业需要理念上的大突破。”
4月26日,《纸牌屋》的制作商Netflix发布了最新财报: 今年第一季度营收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5311万美元,同比增长近19倍。也因此,Netflix计划将会员费从每月7.99美元增至8.99美元或9.99美元。此消息公布后,Netflix股价大涨6.8%,报收372.2美元。在2002年上市的时候,Netflix市值只有5亿美元,目前已超过200亿美元。
面对韩国文化研究专家“《纸牌屋》市场效应值得研究,谁先研究谁受益”的感言,搜狐视频版权采购中心高级总监马可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大数据时代,中国企业敢于花费上亿元拿到《纸牌屋》在中国地区的互联网独家播放权,是中国企业学习美国公司积极争取高端受众以及利益链……的中国实践。”
看来,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不单接受了“点播”,思想“发芽”,而且展示出了市场抢夺的实力。
把“粉丝文化”凝聚成发展动力
当广告商们盘算着“手中的钱往哪儿砸”时,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美国电视剧《纸牌屋》、《铁山树丛》、《发展受阻》,已经成为“新商业营销案例”,这在2014年中国全国两会上的企业家代表间成为热门“话题”。一部电视剧的成功,印证着一种趋势:互联网时代,制片人和编剧要把在线视频网站看成“一个能够讲好故事的平台,要学习基于用户信息挖掘决定内容生产”。
当“粉丝文化”在中国开始形成,互联网文化企业、企业家要积极思考各自的导向责任。4月9日,当“打工皇帝”唐骏在微博上宣布其投资、参演的40集电视剧《办公室春天》在杭州杀青时,2013年就开始尝试自制剧、在某时尚杂志封面《纸牌屋》式“党鞭”椅子上坐了一个多月的张朝阳宣布:“搜狐视频第一部互联网视频长剧《匆匆那年》开拍。”张朝阳感动公众的责任态度是《匆匆那年》电视剧,无论在制作、发行和播放环节上,都试图创出中国模式。他表示,“我要为视频电视剧的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
一直苦心培育“粉丝文化势力”的优酷土豆视频、腾讯微信、阿里都在痛苦地纠结中寻找着“新大陆”,等待着“春天的惊雷”。
4月28日,马云宣布,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以12.2亿美元战略入股优酷土豆。
4月29日,优酷土豆董事长古永锵透露,视频应用和网络平台演变为未来的多屏和娱乐文化品牌,阿里巴巴满足了优酷土豆在文化娱乐品牌、应用层、广告收入,实现业务互补的业务多元化需求。
一位传统行业企业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通过《纸牌屋》市场营销模式,的确感受到了大数据时代视频传播的力量。与其说是技术市场带来的突破,不如说是管理者、投资家们观念的创新和突破,是人的文化理念的创新和突破,是粉丝文化的胜利。”
中国的企业家,不再议论韩流、美剧文化的软实力了,在以行动做最好的证明。
模仿中创新 “且行,且珍惜”
文化市场商业模式的探索,在中国已不再是冷话题。
艺恩咨询分析指出,随着TV2.0时代的全面到来,受众已逐渐将注意力由电视屏向电脑屏、手机屏转移,由此突破了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收视藩篱。因此,企业管理者要珍惜“粉丝”的消费情感。
当爱奇艺、搜狐视频等成为粉丝观众心中的娱乐节目首选工具时,老板们看清了一部电视剧就会拥有上百万、上亿粉丝的正力量。当《纸牌屋》、《来自星星的你》、《爱情公寓4》等“神剧”在品牌维护、开发方面,为中国的文化产业业态做出了样本时,我们的投资者、企业家也加紧了创新的步伐。
公众看到,十几年“叫好不叫座”的中国文艺片终于以电影《白日火焰》戏剧性地“颠覆了历史”。据悉,《白日焰火》的营销团队在擒获柏林电影节金银双熊大奖后,“神速”地研究《纸牌屋》等剧带来的“粉丝热”现象,与各大门户视频网站、微博平台积极联手推广,终于取得“从未有过的文艺片市场奇迹”:国产文艺片首次上映第一周就取得4100万元票房。
“五一”假日期间,与视频传播互动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节目再次聚集“粉丝势力”。行家表示,《白日火焰》的大卖,赢在观念创新,扎准了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穴位”。
而成熟的“铁杆粉丝”们态度更为鲜明:文化情感的消费受到高度重视,会带来文化消费的理性和高贵。如此,中国文化软实力才有可能快速形成自己的“文化密码”,出现有竞争力的成功商业模式。
责任编辑: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