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近虚拟运营热火朝天。各种170电话打通的消息此起彼伏,各家虚拟运营品牌“粉墨登场”。有人觉得,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也有人觉得,虚火太旺难免伤身。
有很多转售企业的朋友,无论公开或私下的交流,都信心满满,感觉明天就能颠覆整个世界;但也有转售企业的另一些朋友,虽然行事高调,但其实心中忐忑,凡事惕惕谨慎。
有很多运营商的朋友,对转售企业颇多不屑,自觉一根手指就能轻易捻死“这些奸商”;也有运营商的另一些朋友,开始留意虚拟运营商的各种高薪招聘,甚至已秋波暗渡。
总之,因虚拟运营,整个通信行业,都已经出现10多年来未有之大变化,但就这个变化将带来的会是怎样的一个未来,还没有人看清楚。
就我所见,整个转售行业,目前充斥的仍是鼓噪多,实干少;噱头多,创新少;理论多,实操少;拼命抢跑多,放稳速度少;单打独斗多,整合力量少;勾心斗角多,着眼共赢少。
就我所见,整个传统通信业,对虚拟运营商带来的变化漠视多,关注少;批评多,支持少;抵制多,理解少;明扶暗扯多,真心合作少;战略轻视多,战术重视少;谋取私利多,关心公利少。
就此下去,转售行业或许短期内声势更盛,但一旦泡沫过去,水泥未干,则将如退潮之后的沙滩之鱼,危机日盛。而那些运营商,最后也难免尾大不掉,等搬起的石头砸到脚上,才会发现措手不及。
算了,吐槽就此打住,下面简单开几枪,坐等大家枪炮回应:
一、运营商目前仍过于自大,对民资进入后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预估还远远不足。
直到现在,运营商与转售企业的合作,也大多只停留在业务合作层面,自忖一切皆在掌控,着眼点多在狼驱吞虎,仍只紧盯其他两家竞争对手,并没有借势推动自身战略转型的深入思考,也没有就虚拟运营对自身人才、业务模式、行业生态可能产生的冲击性变化做好准备。
二、很多运营商朋友都自信,能够随时通过种手段“掐死转售企业”,但这只能陷入空想。
第一,由于政策陷制,很多手段都是“见光死”,难以上岗上线;第二,不同层级的不同利益诉求,将导致运营商的“掐死政策”给转售企业留下喘气空间,并逐渐寻找到对运营商的反制手段。
以史为证,当年飞信势大之时,运营商之力足以掐死微信和手Q,可实际情况如何?其中之微妙变化在于:早期,运营商轻视之,中期,下层利益博弈留下空间,后期,OTT之势已成,运营商已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强杀。
同样,当虚拟运营商已坐拥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更多用户之时,运营商现在预设的多少手段将失效呢?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已经有过教训,如果掉以轻心,历史还将重演。
三、对虚拟运营商来说,也并不值得欣喜。
运营商掐不死的,是整个虚拟运营产业,但就个体来说,这个行业风险巨大,数十家虚拟运营商一窝蜂冲进市场,两年试点结束期后,死掉或者半死不活的绝对不会只是1家2家。
四、或许,跑得越快,死得越快。
目前,转售企业们都在拼命抢跑,争先推出自己的品牌与套餐,希望先声夺人,但转售企业如何设计套餐、如何处理好与工信部和运营商的关系、如何确保电信级的业务和服务,这些都有太多的雷区。
如同乱世将起之时,先称王者,往往成为众矢之的,难得鼎鹿。
在发放品牌造势这一轮,先声夺人或许没关系,但在具体放号及提供业务时,我给转售企业的建议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系统搭建及业务支撑要留下充分的升级磨合战略缓冲,小步快跑高速迭代,学习运营商发展新网络的经验,逐步扩展试点规模。
五、国外经验,在中国都不可取。
中国的内外环境与产业情况与国外差异太大,转售企业照搬国外模式就算不死,也不可能有大成就,我的建议是:
1、做好垂直细分,接好地气;
2、尽可能搭建一个新的生态,而不是自己做自己的;
3、商业模式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运营商的转型背景,并尽可能多地体现双赢预期,这在2015年,将成为大家真刀真枪对决时的一个关键因素。
近日重感冒,勉力写出以上几点,权作抛砖引玉,希望行业内除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之外,更多一点务实之讨论。
且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4G是一个契机 民营资本加速电信网络建设
几乎和上一次的逻辑如出一辙,在4G牌照发放之前,对运营商第五次重组的呼声又开始大面积地出现。很显然2008年的电信业第四次重组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家本希望通过三张牌照平衡三大运营商的势力。重组的红利已经消失了,但中国移动一股独大的局面仍未改变。但更令人难过的是,中国移动所谓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既未形成与其他两家抗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