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内容依旧为王,但与传统媒体无关

2014-02-25 10:54:17来源:钛媒体 作者:曾哥Kane热度:

我几年前在北京大学做演讲的时候,讲了「颠覆电视」,那时候我讲这个概念只是知道有这个趋势,但是说实在的,今天这种裂变不是未来,这种裂变就在你的脚下,就在此时此刻,今天在说话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脚下的基础设施都在裂变。


 
黎叔的高度和格局,在广电系内无出其右者。但非常悲观的讲,即便是黎叔,也不一定能够凭更好的内容(产品)在互联网浪潮中力挽狂澜。因为在互联网上生产和消费内容的方式变了,未来依旧内容为王,但与传媒无关。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革命将改变商业运作的方式,它将改变整个工业以及它们所推动的经济,大家所熟知的微信就是这场革命中工具的典型代表。但看待革命,不应只是看到工具的进步,而是伴随工具进步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生产力提升又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变迁,社会关系变迁则更为巨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内容生产:从PGC到UGC
 
在传统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专业的内容生产、由点及面的中心化传播方式奠定了它们的权威地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群拥有发声的工具和渠道,而业余爱好者则没有。
 
但业余爱好者仍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在200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试卷上,有一篇阅读理解的主题是讨论专业人员和业务爱好者之间的差别(注释1)。其中提到「在科学研究方面,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大致反映了发达国家在认知盈余巨大能量爆发前的力量积累。
 
随着由用户主导产生内容的互联网产品(博客、在线视频、SNS、微博等)的兴起,新的工具和渠道让业余爱好者能够有机会和专业人员一样,让自己生产的内容在线传播。时间、工具和动机,恰好因某一合适的机会结合在一起时,认知盈余的巨大能量迅速爆发出来。
 
实际上,UGC也经历了从Web2.0的标志到「工业废水」(注释2),再到价值重估的过程。现在,Quora、Medium、Vine等皆因用户不断产生高质量的内容并通过相应的规则让其到达用户而闻名,它们和国内的知乎、雪球等产品都是认知盈余在互联网领域的实践。内容生产从PGC到UGC的演变,实际上是伴随工具进步带来的社会生产力提升。
 
从生产内容到更好的消费内容
 
在互联网上,从信息匮乏到信息过载好像弹指一挥间。百度当初发现在互联网上并没有太多内容可供检索,于是自己做了贴吧作为内容源之一;后来Web2.0兴起,如何激发用于产生内容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最后大家发现90%的网络社群参与者只观赏内容,9% 会进一步加入讨论,而只有 1% 会积极创作新内容,即1/9/90定律;再到后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不让信息洪流淹没那些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数据挖掘、精确推荐、社会化阅读等等概念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当信息过载,内容的重心开始从生产转向消费。而更好的消费内容,本质上是要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放眼未来,互联网将全面进入社会化信息时代,所有价值信息都应该有所交互,从被动进入主动,最后再回归被动。也就是说,内容消费的过程应该是:被动->主动->被动。被动应该是常态,这是人性所在。
 
更好的内容消费:无社交,不内容
 
怎么更好的进行内容消费?怎么被动即可获取想要的、高质量的内容?从海量的文章、节目、电影里筛选内容并推荐给用户,在互联网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可能会通过群体智慧来解决。即答案不是来自计算机,而是来自被连接了的大脑。
 
基于社交的内容策展,比如Paper,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我们同时看到,基于社交但是摒弃Timeline的内容产品设计也慢慢成为一种趋势,它弱化了形式,内容的质量越来越重要。
 
Medium是另外一种模式—基于主题的协作型媒体平台,它的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高质量。Medium是由Twitter联合创始人Evan Williams创办,同样是基于社交网站(Medium上的用户都是通过Twitter注册)并在设计上摒弃了Timeline。
 
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社会关系的变迁。这使得它们更像是基础设施,或者更互联网化的说法—平台。
 
结语
 
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在互联网上与高质量内容相关的生产、消费等环节,哪一个是与传统媒体有关的呢?
 
注释
 
1.考研英语阅读理解A部分的四篇文章一般都是来自英美国家一些享有较高声誉的权威报刊杂志,如Newsweek、Now York Times、U.S. News  World Report、The Economist和Times等。
 
2.2008年,以UGC为重要内容的视频网站土豆网暂时放弃这一领域,时任土豆网CEO的王微抛出「工业废水」的理论,原因是UGC内容耗掉巨大的带宽成本却不能带来收益,甚至还引起版权麻烦。此言一出,立马在业内引起轰动。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英国在线视频冲击传统广播电视业务

一个被RealNetworks委托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英国年轻人对在线视频的消耗量已经增长到要取代传统广播电视的临界点上。调查显示在18-25岁的年龄段,收看时间被分成了两部分,大约近半(46%)的时间用来观看视频,已基本与花在电脑和传统电视上的时间持平。电脑和广播电视大约占1/3的时间(32%),并且电脑是他们最喜爱的观看平台。相比之下,青状年组还是更倾向于传统电视节目。但在年龄介于36-45岁之间的人群中,还有20%的比例被确认为电脑迷,至少在电脑上花费了50%的视频观看时间。RealNetworks相关负责人表示:“调查数据肯定了这一趋势,业界其实早已发现了这个趋势,但其转变的速率还是非

国际台加强汉语国际推广视频内容建设

6月以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取积极措施,着力加强汉语国际推广的视频内容建设。一是组建汉语国际推广视频内容建设工作组,以汉语教学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围绕国际台“中国文化大全影像工程”,努力打造拥有自主品牌的汉语国际推广的视频内容。二是组织系列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就进一步打造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像产品,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有效结合,进行广泛调研。三是整合全台汉语国际推广和国际传播资源,继续做好多语种视频汉语教材和教学节目建设。

视频内容开发主体日益多元化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都在进行全面融合,新媒体视频节目形态日益多元化,有网络视频、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微电影、微视频等。在节目形态多元化的同时,视频内容开发主体也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电台、电视台,大量的商业机构、社会机构特别是报业集团也在进入到网络视频的建设中来。到今年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预计将超过3亿,广告价值将达到50亿元,网络视频已成为网民上网观看的主要内容形态之一,手机视频也已进入前十名的观看行列。从美国等国的发展趋势看,在网络视频领域,渠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在中国,在很长的

Facebook新专利可智能识别视频内容推荐标签

北京时间7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去年,Facebook斥资七亿美元收购Instagram,而Instagram最近推出视频功能,但是业界人士注意到,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