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波浪潮,万物互联

2014-01-13 09:43:28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姚咏浩热度:
曲面电视、OLED电视、超高清、110英寸……1月7-10日,堪称全球消费电子风向标的CES展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三星、LG、TCL、海信、松下、索尼等主要彩电企业的展台照例被目不暇接的新概念笼罩。


 
变化,总是隐藏在热闹的表象下面。“TCL今年参展的产品中,有超过80%是采用集团自己生产的面板。”TCL多媒体海外业务中心总经理王成对记者表示。
 
“我们的对标对象仍然是三星。”TCL集团[0.87% 资金 研报]董事长李东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三星在液晶面板、半导体等上游领域的投资收到了很好的垂直整合效果,TCL集团除了投资华星光电涉足液晶面板外,接下来还将参股一家芯片设计公司,“投资规模在千万美元级别”。
 
除了在液晶面板、芯片等硬件范畴的突破外,TCL集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浪潮也张开了拥抱态势,通过多方面调整,更积极主动得触网。李东生对记者表示,“未来,TCL集团将更多得向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延伸。”
 
下一站,芯片
 
2013年前三季度,TCL在全球营业收入达610.96亿元人民币。彩电产业和手机产业的销售规模分别排名全球第三、第六。
 
在TCL集团的各个业务板块中,最年轻的液晶面板可谓后生可畏。根据TCL集团于1月8日发布的公告,2013年全年,其LCD电视销量为1766万台,同比增长11.93%;移动电话销量为5520万台,同比增长29.36%;液晶玻璃基板产量为140万片,同比增长达85.37%。
 
从盈利角度看,华星光电更是贡献了TCL集团的绝大部分利润。2013年前三季度,华星光电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净利润14.2亿元,占TCL集团同期净利润的81%。
 
“华星光电的效率、效益等指标均在全球名列前茅。”李东生表示,尽管2013年全球液晶面板供应充足,价格处于下降区间,但华星光电的整体经营情况同比上一年有很大改善,多个关键指标看齐韩国的两家面板巨头,超过中国台湾地区同行。
 
这是饱受了缺芯少屏之痛的中国家电企业在上游关键零组件领域投资的惊险一跃。华星光电的成功尝试,其意义不仅在于为TCL集团贡献了营收和利润,更为其下游彩电业务的面板供应吃了定心丸。
 
作为彩电业的最重要上游零组件,液晶面板是中国仅次于石油、芯片、铁矿石的第四大单一进口产品。历史上,由于不掌握液晶面板,中国彩电企业曾多次遭遇面板缺货、库存跌价等尴尬。华星光电的产能约有一半配套给TCL集团旗下的彩电业务,另外一半对外销售给其他彩电企业。
 
在本届CES展会上,TCL展出了一款55英寸OLED电视,其面板就是由华星光电自行研发。当前,以OLED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已在智能手机和液晶电视领域崭露头角,只要在量产技术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有所突破,即有可能在大尺寸电视上完成平板显示的技术升级。以往,中国企业在这样的技术换代期,通常面临产品推出上的滞后,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将面临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的危险。
 
“公司新建的8.5代线已预留了部分AMOLED 产能,原有的8.5代线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进行OLED 产品的生产。”华星光电CEO薄连明表示。
 
这正是李东生看中的垂直整合能力。“三星的优势之一在于产业链布局很深,包括对面板、半导体等的投资。”李东生对记者表示,从业务布局类型来看,TCL与三星的相似度很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TCL集团的对标对象仍然是三星。
 
沿着这一垂直整合思路,华星光电在去年年底启动第二条8.5代面板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为244亿元,设计产能为10 万片/月。
 
与此同时,李东生还向记者透露,TCL集团正筹划投资一家成规模的芯片设计公司,投资规模达千万美元级别,“由于是上市公司,具体细节目前尚不便透露”。
 
芯片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全球电子业的制造基地,中国对芯片有着巨量需求,但由于本土企业力量尚小,进口额连年攀升。来自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字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1990.3亿块,同比增长13.5%,进口金额1752.7亿美元,同比增长27.9%。
 
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在芯片领域并不算大,但初步凸显了TCL在这一关键电子信息产业上游的决心。从TCL在液晶面板上的突破来看,其也经历了一步一步试探的过程。最开始,由于缺乏技术能力和资金实力,TCL选择了液晶模组环节作为正式投资液晶面板生产线前的试水。
 
尽管面临海外厂商的强大竞争压力,但本土芯片企业近年来在庞大市场缺口红利下,也不断生长。比如,在手机芯片领域,美国高通和中国台湾的联发科仍是无可争议的主流供应商,但华为海思、展讯、锐迪科、联芯科技等在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且,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对发展本土芯片企业亦相当重视,这些都为包括TCL集团在内的中国企业在芯片业的突破提供了有利条件。
 
尽管TCL集团在垂直整合上有所动作,但李东生强调,“我们与三星的差距还很明显。”即使是对近年来竞争力不断下滑的日本电子企业,李东生也保持着足够的清醒,“我们在一些产品领域超过了日本同行,但综合实力上还是不如人家”。
 
互联网化路径
 
“互联网的玩法对硬件的毛利确实有压力。”李东生表示,TCL集团仍会聚焦于制造业,为此刚刚卖掉了房地产业务,但未来也会把自己的能力向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延伸,“苹果能成功,不仅是因为它做的手机,更因为其打造了支持苹果手机的软件服务和生态系统”。
 
这与三星高管最近对外的表态不谋而合。按照这位三星高管的表述:目前科技趋势已经从硬件转向软件,并称三星已经有一半的员工专注软件开发,并预计该比例还将持续增长。
 
“但是全世界只有一个苹果。”李东生表示,TCL集团还是会以制造业为主,“我们不可能也无法取代互联网服务厂商”。
 
至于面向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的路径,李东生表示,TCL集团会基于自己的能力独立开发一部分内容,比如TCL有一个专门做在线教育的部门,是全国极具规模的学历教育网络支持平台。几年前,TCL还参与成立了欢网,通过互联网渠道向智能电视用户提供免费的内容。
 
但TCL在这方面更主要的做法还是寻找合作伙伴。为了向家庭提供高质量的影音内容,TCL多媒体在去年10月与IMAX成立了各自出资50%的合资公司,从事4K私人影院系统的开发,以及提供影片、电视节目、游戏和音乐等节目内容。
 
2013年,作为对互联网企业进军电视业的反击,TCL多媒体和网络视频内容企业爱奇艺推出了合作产品。“我们的TCL-爱奇艺电视机销量很好,供不应求。”李东生表示,未来可能推出更多尺寸的类似产品。
 
“我们会独立开发一部分内容,更主要的还是对外合作。”李东生表示,“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会找移动互联网企业合作,网络内容的就找内容提供商合作。”
 
为了拓展海外智能电视市场,TCL还将爱奇艺的合作模式复制过去。今年CES展会期间,TCL通过与互联网企业ROKU的合作,发布了适用于北美市场的互联网电视ROKU。
 
“ROKU是美国仅次于苹果的第二大机顶盒服务提供商。”王成对记者表示,ROKU可以理解成美国的爱奇艺,其拥有约1000个频道的流媒体内容资源,“双方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洽谈合作,此次发布的合作产品将于今年三季度在北美市场正式上市销售”。
 
另外,O2O也已进入李东生的布局视野。“现在传统渠道的费用比较高,约占经营费用的20%,电商渠道费用约占10%-12%。”李东生表示,消费电子的利润率一般不超过10%,如果能用新的商业模式来取代旧有的商业模式,就能获得更理想的毛利率。
 
在李东生看来,现在的电商模式和线下模式都有不少缺陷,地面店成本高,电商成本稍低,但体验还不够好,TCL集团将通过对线上、线下的结合,希望把地面店和电商的优势结合起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用户体验。
 
据李东生透露,目前TCL集团已经成立了专门的O2O业务部门,对相关业务模式也已有具体计划,“会在适当的时候正式发布,我们希望能节省6-7个点的成本”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下)

机顶盒采用软件技术实现数字电视即时CA解密(由于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帮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对信号处理的运算效率来达到和电视广播同步运行的匹配。其次为了保证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强度来凑合存储空间限制和运算效率,还不能提升机顶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FTTH进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不断开发成功,它还可以起到家庭网关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从略)。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上)

一机顶盒从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看,模拟电视被数字电视取代是无庸置疑的,取代的时间和方法则随各国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经济实力有多雄厚,那国也不会于朝夕之间将所有模拟接收电视机都打入冷宫而以数字接收电视机来取代之,于是数/模转换机顶盒就应运而生。我国已经拥有三亿多台模拟接收电视机,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条件

国内主要卫星电视机顶盒厂商目录

1、同洲电子2、长虹3、深圳九洲信息4、福建神州电子5、高斯贝尔6、江苏银河电子7、深圳迈威8、深圳创维9、深圳成功10、福州卓异11、大亚科技12、江苏银河13.其它

06年前瞻:手机电视与IP机顶盒等备受关注

考虑到能源成本高涨与房地产泡沬化等因素,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师相当担忧2006年的美国经济。但投资银行JefferiesBroadview的技术管理总监DavidCreamer指出,半导体也许会成为新焦点。Creamer表示,随着半导体业界一些合并或并购案、首次公开发行(IPO),加上部份跨领域大型企业积极寻求成功的新兴科技以使其技术更加完整,2006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