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广电开展DVB+OTT的十大思考

2014-01-13 08:41:16来源: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作者:张坤热度:
经过ICTC2013,不论广电运营商还是硬件厂家,都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广电必须发展DVB+OTT以应对用户的流失。随着4G时代的来临及HEVC等新一代编码技术的成熟,在网络电视占用更少带宽的同时将获得更高的清晰度,直播电视将在多屏终端呈现,甚至可以开展超高清电视业务。中国移动获得固网牌照又将刺激宽带提速,带宽成本下降,OTT TV电视将具备更好的网络环境。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电视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电视终端的定义,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所有能够联网的终端都变成了电视终端,与高度封闭发展的广电数字电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但是,只要电视运营商与时俱进,改变高度封闭的技术模式,与互联网融合,OTT的迅猛发展并不是DVB时代的终结,笔者就以下十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1、OTT业务的定义。
   
对比广电的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很多人将OTT理解成网络电视。但对互联网业界而言,OTT业务涵盖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各种网站、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上银行、即时通讯等等一切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的业务,都可以称之为OTT。所以,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主营业务都可以称之为基于互联网的OTT业务。总而言之,OTT就是几乎所有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如果你对上述OTT概念表示认同,那么DVB+OTT就是从广电角度所谈的三网融合了,整个广电产业关注DVB+OTT实际上就是关注到了广电三网融合的关键之处。
   
有了这个概念,就知道开展增值业务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网络和终端环境中进行,也就找到了广电在封闭的系统中开展的长达十年的增值服务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原因。
   
在互联网业界看来,发展OTT必须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DVB是对互联网业务的补充,这也是DVB产业与互联网产业体量悬殊的必然结果,这种混合业务是OTT+DVB。如果广电不开放,他们还可以选择电信的IPTV发展OTT+IPTV。随着4G以及宽带的提速,电视应用将是普及4G的助推剂,所以4G时代不需要DVB的参与,已经可以实现全三网融合了。从充满活力的互联网公司的表现,就可看出整个广电产业界的危机可能将要来临。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以及刚刚结束的首届网络视听大会官方所传递出来的对网络电视支持的声音表明,广电网络结束垄断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已成必然。
   
2、广电开展DVB+OTT业务必须基于智能终端,而且要中立。
   
互联网产业的成功基于两个硬件基础,一个是互联互通的网络,另一个是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的高性能终端。这些终端在传统互联网时代是中性的P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各种类型的中性的智能终端。
   
之所以称之为中性,是因为网络和终端都具有开放透明的技术标准,容易形成规模化市场,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产业的创新。
   
目前各种智能终端全球的拥有量超过60亿台(参见《深度分析广电面临的危机》),且全部具备网络电视终端的功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应用软硬件分离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而全球广电DVB终端的数量与之相比差距悬殊,并且几乎全部是非智能化机顶盒的形态,正迫使美国运营商准备放弃机顶盒将电视直播业务向智能终端延伸。
   
从模拟到数字转换的过程中,十几年来有线电视被封闭私有的技术分割成了一个个市场孤岛,定制的机顶盒变成电视运营商的收费工具,对用户提供常年不变的服务,对用户的增值服务主要是无处不在的广告。电视数字化进程已接近尾声,机顶盒出货量开始下滑,这个被控制的市场规模正萎缩,大大降低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但能够加载OTT TV的智能终端却在高速增长,人们可以看电视的终端已经多元化,在与OTT机顶盒高性能的悬殊比较下,单纯的DVB机顶盒势必加速萎缩,技术发展方面进入恶性循环。
   
互联网及终端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管控会阻碍产业的发展。比如,市值曾经高达2000亿欧元的诺基亚,因为担心采用Android而降低控制力,结果几年之内缩水上千亿欧元,2013年被迫低价出售。即使创新力极强的苹果,也因为控制欲太强导致产业封闭,市场份额快速下滑。对于市场正在萎缩的广电终端产业,继续采取技术封闭或其它限制,取得成功的机率不高。
   
鉴于此,很多广电开始意识到封闭的技术体系根本无法在网络、终端、生态环境中建立产业优势。在通过智能终端开展DVB+OTT混合业务的时候才意识到,早在2006年,美国广电DVB就有一个与互联网融合的机会,但遗憾的是这个势头被欲通过黑盒技术控制产业链的CA公司扼杀在萌芽状态。(见《下载CA在美国的艰难历程》)
 
3、4G牌照的发放及移动获得固网牌照对广电的启示
   
中国移动作为世界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承担了我国4G标准的实施,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TD-LTE 4G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极力推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使用TD-LTE标准。最终,工信部于2013年12月4日向三大运营商发布了TD-LTE 4G牌照。若按照广电长期养成的对机顶盒实施管控的传统思维,中国移动的这种行为显然难以理解。
  
按照传统,广电运营商习惯采用黑盒技术,甚至有的还打算在机顶盒芯片上设置安全启动,让机顶盒只能在自己网络里使用,对机顶盒产业做出种种限制,此种行为与运营商寄希望于终端市场化相矛盾。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作为世界第一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的用户数量超过7亿,比联通、电信的用户总和还要多,对产业链及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即使独自发展TD-LTE技术也应信心满满,在TD-LTE中设置黑盒,支持TD-LTE的手机只能入移动的网络,由移动独家享用,进而让整个产业链为中国移动服务。
  
但是,熟悉3G产业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3G标准让作为世界老大的中国移动使尽浑身解数,在TD-SCDMA网络上进行了巨额投资,对终端芯片和整机厂家进行巨额补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步履艰难。如果按照每个用户3年换一个手机估算,中国移动的用户每年更新手机数量至少2亿部。即使这样,中国移动在发展TD-SCDMA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见,一个产业链的完善需要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并投入大量资源才能逐步完善。
  
反观广电终端产业,每年的机顶盒销量不到0.3亿,而且被分散到多个孤立的市场上,每个市场都有诸如CA、浏览器、股票等私有的黑盒技术,不利于终端的规模化生产,对产业链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在长期区域垄断经营下,广电在终端设置的黑盒已严重阻碍了广电终端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这种黑盒技术来源于欧洲,我国整个数字电视市场被这种黑盒技术分割得支离破碎。
  
中国移动取得固网牌照预示着宽带接入竞争的加剧,宽带费用将下降,同时随着2014年H.265技术的应用,宽带网开启高清甚至超高清网络直播的条件将成熟,广电因为机顶盒终端包袱,技术平台升级困难,有线电视正在升级的高清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其优势将荡然无存。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同样是至理名言。广电行业不可能仅仅依靠几个CA、中间件或机顶盒公司就能与互联网产业抗衡,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通过黑盒技术控制产业链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有线电视工业体系。
 
4、基于下载CA和智能终端发展DVB+OTT帮助广电产业不再错失机会
   
从互联网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网络不断拓宽和终端(先是PC,后是智能终端)性能不断提高而推进的。广电产业在2006年曾经有一个发展DVB+OTT的历史机遇。
   
当时英特尔、戴尔、惠普等消费电子巨头通过FCC向美国有线通讯协会提出,要求美国有线通讯协会(NCTA)在制定的下载CA(DCAS)技术规范时也能适合个人电脑,但遭到拒绝。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智能终端就是互联网条件下的另一种形态的更接近实际的个人电脑,但当时的美国有线电视界并没有把高性能的个人电脑当做有线电视终端,背后的玄机则是利益集团的阻挠。
   
因为,如果有线电视界引入个人电脑,将面临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必须对电视加密系统进行规范,使其能够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实现对数字电视的加密,而不影响个人电脑的芯片、操作系统等软硬件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该选择必须放弃私有封闭的加密技术体系,进而采用不影响软硬件生态环境的标准化的标准透明的加密技术体系。第二种选择则是,延续传统的私有黑盒的加密技术,迫使英特尔的芯片内必须放置CA公司的黑盒,导致英特尔芯片的设计、订货、物流,都要在CA公司的管控下进行。
   
很显然,第一个选择将迫使CA公司放弃黑盒,放弃黑盒将意味着放弃对产业链的控制,也就意味着要放弃垄断利润,所以导致美国DCAS的夭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问题。同时,放弃黑盒也与CA公司长期向人们灌输的“保护封闭黑盒=安全”的传统安全理念相违背,长期依靠信息不对称经营的盈利模式将崩溃。第二个选择,很显然英特尔不可能受控于CA公司,即使英特尔被迫答应也难以实施。比如,戴尔计划生产一批支持有线电视的电脑,首先需要提前向CA公司提出申请,再由CA公司向英特尔发出预埋在芯片中的密钥,英特尔经过4个月的生产流程,经过CA公司的黑盒监管和认证,将芯片交到戴尔手中,而戴尔再需1-2个月生产出符合要求的电脑进入销售渠道,最后经过1-3个月进入消费者手中,整个流程大约需要7-10个月时间。为配合CA公司的黑盒子,按照每18个月升级一次的“摩尔定律”,整个生产销售流程就占了一半时间。按目前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到一年技术就要升级一次,黑盒技术导致的漫长更新周期显然不合时宜,势必阻碍技术的创新,商业上不可行。
   
站在安全的角度,如果在英特尔芯片中设置黑盒,英特尔和CA公司都是黑盒的知情者,难以界定安全责任。如果仍由CA公司主导产业发展,英特尔也不可能为了比自己体量小很多的CA公司的安全做背书。
   
这就不难理解,当时英特尔和PC阵营提出美国的下载CA不适合个人电脑而不可行。坚守黑盒的结果就是抵制了个人电脑进入有线电视行业,私有黑盒技术的持有者“挟持”了电视运营商,成功地阻击了下载CA,结果导致美国有线电视错过了一个与互联网融合的宝贵机会,致使有线电视运营商从2008年开始,用户逐年加速递减。
   
随着技术的升级和移动互联产业的崛起,消费电子巨头疲于应对新的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已没有多余精力与处在封闭状态的有线电视开展合作。按照曾经一心想进入电视市场的乔布斯生前所言,索尼、松下和我们已经尽力了,能够做到的就是将一个盒子放进另外一个盒子里面。看到有线电视机顶盒与各种智能机顶盒巨大的差距,美国各界纷纷不看好机顶盒的未来,Comcast认为机顶盒还有2-3年的寿命。
   
随着4G、5GWiFi等移动互联产业的快速发展,移动运营商开始规划超高清电视业务,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正迅速向电视蔓延,迫使智能电视产业快速向超高清发展。超高清电视的处理能力不逊于现在的个人电脑,与2006年相同,历史机遇又重新摆在了广电产业面前。此次,希望广电不再被封闭的黑盒CA以及既得利益者拖住与互联网融合的脚步。
   
随着宽带及智能终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广电运营商了。看看互联网公司2013年以来在智能机顶盒和智能电视机上的频频动作,就可以看到整个广电行业即将面临的竞争形势的严峻程度。
   
能够适合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的开放的下载CA,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5、为什么开展DVB+OTT业务必须采用开放的下载CA技术
   
站在广电的角度,发展OTT必须基于DVB,也同时意味着需要以DVB为基础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才能容纳OTT,同时还要保障原先DVB业务的安全,这就必须消除原来固定黑盒CA技术带来的技术平台的封闭性。广电总局在2012年颁布了《NGB下载CA技术规范》,定义了下载CA的接口规范。这个接口为开发CA应用软件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广电终端的标准化、智能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但遗憾的是规范中保留了难以实施产业化的硬件黑盒部分。
   
因为将来的智能终端离不开互联网,下载CA特有的安全软件可下载更新机制,可以将数字电视的安全管控向前端延伸,降低终端的封闭性,形成“云”“端”联动的安全机制。这种类似网络交易或网络银行的安全机制,对核心数据的保存、失效恢复及重新生成等,将成为数字电视安全机制的中心。这时,数字电视的下载CA安全机制就必须融合网络交易CA(Certificate Authority)的安全机制,也符合智能平台软件及时更新的特点,实现基于硬件合法的数字电视CA功能主要由软件实现。这种“软件CA”的安全性到底如何呢?看看网络交易的安全就知道了。
   
与泰信下载CA类似的安全机制在需要加密的电子商务领域应用广泛。2012年这种安全机制保护了8万亿的网络购物交易额,预计2013年将保护近13万亿。2012年我国广电整体电视收视费410亿,去除模拟收视费,数字电视CA系统所保护的收视费大约300多亿,是电子商务金额的1/400,而且是在有安全缺陷的智能卡CA的保护下实现的,很少看到因为加密系统的不安全导致运营商损失的报道。与此相比,2013年的双十一一天的网络购物交易量超过400亿,远远超过有线电视一年的数字电视收费。数额如此巨大的网络交易,运营方并没有要求必须在终端内设置一个黑盒子,而是依靠一串CA(Certificate Authority)认证数字完成,而泰信的安全机制却远没有这么简单。所以,泰信基于硬件合法性的下载CA安全性更高,更适合互联网环境下数字电视加密的安全需求。
   
数字电视CA技术如果实现了可下载,安全策略可以快速更新,可以通过软件升级快速弥补各种漏洞,实现更高强度的加密。所以,开放的加密系统反而更安全。如果NGB下载CA坚持一定要在芯片中设置黑盒,当满足NGB的安全芯片产业链成熟之时,泰信下载CA不做修整就可以直接符合要求。
 
6、泰信下载CA已经具备实施条件
   
下载,顾名思义就是软件的可下载更新,这就需要一个类似个人电脑的开放的软硬件分离的环境,而个人电脑的产业基础有一个类似BIOS的将软硬件分离的接口规范。在这个标准的环境下,软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立升级,硬件可以不断提升性能。当有了更好的硬件后,可以运行更多能提升用户体验的软件,当有了对硬件要求更高的软件之后,又可以促使硬件的高速发展,软硬件相互独立、互相促进。“摩尔定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现在,传统的性能差的嵌入式系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个人电脑的性能,这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手机、平板、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因为市场容量远比传统个人电脑大,所以智能终端对互联网产业链发展的驱动力更大。终端的智能化就是泰信下载CA理想的运行环境。
   
早在2005年美国有线界热议下载CA技术的时候,泰信就已经开始了下载CA的深入探索,并逐渐认识到发展无卡CA的出路是按照软硬件分离原则,促使无卡CA向下载CA方向发展,并于2009年开始正式推广下载式无卡CA,软硬件分离的理想环境就是智能终端。
   
现在,智能终端产业已经成熟,终端性能快速提升,即使基于比C语言效率低的Java中间件,也可以顺畅运行各种应用。如今我们每天使用的智能手机、个人电脑会收到很多更新升级信息,这些升级大部分是为了提高系统安全性,开放的可持续升级的系统反而更安全。所以,下载CA具备了实施条件。
   
利用下载CA技术,可以帮助高速发展的智能终端产业为广电运营商所利用,助力广电与生机勃勃的互联网产业快速对接。泰信下载CA已经在智能电视和智能机顶盒上成功应用并规模部署,智能终端成本的大幅下降为广电运营商开展DVB+OTT业务创造了条件。
   
根据泰信对智能机顶盒市场成本的估算,高清智能机顶盒比普通非智能高清机顶盒的成本主要在内存部分。在2013年内存价格大幅上涨(大约2倍)的情况下,智能机顶盒的1GB内存比普通机顶盒的256MB内存高出7美元,NAND FLASH高出2美元,如果增加WiFi和蓝牙模块,成本还要增加2-3美元。这样,带有WiFi蓝牙和大容量内存的智能机顶盒比广电的普通机顶盒高出大约12美元,含税成本要高出80-100元人民币,但增加的这些成本是灵活开展OTT所必须的。即使这样,智能机顶盒的造价已经降到大约300元,并不比功能性机顶盒成本高多少。为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开展增值业务,智能机顶盒增加的成本不论是用户、运营商,还是第三方的OTT提供商都是可以承担的。
   
如果2014年存储器恢复到正常价格,智能机顶盒的成本只比广电功能机式的机顶盒高出不到50元人民币。由于智能机顶盒的软件开发可以采用标准化的方式进行,不需要重复开发和移植,分摊到每一台机顶盒上的软件开发成本将大幅下降,智能机顶盒的综合成本有望在2014年接近广电功能高清机顶盒。
 
7、下载CA的标准化目的已经达到
 
不论是美国当年讨论的下载CA,还是中国正在推广的下载CA,其目的都是让机顶盒和电视机实现与CA无关的市场化销售,让付费电视终端真正变成消费电子产品。人们看电视所用的机顶盒并非一定通过运营商获得,也可以自行购买,还可直接使用市场化销售的智能电视机,拓展付费电视终端的适用范围。通过市场驱动实现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运营商不再需要订制机顶盒,从而降低运营商开展业务的成本。同时,通过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高性能智能终端,满足用户不同的需要,增加用户黏着度。
 
泰信早在2009年就利用自己定义的规范开始推广下载CA。2012年,广电总局颁布了《NGB下载CA技术规范》,虽然该规范保留了固定黑盒部分,但其定义了基于Java的下载CA接口,这个接口可以起到对下载CA重要的标准化作用。保留黑盒和不兼容智能卡CA是NGB下载CA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
 
为了更快地推动下载CA技术,泰信基于终端硬件的在线特征和合法性,在不需要黑盒的情况下实现高安全,同时还对NGB下载CA的接口进行了拓展,将封闭的机顶盒客户端软件用与软件无关的Java语言重新编写,使下载CA能够向下兼容,支持智能卡CA,实现了智能卡CA和终端的无关性。
 
泰信为了验证下载CA可以实现市场化销售,经过一年多时间开发了一款DVB+OTT智能机顶盒—泰信盒子T1,在该机顶盒上配备了完善后的下载CA Java接口,同时将该接口对外开放,使得T1机顶盒不但能加载泰信下载CA,也能加载其它下载CA,其中也包括智能卡CA,从而让机顶盒的使用不再受任何私有CA的限制。
 
为了帮助第三方开发应用,泰信送出和销售了接近1000台工程机,分布地区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还有欧美地区,为一些数字电视极客提供了基于Android的开发环境,在国内也聚集了一些技术高手。泰信也因此得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提高下载CA安全的诸多策略,真正做到了开放的加密系统反而比封闭的加密系统更安全,打破了“保护固定黑盒=安全”的传统安全思维。
 
事实证明,基于下载CA是可以做到付费电视终端与CA的无关性。只要按照扩展后的NGB下载CA接口标准开发生产,机顶盒或一体机可以实现跨区域的市场化销售,让广电产业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变成现实。至此,下载CA的标准化目标在技术层面终于实现。
 
8、基于下载CA开展可管可控的OTT业务
   
数字电视CA是对业务流进行加密,实际上是对机顶盒解密行为的控制,围绕CA为中心完成基本的付费DVB功能。在双向环境下,可以基于下载CA建立一个业务平台,其它的OTT应用可以和CA控制的直播业务关联,并通过下载CA通道进行管控。比如,在广电集采或有补贴的DVB+OTT机顶盒上,所开展的OTT业务受到DVB的管制,如果用户没有缴费,OTT TV业务也不能运行,这样可以保障广电在开展OTT业务时,基本的DVB业务不流失。
   
就目前而言,广电高清直播业务的优势地位还存在,如果广电运营商统一技术标准,开放终端市场并给一定的补贴,单纯的OTT盒子厂家才有动力增加DVB功能。但是,所有的OTT机顶盒都不具备DVB模块,导致OTT的发展与广电没有任何联系, OTT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定是DVB的萎缩,与DVB之间的竞争是一种零和游戏。如果广电以开放的心态与OTT共同发展DVB+OTT业务,不但解决了互动内容匮乏的问题,而且至少在几年内不论OTT机顶盒业务开展的如何红火,广电至少保住了基础的DVB业务,不至于用户大量流失。
   
详见泰信官网《下载CA帮助广电实现内容安全即可管可控》。
     
9、泰信下载CA最适合应用于广电的家庭网关
   
在ICTC2013上,广东有线王斌认为机顶盒已经成为广电发展的包袱,机顶盒定制化集采导致其质量无法与同类家电相提并论,无法适应新的电视产业快速升级,用户大量流失,广电运营商有必要开始逐步淡化机顶盒配销,转而主攻家庭网关业务,拥抱互联网,让机顶盒变成一个消费类的产品,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所以王斌先生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个观点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详情参见《机顶盒成为包袱广电要主攻家庭网关》。
   
但是,如果不改变封闭的加密技术体系统一技术标准,广电的家庭网关将会重走类似机顶盒的自定标准、不能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如果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市场,终端成本仍会居高不下,仍然难以升级。结果可能是在电信运营商宽带不断升级的情况下,OTT TV将直接与各种终端建立联系,结果就是将广电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家庭网关短路,成为另一个封闭的机顶盒产业形态。同时,在封闭黑盒的CA技术体系下,机顶盒也难以实现市场化销售,必须采用没有硬件黑盒限制的下载CA技术。
   
因为,只要家庭网关内部涉及解码、编码、芯片工艺等快速更新的因素,在封闭的黑盒技术标准下,网关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照样受到限制,无法达到专业化,注定是一个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
   
广电运营商的主要职责是电视运营,可以主导终端网关技术标准的制定,而研发生产工作应该由产业界完成,在统一开放的标准体系下,各个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胜出。将QAM转化为IP的产品可以是一个低成本且标准化的产品,电视运营商亲自研究网关也是因为没有标准,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家庭网关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取消封闭技术的限制,引入透明化和标准化的下载CA技术,以促使广电的家庭网关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10、数字电视透明网关可助力广电终端快速融入互联网实现市场化
 
将数字电视DVB QAM信号解调之后,就可以变成与IP网络融合的数字信号,传统的DVB就可以与互联网融合了,这应该是数字电视网关所起的主要作用。解密动作放在终端解码器的前一个环节最安全,也符合端到端的管控要求,采用标准化的下载CA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数字电视网关也具备解密、解码和转码功能,势必又回到了现在的机顶盒状态,网关升级换代慢的弊端照样存在,并随着4K、8K超高清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技术的高速发展,家庭网关的技术开发周期要求会越来越短,难度也随之加大。
  
如果数字电视网关内部只具备硬件黑盒解密功能,即所称的无头网关,网关通过DRM等其它加密手段再向其它智能终端发送直播流,将与解码有关的终端升级换代转移到其它智能终端产业,网关可以长期使用。虽然这是一种进步,但固定的黑盒长期使用迟早会有曝光的一天。继续秉承“保护黑盒=安全”的思维,也势必像现在的机顶盒产业那样,发展道路越走越窄。下载CA是无头网关最佳的选择。如果将没有黑盒限制的下载CA的使用范围拓展到其它智能终端,数字电视家庭网关可以是标准化的和透明的。
  
在视频互联网时代,绝大部分的数据是下行的,这正是发挥广电广播优势的场所。如果通过低成本的IPQAM(每个频点可低至5USD),建立一个下行通道,就可以充分发挥DVB QAM高质量的下行优势,上行数据可借助EoC、CM、手机或者其它运营商的宽带,为OTT TV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智能化视频管道,在没有固定黑盒的下载CA帮助下,可以将广电的终端拓展到其它所有带有屏幕的智能终端。
  
这时,数字电视网关不需要解密,网关可以是透明的,可以实现标准化的规模生产,大幅降低网关成本,并实现市场化销售,借助移动互联产业终端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帮助广电融入互联网。
  
在家庭内部通过将QAM简单IP化,让通用的IP设备,比如平板、手机及电脑具备运行下载CA的能力,促使广电终端与互联网充分融合,借助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壮大。比如当H.265视频编码格式普及时,因为家庭网关只是一个通道,只需在前端更换信源的编码格式,就可以适应具备对应功能的智能终端,广电可以不再承担终端的成本,就可以开展4K甚至8K超高清业务。
  
因此,逐步放弃固定黑盒的过程就是广电IP化的过程,也是广电参与三网融合要做的第一件事。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从手机电视叹电信广电合作

作者:张伟【eNet硅谷动力专稿】近年来,手机电视一直被各方“别有用心”地追捧着,满含赞誉之词,如“手机电视被称为继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增值领域的一颗新星”。美国某手机电视开发商也以幽默的口吻说道:“这个世界上只有电视和手机两种东西最流行,我们当然会更看重两者结合——手机电视的未来。”中国是手机数量大国也是电视大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到1997年,用户数慢慢累积到1000万户左右,每年平均增加100万户。然而,在此之后的四年间,却爆炸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10月25

视频点播、直播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近期,中国计算机报上发表于的一则新闻《视频直播应用于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其展会间利用Internet视频直播技术手段展示金融展和成就展的宏大现场,实时报道展会信息,提升展会辐射能力。但就我所知其实网上视频直播技术应用于展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网上直播既有传统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性,因此,这种媒体形式一出现就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上视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地由窄带向宽带转移,提供视、音频内容的站点急剧增加,视听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互联网上以视、音频服务的核心—流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客观而言,目前流媒体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上)

1.1产业背景当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广播影视“十五”计划明确提出2003年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00万户,到2015年,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国家广电总局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确定2004年为数字化年和产业化年。广电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以至用户家中的接收设备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前端及传输环节数字化投入容易解决,而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用户家中的模拟接收机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经济能力上看,数字电视机的成本还非常高,相当部分的用户还无经济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下)

上文中我们已讨论了消费型机顶盒租赁的传统租赁属性,现在我们再来探讨机顶盒生产型租赁。从目前福建机顶盒租赁实践来看,其生产型的租赁关系并未确立。香港新世界集团与服务公司之间并没有租赁合同关系,实际上香港新世界集团通过中广媒体公司间接控制了服务公司,而派威公司也是由新世界集团投资,其间也不存在买卖关系。服务公司的身份不是承租方,对用户来说,也不是实际的出租方,充其量是一个代理。机顶盒在目前阶段技术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是缺乏通用性的专用设备,所以机顶盒租赁具有很强的设备投资色彩,但又未充作服务公司的股本。如此模糊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不能合理利用融资租赁方面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利于数字电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