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珠胎暗结中国移动

2013-12-19 15:07:45来源:IT时代周刊 热度:
国家广电网络公司破茧而出的风声,又一次挑动了业界敏感的神经。
 
在日前出台的“383”改革方案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等人撰写的关于“电信重组”的论述,因为权威性高而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广泛热议和猜想。方案指出:“加快业务相互开放,实质性推进三网融合。实现电信、互联网、广电主体业务相互开放和相互进入。整合分散的监管职能,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再次重组电信企业,形成多家竞争实力相当的电信运营商。”
 
业界最关心的莫过于中国移动将入股国家广电网络公司,且最终两家公司可能融为一体。
 
据了解,在“383”改革方案面世之前的10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上,也有消息人士表示国家广电网络公司即将成立。此后,工信部《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亦强调:组织实施三网融合全面推广工作。
 
政策的密集出台把国家广电网络公司的成立推上了风口浪尖。尽管中国移动入股国家广电的传言流传已久,然而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在此次“383”方案中“重组电信企业”的说辞,让业界似乎找到了中国移动入股国家广电的最有力的蛛丝马迹。
 
国家广电网络公司的成立,是否意味着中国第四大运营商即将诞生?三网融合的进程,是否又将随着国网公司的破壳而迈出最实质性的关键步伐?
 
国网难产
 
有关成立国家广电网络公司的消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碗“冷饭”。
 
早在2010年初国务院颁布的《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中,时任副总理的张德江就明确提出要在试点阶段(2010-2012年)“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初步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当年8月,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筹备组成立,负责草拟国家级广电网络公司的组建方案。
 
不过,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级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都只停留在纸面上,而其多次传出的挂牌消息也都一一落空。直到2012年11月,国务院在下发的“国函184号”文件中表明:同意组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由财政部出资,广电总局负责组建和代管。不过,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发文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用。
 
今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终于对外透露,国家级广电网络公司组建方案已经获批,进入组建阶段。
 
而本刊记者了解到的消息显示,国家广电网络公司之所以在长达两三年的时间里难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各地有线网络资产方面的整合相当困难,不仅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依据,而且资产规模纷繁复杂。直到今天的“383”方案出台,重组电信企业的说法点燃了业界对于国家广电网络公司成立的希望。
 
但是,有长期研究电信行业的券商分析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在2008年电信行业实施“六变三”的重组后,3大运营商虽然在规模上还有差距,但已经可以实现对等竞争,且相互有牵制,因此,这3家运营商之间再重组没有意义。如此一来,悬而未决的国家广电网络公司就很有可能成为重组的最大亮点。IDC电信分析师沈建勇就认为:“我理解的电信改革方案的重组应该是国家级广电网络公司的建立。”
 
中移动的意义
 
虽然多方信息显示国家广电网络公司将是一家独立实体,但关于中国移动有可能入股的传言也并非空穴来风,而对此持支持态度的人士的主要观点是:新组建的国家广电网络公司囊中羞涩。
 
国家广电的难产,除了自身陈年旧疾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其在资本层面未能有较强的资金入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想要整合广电内部繁杂、诸侯割据的局面显得非常困难。因此,寻求“土豪”电信运营商们的资金援助就成为解决资金难题的现实可能。
 
此外,根据国家广电网络公司的组建方案,其注册资本金为45亿元,与中国移动3000亿元的注册资本以及中国电信1500多亿元的注册资本相比,根本不在一个级别。经济基础这么薄弱的国家广电网络,要想在电信、广电完全双向放开的情况下,和根基牢固的电信运营商竞争,怕是会凶多吉少。
 
对于中国移动而言,其最欠缺的就是固网入户资源,尤其是在和中国电信的竞争中,固网业务短缺的短板让其处处受制。一旦能够与国家广电网络合作,则能够很好地填补中国移动这一不足。
 
有业内人士向《IT时代周刊》指出:国网组建的意义在于能够与电信领域的三大运营商产生一种竞合关系,从而使广电体系与电信体系各自原有的产业链出现重大变革。而现实的情况就是,三网融合遭遇各方势力博弈,并且在广电企业内部,地方势力各自为营,结构繁杂,涉及到各方利益。一旦中移动入股国网,可以通过收购方式整合各地广电网络,形成“全国一张网”,而且有实力组建广电企业自己的骨干网络,最终展开全国性运营。
 
这是一直以来,中国移动入股国网声音不断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383”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组电信企业后,业界对于中移动入股国网更加笃定的根源所在。
 
笼罩着阴霾的未来
 
在“383”方案中,国家改革方案策划者们释放出的成立国家广电网络公司的强烈信号,以及中国移动入股其中的猜想,都让外界对于三网融合的提速有了更多的期待。
 
有分析就指出,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包括了移动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是将来的大势所趋,中移动和广电有着共同的利益与短板,比如应对OTT入侵、宽带接入等等。如果双方能够站在同一艘战船上,无论是中国移动方面,还是国家广电方面,都能够优势互补,共同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
 
另一方面,中国的4G牌照在年内发放已成业界共识,如果国家广电网络也能够借机获得4G牌照,则可以进行4G产业化的探索,以此弥补有线行业只有固网没有移动网络的空白。而中国移动亦可以借助和国网的合作,在视频、内容、宽带领域形成合力,快马加鞭弥补其在3G时代落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之后的硬伤。
 
中视瑞德传媒战略发展总监贾双林就认为,中移动市场化程度高,运营经验丰富。通过中移动将广电网络彻底通道化,向电信运营商身份转变,于广电,于电信行业和三网融合都是大好事。
 
在多方对于此次“383”方案传递出的积极信号表示期待的同时,由于一直以来三网融合的举步维艰,同样也有不同的声音传出。此类观点认为,尽管中国移动让国家网络有限公司有了靠山,不过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家广电网络内部的顽疾已经持续多年,地方势力的割据,并非中国移动的财力就可以立马解决的。另外,即便是中国移动入股了,国家网络有限公司作为第四大运营商,和中国移动本身存在着竞争的关系,那么二者在日后的同心协力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如果双方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合作势必更多停留在战略层面,而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顾虑,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炎滨亦对国家广电网络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持保留态度,他认为这取决于高层意志。张炎滨说:“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依靠广电自身很难全面推进,下一步主要看国家层面的态度与决心。”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从手机电视叹电信广电合作

作者:张伟【eNet硅谷动力专稿】近年来,手机电视一直被各方“别有用心”地追捧着,满含赞誉之词,如“手机电视被称为继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增值领域的一颗新星”。美国某手机电视开发商也以幽默的口吻说道:“这个世界上只有电视和手机两种东西最流行,我们当然会更看重两者结合——手机电视的未来。”中国是手机数量大国也是电视大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到1997年,用户数慢慢累积到1000万户左右,每年平均增加100万户。然而,在此之后的四年间,却爆炸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10月25

视频点播、直播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近期,中国计算机报上发表于的一则新闻《视频直播应用于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其展会间利用Internet视频直播技术手段展示金融展和成就展的宏大现场,实时报道展会信息,提升展会辐射能力。但就我所知其实网上视频直播技术应用于展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网上直播既有传统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性,因此,这种媒体形式一出现就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上视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地由窄带向宽带转移,提供视、音频内容的站点急剧增加,视听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互联网上以视、音频服务的核心—流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客观而言,目前流媒体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上)

1.1产业背景当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广播影视“十五”计划明确提出2003年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00万户,到2015年,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国家广电总局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确定2004年为数字化年和产业化年。广电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以至用户家中的接收设备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前端及传输环节数字化投入容易解决,而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用户家中的模拟接收机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经济能力上看,数字电视机的成本还非常高,相当部分的用户还无经济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下)

上文中我们已讨论了消费型机顶盒租赁的传统租赁属性,现在我们再来探讨机顶盒生产型租赁。从目前福建机顶盒租赁实践来看,其生产型的租赁关系并未确立。香港新世界集团与服务公司之间并没有租赁合同关系,实际上香港新世界集团通过中广媒体公司间接控制了服务公司,而派威公司也是由新世界集团投资,其间也不存在买卖关系。服务公司的身份不是承租方,对用户来说,也不是实际的出租方,充其量是一个代理。机顶盒在目前阶段技术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是缺乏通用性的专用设备,所以机顶盒租赁具有很强的设备投资色彩,但又未充作服务公司的股本。如此模糊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不能合理利用融资租赁方面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利于数字电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