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一家人守在电视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每周二下午电视台检修设备看不了《新白娘子传奇》、世界杯期间居民楼总在半夜传出电视机前熬夜球迷的呐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是获取资讯和家庭娱乐的最主要方式。
然而,伴随着互联网对地球实行全面接管,人们在网络上就可以获得最新的资讯、最IN的影片和最潮的剧集,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更是彻底改变了“新闻”的概念……关掉电视,转移“战场”。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谁还愿意守着电视机,忍受着比节目时长还要长的广告轰炸,去观看那些了无新意、荒唐作秀的山寨娱乐节目和粗制滥造、盲目跟风的国产电视连续剧呢?
网络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人与电视的距离,我们向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的人发出了调查问卷,希望以此一探人们对电视的态度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调查以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不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其实可能屏蔽了一大部分忠实的电视观众,他们就是平常比较少使用网络、大部分时间又是在家中度过的退休人群。电视在他们的壮年时代进入生活空间,从此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极大转变,比起从小就在电视机前过周末的80后、90后,可以说他们才是真正见证电视如何创造历史的人群。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探讨看电视这种生活方式在近几年发生的转变,这种转变更多地体现在对社会变迁更加敏感的中青年人身上,所以虽然调查样本有限,不能被看作整体电视观众观念想法的如实反映,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电视这一媒介正在面临的重大转折。
1、你的性别?
A、男 29.31%
B、女 70.69%
2、你的年龄、学历、职业分别是什么?(结果见调查报告)
3、你获取新鲜资讯的主要渠道是什么?
A、报纸 8.62%
B、电视 6.9%
C、网络 75.86%
D、身边的人 6.9%
E、其他 1.72%
4、你收看电视的频率大概是什么样的?
A、每天都看 27.59%
B、一周内三四次 15.52%
C、一周内一两次 17.24%
D、一个月两三次 18.97%
E、更少 20.29%
5、你每 次 看 电 视 的 时 长 大约有多久?
A、半小时以内 29.31%
B、一两个小时 50%
C、三四个小时 20.69%
D、更长 0%
6、最近一次看电视是什么时间、什么节目(结果见调查报告)
7、看电视时,你最常收看哪些节目(多选)?
A、时事新闻、访谈评论 65.52%
B、综艺节目(明星、选秀、婚恋等) 50%
C、体育赛事 24.14%
D、影视剧作 46.55%
E、其他 6.9%
8、您最反感的电视内容是什么(多选)?
A、广告购物 84.48%
B、娱乐选秀 39.66%
C、相亲节目 36.21%
D、时事评论 3.45%
E、体育直播 3.45%
F、影视剧作 1.72%
G、其它 1.72%
9、你观看电视剧的习惯是什么?
A、在电视上收看 31.03%
B、在网络上追看 55.17%
C、我不看电视剧 13.79%
10、你经常观看的海外电视节目有哪些?
A、电视剧 37.93%
B、综艺节目 12.07%
C、体育赛事 12.07%
D、文化纪录 18.97%
E、我不观看海外电视节目 18.97%
11、你认为国内电视节目与海外的相比如何?
A、差距很大 48.28%
B、有自己独到之处 24.14%
C、不清楚 27.59%
调查报告
参调人群以女性、中青年和受高等教育者居多
在两天内受访的58人中,17人是男性,占到29 .31%,剩下的37名女性则占70 .69%。受访者的年龄集中在20岁到40岁之间,其中有53.45%是20到30岁的年轻人,30岁到40岁的青壮年也有18.97%,另外有3名20岁以上、7名40-50岁、4名50-60岁、2名60岁以上的受访者。九成以上的受访者受过高等教育,9.62%有硕士学位。学生占到了全部受访者的一成左右,其他职业遍布媒体、公务员、设计、教师、医生、销售、金融、警察等。网站调查的访问来源也不局限在广东地区,而是有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江苏、云南等多个省份的受访者,还有两份调查结果来自海外。虽然样本数量有限,但在构成成分上比较丰富,聚焦在主流都市文化娱乐消费人群身上。
七成以上受访者依赖网络获取资讯,主要为年轻人和高学历者
从门户网站的即时更新,到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的转发、分享,互联网已经成为最畅通又最拥挤的信息高速公路。在受访者中,75.86%的人是通过网络获取最新资讯的,占据绝对优势。与通过看电视获取资讯的人相比,热衷于互联网生活的人更年轻、学历也更高,40岁以下的有36人,占全体受访者的62.06%;并且绝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选择网络的44人中有39人拥有大专及本科学历,硕士学历亦有3人。这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到的情况也比较吻合,年轻人和高学历者往往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日常生活、工作也更依赖于网络。
收看电视新闻已然成为十分落伍的更新资讯的方式,仅有4人选择,占6.9%,且都来自40岁以上的受访者。通过身边的人知晓天下事,其实需要身边的人都是资讯达人,选择这个方式的4个人里,3人是在校大学生,1人是媒体从业人员。另外,还有8.62%的人坚持读报纸看新闻。
每天看电视者不足三成,看电视时间变得越来越短
资讯传播方式从电视转移到人人皆媒体的网络平台上,并不意味着电视就没有了其他功用。上面已经说明了我们的样本较为年轻化,但也仍然有27 .59%的 人 每 天 都 会 打 开 电 视 。虽 然 也 有20 .29%的受访者一个月也不会看一次电视,但这部分来源主要是住处一般没有电视机的学生;约有32 .76%的受访者每周会观看电视数次,其中,17 .24%的人每周会看一两次,15 .52%的人则会打开电视三到四次。
所以,即便唱衰电视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暂时看来,电视依然是大多数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这个部分没有20年前那么重要了,每次会在电视机前呆两个小时以上的人已经只剩两成,更有29.31%的受访者每次最多只会看半个小时的电视,对于一个每晚在家大约有四个小时休闲时间的上班族而言,看电视或许只是吃饭的时候腾不开手才会选择的娱乐。
时事新闻和访谈节目最受欢迎,广告购物和综艺节目受鄙视
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上次看电视是在填写报告的24小时之内,其他受访者也大多至少在一周之内看过电视,而大家上次收看的节目集中于新闻播报、时事评论和综艺选秀上,仅有3名受访者观看的是电视剧。“上次看的节目”这个具体问题的答案也和更笼统的“经常收看哪类节目”的统计结果相符。65.52%的受访者会观看时事新闻和访谈评论节目,这个结果说明,即使人们第一时间获得资讯的渠道变成了网络,但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人们还是认为电视媒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权威指标。同时有很多人认为,电视上专业人士对时事的评论和解读,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综艺节目比重占到一半,超越电视剧近5个百分点,成为第二类受欢迎的节目。不出所料,对体育赛事24.14%的关注主要来自男性观众。
也许最没有性别身份差别的收视习惯,就是对广告和电视购物的近九成的反感,这个数据在调查刚开始的时候曾一度达到100%,电视制作方似乎该考虑一下转变敛财方式。虽然50%的受访者说自己常看综艺节目,但他们估计大半是一边观看一边自责的,因为最走红的两类综艺节目———选秀和相亲,分别遭到了39.66%和36.21%的鄙视,看来大家都把它们看成没营养的纯粹休闲。
电视剧不在电视上看,网上追剧成主流
曾几何时,晚饭过后围坐客厅收看电视剧是主宰国人家庭娱乐的方式。可是,网络的发达开放了全新的看剧方式,不用再每晚七点半苦等新闻联播结束,不用再忍耐比裹脚布还长的电视广告,看什么怎么看全由观者自主选择。欧美日韩地区制作精良的电视剧集在网络上的大量传播,使得本来就一潭死水的国产剧市场更加失去吸引力。
如今,55.17%的人倾向于在网络上追看电视剧,上网成为最主流的观剧方式。在32位喜欢上网追剧的受访者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和女性不出所料地占据了主要地位,前者有31人,后者有26人,并且其中有30人受过高等教育。除了37.93%的人会经常观看海外电视剧之外,综艺节目、体育赛事、文化纪录这几种海外电视节目都有固定的欣赏人群,其中,观看综艺节目和体育赛事的受访者年龄相对集中在20-30岁,而文化纪录节目的观看者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只有18.97%的受访者表示不大观看来自海外的电视节目。
在海内外电视节目水准差距的问题上,近半数的人认为差距很大;觉得自己对此“不清楚”的人数,也超过了认为国内电视制作“有自己独到之处”的人数,可见国内电视产业遭受的冲击不仅在传播方式上,也在创意、技术等多个方面。
个案1
大多数国产剧像城乡结合部的出品,一点也不好看
受访者:思诺,37岁,自由职业者
每天打开电视,已经是思诺十多年前的记忆了。跟那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她每天固定收看的节目就是新闻联播和各类电视剧,“当时看新闻联播是种习惯,就像现在习惯每天早上收听新闻电台一样。当然,那时候电视剧还不像现在这么‘水’,还是有一些经典好剧的。”
看电视剧的习惯依然保留到了现在,但观看方式已然改变———近年来,思诺几乎只在网上追看电视剧,传统的电视早已被她排除在生活之外了。“现在网络上你可以找到很多国家各种风格品类的电视剧集,品质高、选择多且不说,还不用忍受倒胃口的插播广告,你说,我为什么还要守着电视机,看那些粗制滥造又被广告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国产电视剧?”说到远离电视的理由,思诺可以一口气说出一大堆,但最主要还是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网络信息量大,选择多、收看方便,二是国产电视剧日趋粗制滥造、不堪入目。
“现在我追得最多的是美剧和日剧,情节吸引、节奏紧凑,信息量很大,能让你看到目不转睛。”在思诺眼里,如今电视上的国产剧大部分都像城乡结合部的出品,从情节到演员再到取景,各种土得掉渣,“一点也不讲究,简直是在挑战观众的智商和忍耐力,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大量蹩脚的植入广告,记得有部片子里的白富美女主角梳妆台上的化妆品竟然是超市里十元一支的牌子,真搞不懂是谁在黑谁。”
不过,也不是所有海外电视剧都入得了思诺的法眼。在她看来,大部分韩剧也只是没那么土鳖的国产剧,以前还有养眼的帅哥美女,但现在连称职的花瓶都找不到几个,只剩裹脚布一样的情节了,“经常是三五集过去了,剧情还在同一天晃着,你说得有多无聊的人才能编出这样的剧本?”
个案2
从网上能获得一切想要的资讯,电视行吗?
受访者:筱慧,26岁,公司职员
作为85后的一员,筱慧跟时下大多数的新新人类一样,每天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网络上,尽情享受信息时代的数字化生活。“我都记不清上一次打开电视机是什么时候了,一个月前?还是两个月前?”对于筱慧来说,电视机更像是家中的一件摆设,“买电视机是因为每个家庭都得有一台吧,使用的频率其实很低,大多数都是拿来看碟什么的。”
读大学之前,筱慧还是经常看电视的,“主要是看看新闻和电视台重播的一些经典老片,偶尔也会看看电视剧,比如《还珠格格》什么的。”离家上大学之后,筱慧获取资讯就主要依赖于网络了,“那时同学都流行在网上追看美剧、韩剧之类的,我对电视剧不是特别感冒,但喜欢上网泡各大论坛和BBS,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资讯,非常有趣。”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当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筱慧也从泡论坛升级到刷微博了,“微博上的信息量那么大,可选择的余地也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关注各种ID,还能跟博友即时交流,多有趣啊,电视能办到么?只能傻傻地坐在那,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得看什么。”在筱慧看来,网络几乎是无所不能的,“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网络都能第一时间反映出来,虽然菁芜同存、真真假假,但总比一个套路的××联播好多了。”
个案3
有时间还不如多陪陪家人,多到户外走走
受访者:成宇,43岁,企业高管
看电视这样的事情,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成宇的日程表上了。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大大小小的会议、远远近近的出差,还有各种各样的应酬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其实我能呆在家的时间很少,因为少,所以珍贵,这么珍贵的时间,我不想浪费在看电视那么无聊的事情上。”
事实上,以前没那么忙的时候,成宇还是有看电视的习惯的,时事新闻、访谈节目和体育赛事都是他过去比较钟爱的电视节目。“现在看得很少了,一方面闲暇时间不多,难得晚上早点回来,就想多陪陪家人,一起看看碟,说说话,交流一下感情,这对我来说是很难得的时光。”另一方面,当然跟现在广被诟病的电视节目质量有关。成宇说,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也很累,回到家就想好好放松一下,所以会跟家人聊聊天,或是看看书什么的。“现在大部分电视节目都太无聊太没营养了,打开电视,不是俗不可耐的相亲选秀,就是粗制滥造的弱智电视剧,既起不到放松的效果,又收获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看得人一点胃口都没有。就算偶尔有一些不错的访谈节目,也不一定能对上时间。”就这样,成宇逐渐远离了电视,周末或更长的假期里,他更愿意带家人去旅游,或是到户外走走,“对健康有利,能放松心情,还能增长见识,比看电视强多了。”
打开电视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缓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其实,现在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在看电视,也许他守在电视前“看了”半个小时,但什么也没记住。单身独居的说,我一到晚上就闷得慌,电视纯粹就是习惯性开着,只为有个响动。
在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晴朗天心理咨询机构创始人袁荣亲看来,“这其实折射了都市人的孤独。以前,我们的父母辈以上,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里,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里的单位大院,周围的人都认识。但是现在,城市里的人生活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环境下。挤地铁人挨人,住高层门对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这么近过,但是心里却是陌生和有隔膜的。人是有交流需求的,但这总会被现在人们内心的自卑、害怕被拒绝阻挡住。这种阻挡就导致人只能和机器对话。”
跟别人找点共同话题
当然,有些人看电视纯粹是为了陪爸妈。“我妈看啥我看啥,就是为了跟她有得聊。”“这就是电视的积极意义了。”袁荣亲说:“你看潮汕人喜欢喝茶,但喝茶只是一个载体,一边喝茶一边交流。其他的没有喝茶习惯的人,把电视当做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能平时没有什么话题的两代人有了共同点,这就是交流的基础。”当然完全被动地看也会有交流盲点。你难道没有发现爸妈看任何电视剧都很投入么?你要是抱着不严肃的态度,可能被他们骂哦。也有朋友说,有些狗血国产剧完全没营养,漏洞百出,自己是绝对不会看的。但是如果有一帮朋友,还真的会兴致勃勃看下去,一起说出编剧的白痴地方,玩一场电视版大家来找茬,非常有趣。
还有人的兴致更好,“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电视导购,觉得比一般电视剧都好看,里面每个人都有种乔装惊讶的亢奋,如果全世界都能这么彼此信任就好了。而且很多产品听起来就是救世的良药,有了它,再来一次工业革命都有可能。这种积极的感觉关了电视去哪儿也找不到啊。”有人转发微博寻求正能量,就有人看电视导购寻求正能量。
责任编辑:李慧敏